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麥田裏的畢業照:缺席畢業典禮,但不缺席科研現場

發布時間:2022-07-04 15:40:00來源: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

  中青報·中青網見習(xi) 記者 楊潔

  一張“豐(feng) 收”合影,在中國科學院大學7月3日舉(ju) 行的2022年度畢業(ye) 典禮暨學位授予儀(yi) 式上,被國科大黨(dang) 委書(shu) 記、校長李樹深院士“點名”。

  照片裏 ,三名學生簇擁著國科大現代農(nong) 學院專(zhuan) 任教授、中國科學院遺傳(chuan) 與(yu) 發育生物學研究所研究員劉誌勇,背後是一片即將成熟的金黃麥田。照片右下方寫(xie) 著:2022年6月,河北高邑。

  在國科大,今年有6493名博士生、6075名碩士生以及371名本科生獲得學位。部分人因科研任務缺席了此次畢業(ye) 典禮,他們(men) 把最後的畢業(ye) 回憶留在了各自的科研基地。這三名學生就是其中的代表。

  “這張合影同時定格了糧食豐(feng) 收的景象和學業(ye) 豐(feng) 收的幸福。”李樹深在畢業(ye) 典禮現場說,從(cong) 國家級種質資源平台,到“黑土糧倉(cang) ”科技會(hui) 戰;從(cong) 培育良種到保護耕地、開發邊際土地,學生們(men) 真正把論文寫(xie) 在了祖國大地上。

  15萬(wan) 株小麥收割的“畢業(ye) 任務”

  站在照片最左邊的是國科大2022屆作物遺傳(chuan) 育種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楊翼駿。就在不久前,他和師門同學完成了一項重要的任務:他們(men) 淩晨5點出發,拔掉了4.2萬(wan) 多單株小麥。

  對於(yu) 2022年應屆博士畢業(ye) 生郭廣昊,這片麥田有著特殊的記憶。從(cong) 碩士到博士,長達7年的時間,他是在這裏度過的。今年畢業(ye) ,因疫情防控加上恰逢麥收季節,他和師弟們(men) 選擇了留在這裏,任務是收完15萬(wan) 株種在基地的小麥實驗材料。

  拔麥,是開展田間試驗的一個(ge) 重要環節。在秋季,播種會(hui) 根據研究需求去設計不同實驗材料的種植規模、種植方式。到了收獲階段,大部分遺傳(chuan) 研究材料要以單株為(wei) 單位收獲,並對每一個(ge) 單株進行性狀調查,分株采集葉片樣品提取DNA,展開分子檢測,進而定位所研究性狀的目標基因。

  “在育種上,選擇是相互且殘酷的,你在選育材料,材料也在選擇你。” 楊翼駿解釋,如果要研究小麥中的抗病基因,需要進行人工接種鑒定,“不能單純靠天吃飯,如果氣候和環境條件不適宜,鑒定的材料不發病,那麽(me) 一年的時間就浪費了。”

  為(wei) 了找出小麥抗白粉病的基因,郭廣昊在這片小麥田裏“死磕”了近5年。通常,小麥植株一旦染上了白粉病,葉片會(hui) 出現白粉狀的黴斑,使小麥葉片失水枯死,嚴(yan) 重影響光合作用,穗少粒小,產(chan) 量下降。農(nong) 民要控製白粉病,隻能依賴打農(nong) 藥的方式,不但費時、費力、費錢,還會(hui) 對生態環境造成汙染。

  3705個(ge) 遺傳(chuan) 分離群體(ti) 單株結出來的種子,是郭廣昊的研究切入點。他的任務是找到能抗擊白粉病的基因。但這顯然並非易事。

  從(cong) 微觀層麵來看,小麥有十萬(wan) 多個(ge) 基因,需要逐步精細定位,一步步挨近目標基因,待找到目標基因後完成克隆。當時國際上對小麥該類抗病蛋白的研究還較少,能利用的資源有限,能提供的學術參考資料也極少,這是一個(ge) 還未被探索的科學“無人區”。

  那一陣走在麥田裏,郭廣昊有一些恍惚,總感覺麥田就像是一片荒漠,要在大漠裏找到一粒沙子,“難於(yu) 上青天”。

  他隻能不斷地試錯、不斷地縮小範圍,“一點點地接近真理,等到發現它的時候,小心翼翼地對它展開功能驗證。”那時,他心裏記著導師的一句話,“做科研千萬(wan) 不能淺嚐輒止”。

  基於(yu) 前幾屆師門不斷累積的資料,郭廣昊和實驗室的夥(huo) 伴們(men) 找到了破解之法:他們(men) 利用收獲的幾千棵小麥的DNA樣品,通過創新的生物信息學方法,成功克隆到抗白粉病基因。

  隨後,他通過轉基因的技術將該基因轉移到感白粉病的小麥中,在溫室和田間展開表型鑒定調查,反複驗證,成功地克隆了小麥抗白粉病基因Pm5e。研究成果在專(zhuan) 業(ye) 學術期刊《New Phytologist》上發表。

  在聊天群裏,導師給他發了一句話:恭喜小夥(huo) 子,苦日子熬到頭了。

  麥穗裏結出“果實”

  在不少人看來,做農(nong) 業(ye) 科研是極苦的。

  到了麥收季節,老師和學生們(men) 淩晨5點要起床下地,待太陽出來後,有時室外作業(ye) 溫度高約38°;科研基地位於(yu) 河北高邑,方圓幾公裏見不到高樓大廈,大家想打打牙祭,得騎上三輪車去集市買(mai) 。

  但在實驗基地裏,老師給學生的硬性要求是,每個(ge) 人、每天必須要吃上一顆雞蛋、喝上一盒奶,才能下地幹活。

  沒人因吃不了苦而離開。

  這群年輕的學生聚在一起“苦中作樂(le) ”。他們(men) 總結了拔麥子的四招“武功秘籍”:如果你愛健身,就采用一招屈膝式的“招數”,提臀、用背部發力,能鍛煉背部力量;如果個(ge) 頭較小,可以采用站立式,拔麥子時氣沉丹田,集中發力,但要防止弄斷小麥的根部,傷(shang) 害了材料的完整性……

  曾經有一位外省的農(nong) 業(ye) 教授來調研,看看50多畝(mu) 小麥試驗基地說,“你們(men) 的工作量很大”。劉誌勇陪同著說,“一屆屆都是這麽(me) 幹過來的,已經形成了一種精神在傳(chuan) 承了。”

  在這片小麥田裏,傳(chuan) 承著什麽(me) 樣的精神,從(cong) 畢業(ye) 學生的成長故事裏或許可以找到痕跡。

  1998年出生的河南信陽小夥(huo) 符宏奎今年剛考上國科大研究生,來基地3個(ge) 多月後,習(xi) 慣了帶著繩子、紗網袋出發,淩晨四五點在田裏幹活的日子。

  在一次觀察中,符宏奎發現了一顆有特殊表型的單株,一時好奇心大起。師兄告訴他,做判斷之前,要先排除是否是人為(wei) 因素的誤差,比如是否有去年的種子混在其中,種植的方式有問題等,再通過檢測等方式進一步去驗證。在基地待了3個(ge) 月後,符宏奎慢慢領悟:他想“生長”為(wei) 一個(ge) 思考全麵的科研人。

  自詡從(cong) 小愛偷懶、耍滑頭的楊翼駿改變了不少。剛在田間做試驗時,師兄張懷誌帶著他去給小麥係牌子——為(wei) 了試驗分類,需要把標簽牌捆綁到對應的單株麥穗上,有時得借助膠帶固定。師兄反複地叮囑:膠帶和塑料牌會(hui) 破壞農(nong) 田環境,等解開繩子後,一定要把難以降解的材料從(cong) 麥田裏帶出去。

  另一個(ge) 被傳(chuan) 承下來的習(xi) 慣是,每逢收獲季節,無論是哪位成員種植的試驗材料,一個(ge) 課題組的人都會(hui) 抱成團,一起扛著工具去地裏割麥子。要是碰上雷陣雨,大雨嘩嘩地下著,一群研究生們(men) 拖著20多斤紗袋的小麥,緊跟在收割機後狂奔,幾個(ge) 人合力,一把將麥子扔上了車。

  看著這群學生,劉誌勇想起了1993年自己讀研究生的那段時光。他師從(cong) 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校長孫其信,學習(xi) 小麥遺傳(chuan) 育種。那時候每天晚上,孫教授忙完了事情,就給研究生們(men) “開小灶”學英語。孫教授常說,要學習(xi) 最先進的技術,要不怕困難,要紮紮實實地把小麥育種工作做好。孫教授還告訴同學們(men) ,當年,他的老師蔡旭——中國科學院院士、小麥栽培及遺傳(chuan) 育種學家,也是如此教導他們(men) 的。

  6月,是小麥收獲的季節。麥穗結出了果實。學生也從(cong) 這片肥沃的麥田裏結出碩果,學有所成。

  “希望你們(men) 能夠誌向遠大,腳踏實地,在生產(chan) 和育種實踐之中發現科學問題,在科學研究中攻堅克難,利用先進的科學技術去解決(jue) 科學問題,為(wei) 國家糧食安全做貢獻。”劉誌勇對兩(liang) 位畢業(ye) 生寄予希望,鼓勵他們(men) 帶上研究成果,無論走到何處,都要把小麥的好基因留在這一方水土。

  在國科大畢業(ye) 典禮上,李樹深院士寄語畢業(ye) 生們(men) :希望做一粒種子,向下生根、向上生長;做一顆星星,努力發光、用力閃耀;做一滴水,清澈純粹、坦蕩坦然。

  在郭廣昊的回憶裏,麥田裏的科研生活是坦蕩自由的:他曾看著小麥抽穗開花、變黃結穗;和研究所老師、同學們(men) 組成兩(liang) 隊打籃球比賽;還有在傍晚,他們(men) 搬出唱歌機,把屏幕打在露天一堵白牆上,圍在一起唱歌,有人愛當下最流行的新褲子音樂(le) ,有人愛唱周傑倫(lun) 的歌,還有人總會(hui) 唱上一首《鴻雁》……

  畢業(ye) 後,從(cong) 小在山東(dong) 農(nong) 村長大的郭廣昊選擇繼續從(cong) 事小麥研究,把它當作一輩子的事業(ye) 。他說:“農(nong) 業(ye) 科研就像是一場修行,一半是初心,一半是克難。”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