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畢節:生態鄉村迎來綠色振興
【人民幸福生活是最大的人權】
光明日報記者 呂慎 陳冠合 光明日報通訊員 陳澤勁
仲夏時節,貴州省畢節市海雀村的萬(wan) 畝(mu) 林海鬱鬱蔥蔥。30多年前,老支書(shu) 文朝榮艱苦奮鬥,帶領群眾(zhong) 植樹造林,硬是把不適合人類生存的荒山坡變成了宜居宜業(ye) 的幸福村。
拍著一棵枝繁葉茂的華山鬆,海雀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文均福滿懷信心地說:“以前,爺爺帶著大夥(huo) 兒(er) 種樹脫貧。如今,我們(men) 不僅(jin) 要讓山更綠,還要讓大夥(huo) 兒(er) 更富裕!”
今年4月底,海雀村獲得貴州省第二張林業(ye) 碳票,涉及林地7346.5畝(mu) ,監測期碳減排量達34627.7噸。碳票是林地林木碳減排量收益權的憑證,相當於(yu) 將一片森林的固碳釋氧功能作為(wei) 資產(chan) 交易的“身份證”。有了這張林業(ye) 碳票,就可將海雀村的“空氣”源源不斷變成財富,裝進群眾(zhong) 腰包,村裏227戶群眾(zhong) 戶均可增收4400多元。
20世紀80年代,國務院批準建立畢節“開發扶貧、生態建設”試驗區,這個(ge) 曾經“苦瘠甲天下”的地方在黨(dang) 的政策照耀下,一代代人踔厲奮發、篤行不怠,破解了一方水土養(yang) 不起一方人的難題,再造了綠水青山,打贏了脫貧攻堅戰。
2022年6月,國務院批複了《推動畢節高質量發展規劃》,要求畢節紮實推動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xiang) 村振興(xing) 有效銜接,著力推動綠色發展,把畢節建設成為(wei) 百姓富、生態美、活力強的示範區。
“浮沉野鶩穿新漲,欸乃漁郎泛小船。翹首岩扇絕險處,石橋洞口鎖晴川。”清代詩人汪炳璈筆下的畢節市納雍縣總溪河一派山黛水碧、漁歌互答的景象。然而,在20世紀90年代初,總溪河流域的厙東(dong) 關(guan) 鄉(xiang) 無序發展燒窯製磚業(ye) ,僅(jin) 一個(ge) 陶營村就有108座磚瓦窯!往往是磚瓦冒著熱氣,就被汽車拖走,留下的是彌漫不散的煙塵和坑坑窪窪的泥路。
1996年,納雍縣農(nong) 業(ye) 局農(nong) 技員徐富軍(jun) 無意中發現了一棵櫻桃變異株,利用它培育出一批新苗試種,結出的櫻桃個(ge) 大、味甜。因果體(ti) 酷似瑪瑙,便有了櫻桃名種“瑪瑙紅”。2002年,厙東(dong) 關(guan) 鄉(xiang) 大麵積推廣瑪瑙紅櫻桃,開始櫻桃樹長在磚窯間,再後來櫻桃林取代了磚瓦窯。陶營村成了櫻桃村,厙東(dong) 關(guan) 鄉(xiang) 的10個(ge) 村有9個(ge) 村種了瑪瑙紅櫻桃,種植麵積達3萬(wan) 餘(yu) 畝(mu) 。
櫻桃紅了、河岸綠了,總溪河曾經的美景回來了!采摘園、度假村、農(nong) 家樂(le) 、拓展營紛紛發展起來,如今生態旅遊已成為(wei) 當地支柱產(chan) 業(ye) ,每年接待遊客約25萬(wan) 人次,旅遊增收約2億(yi) 元。
春日,納雍河畔的桃花、李花、櫻桃花漫山遍野,花間飛舞著成群的蜜蜂,它們(men) 的主人是“小龍女”蜂業(ye) 的致富帶頭人袁曉梅。
2019年,納雍縣水東(dong) 鎮怕那村的袁曉梅懷揣著在福建打工的所有積蓄返鄉(xiang) 創業(ye) 。從(cong) 小就喜歡讀金庸先生小說的她,著迷於(yu) “小龍女”在玉蜂飛舞中的詩意生活。看著家鄉(xiang) 的果樹、花草、田園越來越多,她也有了自己的“養(yang) 蜂夢”。她投資近40萬(wan) 元,先後流轉土地、購置蜂種,成立了“小龍女”蜜蜂養(yang) 殖基地,聘請專(zhuan) 家來傳(chuan) 授養(yang) 蜂技術。
“靠著縣裏十幾萬(wan) 畝(mu) 的花木果樹,短短兩(liang) 個(ge) 多月,蜜蜂從(cong) 350箱發展到500多箱。”袁曉梅說,養(yang) 蜂當年她就有20多萬(wan) 元的收入。這兩(liang) 年,“小龍女”蜜蜂養(yang) 殖基地越來越紅火,每年產(chan) 蜜都有2000多斤,產(chan) 值超過40萬(wan) 元。
看到蜂蜜帶來的收益,不少村民紛紛上門求教。“養(yang) 蜂是個(ge) 投資少、風險小、見效快的產(chan) 業(ye) ,非常適合在村裏推廣。隻要有人願意養(yang) ,我就願意教。看著家鄉(xiang) 的綠水青山成為(wei) 大家共有的‘綠色銀行’,‘甜蜜夢想’一點點地實現,我這心裏就比蜜還甜。”袁曉梅笑著說。
據介紹,畢節市持續把生態資源轉變為(wei) 最大的生態財富、生態優(you) 勢和生態品牌,打造了“大方天麻”“織金竹蓀”“納雍土雞”“赫章半夏”“威寧黨(dang) 參”等一批林下經濟品牌。目前,該市林下經濟利用森林麵積已達378.45萬(wan) 畝(mu) ,實現產(chan) 值49.01億(yi) 元,讓生態資源釋放出生態紅利,生態鄉(xiang) 村實現綠色振興(xing) 。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