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包信和院士:加速推動科技成果轉化,將創新成果轉化成看得見的“生產力”

發布時間:2022-07-07 14:24:00來源: 光明網-理論頻道

  【解碼“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係列訪談】

  編者按:6月6日,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舉(ju) 行,科技部、中科院、工程院、中國科協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的有關(guan) 負責人,介紹了“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建設科技強國”有關(guan) 情況。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我國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創新型國家建設取得重大進步。為(wei) 探尋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之路,光明網推出解碼“中國特色自主創新”係列訪談,專(zhuan) 訪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從(cong) 他自身豐(feng) 富的科研、教學和管理經驗出發,探討創新發展之道。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校長包信和看來,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從(cong) 向科學進軍(jun) ,到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chan) 力,再到創新是第一動力,我國始終堅定不移地堅持創新、創新再創新,堅持抓創新就是抓發展、謀創新就是謀未來,這是中國在創新領域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深層密碼”。科技創新要堅持麵向世界科技前沿、麵向經濟主戰場、麵向國家重大需求、麵向人民生命健康,不斷向科學技術廣度和深度進軍(jun) 。對於(yu) 科技創新,中國有基礎、有底氣、有信心、有能力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的機遇,乘勢而上,大展宏圖。

  強化基礎研究對核心技術攻關(guan) 的支持,解決(jue) 製約發展的“卡脖子”問題

  包信和強調,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體(ti) 係的源頭,是所有技術問題的“總機關(guan) ”。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改變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必須從(cong) 基礎研究做起,突出原始創新,強化協同創新。近年來,隨著我國基礎研究和原始創新取得重要進展,中國在戰略高技術領域取得新跨越,在高端產(chan) 業(ye) 上取得新突破,科技實力正在從(cong) 量的積累邁向質的飛躍、從(cong) 點的突破邁向係統能力提升,成果令人振奮。但也要清醒地看到,我國原始創新能力目前還不夠強,創新體(ti) 係整體(ti) 效能還不夠高,科技投入產(chan) 出效益較低,關(guan) 鍵核心技術受製於(yu) 人的局麵依然存在,這些問題很多是長期存在的難點,需要繼續下大氣力加以解決(jue) 。

  對於(yu) 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的關(guan) 係問題,包信和認為(wei) ,二者是相輔相成的。他強調,基礎研究是整個(ge) 科學技術發展的基石,必須加強。但僅(jin) 僅(jin) 是基礎研究的突破是沒有辦法做到應用的,要把創新成果推向應用實際上需要一係列的技術。包信和強調,在一個(ge) 點上的突破往往會(hui) 非常顯眼,可以發好文章,可以上新聞,但是如果沒有配套的技術,它是空的、沒有用的。科技成果隻有同國家需要、人民要求、市場需求相結合,完成從(cong) 科學研究、實驗開發、推廣應用的三級跳,才能真正實現創新價(jia) 值、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如何更有效地促進科技與(yu) 經濟相互融合,加速科技成果的轉化?包信和建議,國家應加強頂層設計,助力科研成果落地轉化,加快支持企業(ye) 發展的政策落地見效。此外,還要加強科技金融創新服務,通過整合財政引導資金與(yu) 社會(hui) 資本,吸引國內(nei) 投資,為(wei) 科技成果轉化提供充足資金保障,推進科技企業(ye) 上市融資,做大做強戰略新興(xing) 產(chan) 業(ye) 和高技術產(chan) 業(ye) 。同時,要從(cong) 體(ti) 製和機製上下功夫鼓勵科研人員創業(ye) 創新,加大獎勵機製,調動科研人員將科技成果轉化為(wei) 生產(chan) 力的積極性。同時,要簡化束縛科研人員的繁文縟節,為(wei) 創新人才鬆綁,才能釋放更大創造活力。科研院所和高校也要主動出擊,努力做好科研成果向企業(ye) 和社會(hui) 的轉移、轉化,當好推動國家和區域創新發展的催化劑。總的來說,就是不勢利、不功利、有決(jue) 心、有定力,堅持穩定支持、鼓勵持續探索,堅持創新管理、營造良好氛圍,從(cong) 而更好地發揮出科技創新對經濟的促進作用,服務於(yu) 經濟社會(hui) 發展。

  包信和舉(ju) 例說,1958年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成立,就是為(wei) 了解決(jue) 國家在“兩(liang) 彈一星”研究當中非常關(guan) 鍵的基礎性問題,自成立幾十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一直鼓勵、支持基礎研究工作。尤其是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始終堅持“四個(ge) 麵向”,強調、鼓勵和支持基礎研究工作,牢記“國家人”,心係“國家事”,肩扛“國家責”,全麵提升服務國家戰略需求和區域經濟社會(hui) 發展能力,加速形成主動開拓重大原始創新、針對性解決(jue) 關(guan) 鍵技術“卡脖子”問題的氛圍。主要包括,積極部署基礎性和戰略性研究工作,聯合國家實驗室、合肥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相關(guan) 力量承擔國家任務。全麵推進國家重點實驗室體(ti) 係重組,成立碳中和研究院,參與(yu) 建設深空探測實驗室,推動合肥先進光源建設,加快臨(lin) 床研究醫院發展。麵向國家重點急需領域製定“十四五”創新平台建設規劃,以平台建設和重大任務為(wei) 牽引,進行科技創新體(ti) 係建設。從(cong) “墨子”升空到“嫦娥”攬月,從(cong) “天問”探火到“奮鬥者號”遨遊萬(wan) 米深海,中國科學技術大學近年來主導、參與(yu) 了多項“大國重器”研究,原創性科技成果不斷湧現。同時,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別注重把基礎研究成果與(yu) 國家戰略結合起來,依靠交叉學科的優(you) 勢聯合攻關(guan) ,利用企業(ye) 出題、“揭榜掛帥”等方法推動成果轉化,把實驗室成果變身為(wei) 產(chan) 品、產(chan) 業(ye) ,轉化為(wei) 現實生產(chan) 力。合肥以科大訊飛為(wei) 核心企業(ye) 的中國聲穀,以科大量子信息技術為(wei) 支撐的“量子大道”,均是學校科技成果轉化的生動實踐和探索,為(wei) 國家和安徽地方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激發人才創新創造活力,支撐科技自立自強

  創新之道,唯在得人。包信和表示,人才是第一資源,國家科技創新力的根本源泉在於(yu) 人。我國要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歸根結底要靠高水平創新人才。近年來,我國著力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為(wei) 科技工作者提供幹事創業(ye) 廣闊舞台,營造良好人才創新生態環境,聚天下英才而用之,讓科研人員從(cong) 繁瑣的事務中、從(cong) 不合理的體(ti) 製機製束縛中解脫出來。為(wei) 支持科學家大膽探索,我國對重大科研任務實行了“揭榜掛帥”和“賽馬”製,對前沿探索項目實行首席科學家負責製,還設立顛覆性技術專(zhuan) 項,在“十四五”國家重點研發計劃普遍設立青年科學家項目,讓更多的青年科學家當領軍(jun) 、挑大梁,賦予科學家更大的技術路線決(jue) 定權和經費使用權,這些舉(ju) 措充分激發了廣大科技人員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

  但是,對於(yu) 人才來說,事業(ye) 是“吸鐵石”,平台是“梧桐樹”。科研人員往往都希望“能夠把自己所學的東(dong) 西都用得上,而且希望能夠做出一番事業(ye) 出來”,要實現這樣的目標,相應地就得要有比較好的平台、條件以及精神上的一些東(dong) 西來激發他們(men) 的積極性。做研究的氛圍同樣很關(guan) 鍵,科研人員往往更願意跟誌同道合的人在一起做事。要著重通過打造高端科研平台,承擔國家重點重大任務,以事業(ye) 激發科研人員活力。同時,要營造有利於(yu) 學習(xi) 科研的創新氛圍,創造更多的條件,讓那些天資、能力各方麵都非常突出的人才能夠有機會(hui) 脫穎而出。包信和認為(wei) ,創新創業(ye) 是一種理念,並不是要直接對學生進行職業(ye) 訓練,而是通過學生創新創業(ye) ,讓學生把這種理念融入到做學問、做研究,鑄就科技成果應用的靈魂。

  對標國家戰略需求,探索科教融合的創新發展之路

  擔任中國科技大學校長的包信和,既是我國化學物理領域的優(you) 秀科學家,熟知創新規律,帶領團隊做出了很多科技創新成果,又有著豐(feng) 富的科研、教學和管理經驗,熟悉科技管理和高等教育規律。他表示,都說搞基礎研究要坐冷板凳,但從(cong) 管理者的角度,不能讓冷板凳一直冷下去,要讓它有溫度,讓大家都坐得住。大學有責任發揮自己科技教育資源匯集的優(you) 勢,培養(yang) 更多新時代需要的創新人才。

  包信和結合近年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的有益探索實踐,為(wei) 一流大學如何培養(yang) 一流創新人才提出了思路。他介紹道,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深化人才強校戰略,持續深化人事製度改革,堅持引育並重,建設高素質教師隊伍;深入實施“學術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計劃”“青年創新促進會(hui) ”“仲英青年學者”等支持計劃,探索青年人才體(ti) 係建設,支持青年人才挑大梁、當主角,堅持“使用就是最好的培養(yang) ”,給青年人壓擔子、促成長;建好公共科研條件,為(wei) 青年教師起步搭好平台;落細“人才第一”服務理念,讓科學家安心做科研。在體(ti) 製機製上,不斷深化改革,堅決(jue) “破五唯”,健全符合崗位特色的分類評價(jia) 機製疏通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的“堵點”。作為(wei) 全國首批“賦予科研人員職務科技成果所有權或長期使用權試點單位”,學校將職務科技成果的七到八成的所有權賦予科研人員,有效調動了科研人員的積極性。目前,這一賦權試點儲(chu) 備項目30餘(yu) 項,已收到賦權項目申請20餘(yu) 項,其中9項已進入公示階段。

  為(wei) 培養(yang) 支撐國家發展戰略的科技英才,學校基於(yu) “基礎寬厚實,專(zhuan) 業(ye) 精新活”傳(chuan) 統和“科教結合、協同育人”理念,形成具有科大特色的“兩(liang) 段式(通識與(yu) 專(zhuan) 業(ye) 教育有機融合的2+X培養(yang) 模式)、三結合(科教結合、理實結合、所係結合)、長周期(本碩博一體(ti) 化)、個(ge) 性化(100%自主選擇專(zhuan) 業(ye) )、國際化”的拔尖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製定“一流本科教育質量提升計劃”行動綱領,成立本科生院,完善高質量本科教育教學體(ti) 係;發揚教授為(wei) 本科生授課的優(you) 良傳(chuan) 統,引導教師把主要精力用於(yu) 教書(shu) 育人。深入實施研究生教育“德創”領軍(jun) 人才培養(yang) 計劃,形成卓越研究生教育體(ti) 係,以共建科教融合學院為(wei) 突破口,探索構建以人才自主培養(yang) 為(wei) 核心的科教融合育人模式。此外,學校還著力培養(yang) 學生創新創業(ye) 思維,打造“金課”體(ti) 係,培育“金獎”項目,建設“金牌”導師團隊,培植“金字”招牌,通過這四根“金手指”的指引,探索出一條具有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特色的高校雙創教育之路。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合肥考察中國科技大學、中科大先進技術研究院時強調,當今世界科技革命和產(chan) 業(ye) 變革方興(xing) 未艾,我們(men) 要增強使命感,把創新作為(wei) 最大政策,奮起直追、迎頭趕上。中國科技大學要勇於(yu) 創新、敢於(yu) 超越、力爭(zheng) 一流,在人才培養(yang) 和創新領域取得更加驕人的成績,為(wei) 國家現代化建設作出更大的貢獻。不論是中國科學技術大學,還是其他高校,作為(wei) 匯聚高水平人才、學科、科研成果於(yu) 一體(ti) 的知識高地,必須麵向國家重大需求,積極承擔起關(guan) 鍵核心技術研發的重要任務。

  (光明網記者劉夢甜采訪整理)

  相關(guan) 鏈接:

  【思享家】從(cong) 追趕到超越,中國特色自主創新道路越走越寬廣  

  【思享家】為(wei) 世界科技進步貢獻更多中國智慧

  【思享家】更好發揮企業(ye) 在創新創造中的主體(ti) 作用

  王貽芳院士:保持純粹的好奇心,為(wei) 科技創新作出更大的貢獻

  田剛院士:把基礎研究擺在更加突出位置,激活創新的活水源頭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