懸崖之下,隱世百年的她再露芳蹤
在貢嘎山東(dong) 南坡四川九龍縣的一條峽穀中,“消失”百年的尖齒衛矛再次“現身”。這是該物種在隱世百年後由我國科學家再次考察到活體(ti) 居群,並首次記錄到花的特征。
中科院成都生物研究所(以下簡稱成都生物所)聯合重慶師範大學、四川省林業(ye) 科學研究院的科研人員,根據花和果實形態證據及分子遺傳(chuan) 證據,重新確認了尖齒衛矛的分類地位,通過尖齒衛矛居群數量、生境情況評估了受威脅情況,並按照相關(guan) 命名法規討論和確定了其正確的學名用詞。7月5日,相關(guan) 論文發表於(yu) 《植物旨要》。
隱世上百年 遍尋無蹤跡
在一次向同行請教有關(guan) 衛矛科植物時,論文共同第一作者、成都生物所森林生態過程與(yu) 調控項目組助理研究員胡君注意到這種已隱世百年的物種——尖齒衛矛(冬青溝瓣)。
1908年,植物獵人威爾遜曾在四川瓦山地區采集到處於(yu) 果期的尖齒衛矛標本。1913年,植物學家盧森諾和雷德爾又根據此標本對該物種進行了正式命名發表。
《四川植物誌》第4卷(1988年)衛矛科編寫(xie) 專(zhuan) 家依照發表的原文進行了翻譯,並為(wei) 其擬中文名為(wei) “尖齒衛矛”,將分布地點記錄為(wei) 四川省洪雅縣瓦山。
關(guan) 於(yu) 該物種更具體(ti) 的地理位置,已無法通過相關(guan) 參考文獻查詢和追蹤。不過,成都生物所研究員印開蒲將威爾遜出版專(zhuan) 著中提及的地點“瓦山”追溯到現四川省樂(le) 山市金口河區的一個(ge) 山峰。
多年來,不少植物學家和愛好者試圖在這一地區尋找該物種的活體(ti) 居群,隻為(wei) 再睹尖齒衛矛的“芳容”,都難覓其蹤。
《中國植物誌》第45卷第3分冊(ce) 的衛矛科編寫(xie) 專(zhuan) 家曾記錄了另一次該物種的采集(少年義(yi) 勇隊標本秦沛南等104號,峨邊龍門溝),但沒有提及存放的標本館。不過在這份標本的記載中,無葉無花,隻有果實,其是否為(wei) 尖齒衛矛這種常綠的厚革葉植物,尚且存疑。
少年義(yi) 勇隊是1928~1930年間管理北碚峽防局的盧作孚派遣的一支年輕誌願者團隊,他們(men) 沿水道在四川西部進行多次調查。根據僅(jin) 有的線索,該隊伍進行廣泛的查找和搜索後,也未見該標本和其他有關(guan) 該物種的記錄。
尖齒衛矛是否還有種群存於(yu) 世間?除了“瓦山”,哪裏還會(hui) 是它的“歸隱”之處?胡君對此格外留心。
幸入偏僻地 才覓崖下花
2021年5月,四川省林業(ye) 科學研究院的朋友在野外考察時拍攝了一組植物照片。胡君偶然發現,其中有兩(liang) 張無花和果的植物照片,與(yu) 此前他在查標本時看到的尖齒衛矛極為(wei) 相似。胡君隨即決(jue) 定前去尋找。
2021年8月,胡君帶隊執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研究專(zhuan) 題“森林和灌叢(cong) 生態係統與(yu) 資源管理”川西片區考察任務,其間跟隨四川省林業(ye) 科學研究院同行的指引,來到了尖齒衛矛可能的藏身之地。
那是在貢嘎山東(dong) 南坡四川九龍縣的一條峽穀深溝之中。兩(liang) 邊是遮天蔽日的陡崖,腳下是碎石滿布的大渡河支流,偶爾還有落石擦肩而過。
因為(wei) 前往峽穀的路上會(hui) 經過一個(ge) 礦場,加上地處偏僻,所以管理人員對當地的出入有嚴(yan) 格管控。為(wei) 了能順利進入峽穀,胡君團隊與(yu) 礦場負責人磨了半天,才得以進入考察。
戴著安全帽,順著溪流,胡君和隊友謹慎前行,兩(liang) 公裏的路程花了兩(liang) 三個(ge) 小時。所幸最終在一處懸崖底下,發現了讓眾(zhong) 多植物學家魂牽夢繞的尖齒衛矛。
他們(men) 數了一下,這是一個(ge) 約15株尖齒衛矛的種群。最令他們(men) 高興(xing) 的是,潮濕陰暗的環境中,部分植株冒出了紫紅色的頭,正在開花。而之前在所有關(guan) 於(yu) 該物種的資料描寫(xie) 中都是花未見,這是110年以來首次觀察到了它的花。
鑒花辨不同 確為(wei) 衛矛屬
但在野外觀察中,科考人員注意到尖齒衛矛與(yu) 之前認定的“相悖”之處。
基於(yu) 對尖齒衛矛形態特征特別是果實形態的觀察,在編寫(xie) 《中國植物誌》時,衛矛科研究人員將尖齒衛矛從(cong) 衛矛屬轉移到溝瓣屬,擬名為(wei) 冬青溝瓣。溝瓣屬與(yu) 衛矛屬形態十分接近,根據溝瓣屬的定義(yi) ,僅(jin) 在4瓣花、子房每室1胚珠、花盤常上卷抱合子房等特征上與(yu) 衛矛屬不同。
自溝瓣屬發表以來,一部分植物研究人員並不承認,另一部分研究人員則將溝瓣作為(wei) 一個(ge) 獨立的屬,並將部分以前置於(yu) 衛矛屬中的種類轉移到溝瓣屬中或描述一部分新種。衛矛屬大約有130個(ge) 物種,溝瓣屬大約有20種。
“而尖齒衛矛的花明顯為(wei) 5基數,有5個(ge) 萼片、5個(ge) 花瓣、5個(ge) 雄蕊,在發育良好的子房中分為(wei) 5室。”胡君表示,以上這些形態特征都與(yu) 溝瓣屬4基數的特征不符,應將其歸屬於(yu) 衛矛屬類型。
為(wei) 了測試利用花特征推斷出的分類地位是否與(yu) 分子數據相符,論文共同第一作者、重慶師範大學研究生張君議通過對尖齒衛矛以及形態上與(yu) 其相近的刺葉溝瓣的樣本進行了分子實驗,結合已發表研究的數據進行了係統發育分析。
分子係統樹顯示,尖齒衛矛和置於(yu) 溝瓣屬的4個(ge) 種可以得到一個(ge) 支持率較高的分支,但嵌套在衛矛屬中。這坐實了研究人員對尖齒衛矛的係統位置應放置於(yu) 衛矛屬的推測判斷,而且進一步證明溝瓣屬的物種應合並到衛矛屬中。
同時,研究人員根據考察到的尖齒衛矛活體(ti) 種群數量和生境條件,考慮到種群量非常少和分布區受到自然災害的威脅,按照國際自然保護聯盟(2022年)紅色名錄的分類和標準,仍將尖齒衛矛評估為(wei) 極度瀕危物種(CR)。
“百年之後再次發現尖齒衛矛這件事本身就具有重要意義(yi) ,並且我們(men) 還補全了記錄,糾正了此前關(guan) 於(yu) 該物種形態特征認識的錯誤。由於(yu) 有了活體(ti) 居群,未來植物學家麵對的將不再是存放在國外的3份老標本,而可以對國內(nei) 的標本和活體(ti) 繼續做各方麵深入研究,進行引種保育、繁育,可謂是‘承上啟下’,為(wei) 生物多樣性保護盡一點力。”胡君說道。
同時他期待,未來隨著四川西部山區交通條件的逐漸改善,科考輔助手段更為(wei) 先進和便利後,能夠深入到更多人跡罕至的秘境,探尋更多隱世的植物,豐(feng) 富四川這個(ge) 植物資源大省的本底資料。(楊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