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勢造英雄”,香港電影抓住機遇再出發
在香港,一代代電影人以光影為(wei) 媒,製作出一部部絢麗(li) 多彩、異彩紛呈的電影,造就香港“東(dong) 方好萊塢”的美譽,讓“香港電影”的名號響徹全球。雖然曾在上世紀90年代陷入低穀,但香港電影在困境中堅守、創新,在回歸之後乘著政策和環境的東(dong) 風,實現了又一次騰飛。
過去25年裏,香港電影和電影人如何深度融入內(nei) 地電影工業(ye) ?內(nei) 地廣闊的市場和資源,如何幫助香港電影走出困境?以粵港澳大灣區為(wei) 背景,香港電影未來又有怎樣的發展空間?就此,羊城晚報記者專(zhuan) 訪了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hui) 發言人田啟文及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影視藝術研究院院長陶冶。
【出路】合拍片漸成香港電影產(chan) 業(ye) 主流
說起香港電影的繁榮,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hui) 發言人田啟文用了“時勢造英雄”五個(ge) 字來形容。
吳宇森的血色浪漫、徐克的天馬行空、周星馳的小人物喜劇……香港電影產(chan) 量高、題材多、創作上不拘一格,使其有著迥異於(yu) 其他地區電影的獨特麵貌,也因此獲得“東(dong) 方好萊塢”的美譽。“在很長一段時間裏,香港電影的最大優(you) 勢在於(yu) 創意和製作。我們(men) 這麽(me) 小的地方,最高年產(chan) 紀錄可以達到400部,每天起碼開拍一部,而且題材十分多樣。不同的題材能夠吸引到不同地區、不同口味的人,因此香港電影曾有一段時間受到全球矚目。”田啟文說。
香港電影從(cong) 來都不隻是“香港的電影”。跟香港經濟一樣,香港電影產(chan) 業(ye) 同樣具有外向型的特點,外埠市場非常重要。在港產(chan) 片最賣座的1992年,其外銷收入為(wei) 18.6億(yi) 港元,高於(yu) 本地收入12.4億(yi) 港元。田啟文在20世紀70年代入行,見證了香港電影的起落興(xing) 衰:“‘花無百日紅’,香港電影靠著它的獨特優(you) 勢一路發展,到了某個(ge) 臨(lin) 界點,就開始暴露很多問題。首先是製作成本變高,導演和演員有了名氣,酬勞自然是要漲的;拍得貴,自然賣得也貴。但當時外銷市場經濟下滑,承受不起高價(jia) 格,就不買(mai) 港片了,轉而興(xing) 起本土製作,香港優(you) 勢慢慢削弱。而回到香港本地,好萊塢大片的到來又搶占了香港電影的市場。”
香港電影產(chan) 業(ye) 在迫切找尋出路的時候,正好遇上內(nei) 地市場的開放。2003年所簽署的《內(nei) 地與(yu) 香港關(guan) 於(yu) 建立更緊密經貿關(guan) 係的安排》(CEPA),成為(wei) 公認的香港電影轉折點。協議生效後,香港和內(nei) 地的合拍片可以作為(wei) 內(nei) 地電影進行宣傳(chuan) 和放映,不再受到20部引進大片的限製。CEPA協議於(yu) 2004年實施後,《無間道3:終極無間》成為(wei) 首部內(nei) 地與(yu) 香港同步上映的合拍片,除了劉德華、梁朝偉(wei) 等香港原班人馬,還有內(nei) 地實力派演員陳道明擔綱重要角色。影片上映頭三天,內(nei) 地票房突破2000萬(wan) 元,香港票房則超過1200萬(wan) 港元。此後,CEPA又陸續簽署補充協議,包括香港商人可以在內(nei) 地投資電影院、允許合拍電影在香港製作等,合拍電影逐漸成為(wei) 香港電影產(chan) 業(ye) 的主流。
田啟文與(yu) 內(nei) 地團隊合作多年,他對香港和內(nei) 地的融合深有體(ti) 會(hui) :“有什麽(me) 市場能夠比14億(yi) 人口的內(nei) 地市場更好呢?更何況我們(men) 同宗同源,合作更加便利。內(nei) 地人多、資源豐(feng) 富,非常有利於(yu) 拍攝。”CEPA協議簽署至今已經19年,香港與(yu) 內(nei) 地的電影合作形式愈發多樣,題材、製作、演員、資本逐漸無分彼此。2019年,《廉政風雲(yun) 》《掃毒2》《葉問4》《新喜劇之王》四部合拍片穩坐香港電影年度票房前四位;位居內(nei) 地電影票房總榜首位的《長津湖》,就有徐克、林超賢兩(liang) 位香港導演的參與(yu) 。
【適應】尋找內(nei) 地與(yu) 香港觀眾(zhong) 都有共鳴的題材
廣州大學粵港澳大灣區影視藝術研究院院長陶冶分析:“CEPA協議最重要的意義(yi) 就是規定了香港與(yu) 內(nei) 地合拍片可以享受內(nei) 地電影的待遇,有了更高的分賬比例,製片方可以獲得更大利益。原先香港電影的主要市場是700萬(wan) 人口的香港和六七千萬(wan) 人口的東(dong) 南亞(ya) 市場,CEPA之後卻可以背靠14億(yi) 人口的廣大市場,實在不可同日而語。”
陶冶談到,回看香港導演的北上之路,有兩(liang) 名導演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第一個(ge) 是陳可辛:“在找尋適合兩(liang) 地觀眾(zhong) 的題材上,陳可辛花了很大力氣。他在2007年的作品《投名狀》和2009年的作品《十月圍城》解決(jue) 了一個(ge) 問題,就是整合了香港人和內(nei) 地人對於(yu) 同一段曆史的記憶,找到了兩(liang) 地觀眾(zhong) 都有共鳴的題材。自從(cong) 1842年被割占之後,很多內(nei) 地所經曆的曆史大事件,香港都沒有經曆過。但你看《十月圍城》,這部影片選用了孫中山來香港這個(ge) 曆史事件做切入口,講述了香港各界誌士共同保護他的故事,這是內(nei) 地和香港觀眾(zhong) 共同的曆史記憶。”第二個(ge) 是徐克:“徐克在2014年拍了《智取威虎山》,他把一個(ge) 樣板戲題材拍成了一部007式的商業(ye) 類型片。電影在商業(ye) 化之後一定會(hui) 變成類型電影,以前內(nei) 地更多的是把電影當成藝術、當成文以載道的表達,但香港電影人把一套商業(ye) 類型片的拍攝手法帶到內(nei) 地來。”自此之後,一種新的合拍形式開始流行起來:內(nei) 地提供題材,香港電影人進行類型化創作。
“盡皆過火,盡皆癲狂”,這句來自美國知名電影學者大衛·波德維爾的評價(jia) ,成為(wei) 香港電影最廣為(wei) 人知的標簽。而田啟文認為(wei) ,香港電影人並非“為(wei) 癲而癲,為(wei) 狂而狂”:“其實我們(men) 都有一個(ge) 非常簡單的共同目標,就是要市場認可。拍片的時候,我們(men) 考慮的是觀眾(zhong) 和市場,也因此逐漸形成了一種行業(ye) 的自我尺度,知道應該做到什麽(me) 程度。最重要的是拍好一部戲,得到觀眾(zhong) 認可。這是一種良性的生態。”在這種生態下成長起來的香港電影人,練就的一身拍商業(ye) 類型片的好本領,成為(wei) 他們(men) 融入內(nei) 地電影工業(ye) 的“撒手鐧”之一。在徐克的《智取威虎山》之後,香港電影人接觸到更多樣的題材。林超賢成功打造了改編自湄公河大案的《湄公河行動》和改編自也門撤僑(qiao) 行動的《紅海行動》;劉偉(wei) 強先拍了《建黨(dang) 偉(wei) 業(ye) 》,後來又拍了《中國機長》和《中國醫生》。徐克和林超賢共同參與(yu) 了《長津湖》和《水門橋》的拍攝,兩(liang) 部電影共收獲超過97億(yi) 元票房。田啟文說:“以前香港製作人基本沒有辦法接觸一些軍(jun) 隊題材,這種題材是要國家專(zhuan) 屬單位支持的,不然根本立不了項。但現在你看《長津湖》,徐克、林超賢、陳凱歌三大導演一起拍,當中有兩(liang) 個(ge) 是香港導演。我相信國家逐漸意識到,電影首先是個(ge) 商品,就算是主旋律題材,也可以用商業(ye) 化的包裝,讓觀眾(zhong) 更易感受家國情懷。”
【交融】增進了解爭(zheng) 取更大的創作空間
從(cong) 學界角度來看,陶冶認為(wei) 香港電影一直都是中國電影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我們(men) 常用‘南方電影’或是‘華南電影’這個(ge) 概念,因為(wei) 在新中國成立前,香港製片、廣東(dong) 放映就已經是頗為(wei) 常見的現象。早期的香港電影更是沿襲了廣州和上海這兩(liang) 大中國電影重鎮的人才和技術。可以說,香港電影始終傳(chuan) 承著中國電影的血脈。”陶冶說,“我不認同香港電影式微的說法,香港導演一直都是中國電影的導演,隻是他們(men) 現在通過北上的方式獲得了新生。”
在陶冶看來,文化意義(yi) 上的香港電影,在未來可能會(hui) 融合成一種新型的中國電影:“比如《少年的你》代表中國香港參加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角逐,而這部影片並非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香港電影。《七月與(yu) 安生》《一點就到家》之類的影片,其實就是香港導演所拍的另一種商業(ye) 類型。香港創作者的格局一打開,就會(hui) 發現960萬(wan) 平方公裏的土地上,可以拍的題材實在太多了。”
回歸25年來,香港和內(nei) 地在電影領域的融合越來越好。香港導演可以拍內(nei) 地故事,內(nei) 地導演也可以操刀香港故事。深圳導演白雪在2018年執導《過春天》,關(guan) 注跨境學童、“走水貨”等橫跨內(nei) 地和香港兩(liang) 地的社會(hui) 現象。而曾國祥執導的《七月與(yu) 安生》改編自內(nei) 地作家安妮寶貝的小說,許宏宇導演的《一點就到家》更是緊貼時事,以青年創業(ye) 和鄉(xiang) 村脫貧攻堅這兩(liang) 個(ge) 熱門話題,搭建起一個(ge) 鮮活的中國青年故事。田啟文說:“香港是外向型文化,香港電影人在多元文化中成長,視野和觸覺都是世界性的。我相信市場是聰明的,會(hui) 知道什麽(me) 片子找什麽(me) 導演拍,更有競爭(zheng) 力。”
田啟文曾擔任四年的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hui) 會(hui) 長,2021年換屆後,會(hui) 長由古天樂(le) 擔任,田啟文成為(wei) 發言人。香港電影工作者總會(hui) 涵蓋了整個(ge) 電影工業(ye) 的不同領域,底下共有12個(ge) 大會(hui) 、2個(ge) 小會(hui) 。田啟文表示,總會(hui) 的目標是整合力量,推動全行業(ye) 的進步,避免內(nei) 耗:“總會(hui) 成立了22年,我們(men) 做了不少事,比如向相關(guan) 部門爭(zheng) 取權益,向從(cong) 業(ye) 者介紹最新的電影技術等等。我們(men) 希望能夠提升香港電影的競爭(zheng) 力。”擔任會(hui) 長的四年間,田啟文大力推動內(nei) 地和香港的信息互通,讓香港電影人更了解內(nei) 地情況,也試圖為(wei) 香港電影人爭(zheng) 取更大的創作空間:“我做會(hui) 長的時候,每個(ge) 月組織開一次會(hui) ,把內(nei) 地政策、市場變化等正在發生的事情告訴大家。我們(men) 做的是資訊溝通和整合的工作,希望讓從(cong) 業(ye) 者更加緊貼時代。比如說我們(men) 國家全麵進入小康社會(hui) ,那是不是可以讓電影工作者了解到這些信息,也多拍一點這些題材呢?有時候為(wei) 了規避市場風險,合拍片變成了古裝和警匪題材獨大,因為(wei) 這兩(liang) 個(ge) 片種相對有競爭(zheng) 力,而且穩定。這就需要香港和內(nei) 地多溝通,了解各自的想法,香港電影人才能更有空間施展所長。”
【未來】發揮“大灣區電影”的獨特優(you) 勢
2019年印發的《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是繼CEPA協議之後,香港電影的又一個(ge) 重要轉折點。《綱要》中提到,要充分發揮香港影視人才優(you) 勢,推動粵港澳影視合作,加強電影投資合作和人才交流。“大灣區電影”概念浮出水麵,並在過去的三年裏取得了一定的成績。
博納影業(ye) 集團、英皇娛樂(le) 陸續在廣州設立大灣區總部,博納落戶大灣區後推出的首部作品即香港導演劉偉(wei) 強執導、以2020年初武漢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真實事件為(wei) 基礎的《中國醫生》。以大灣區為(wei) 紐帶,內(nei) 地題材與(yu) 香港影人更加緊密地結合在一起。
由邱禮濤執導、劉德華主演的《拆彈專(zhuan) 家2》在2020年年底上映,成為(wei) 首部票房破10億(yi) 元的廣東(dong) 出品電影,該片更在第34屆金雞獎上收獲最佳剪輯獎。英明文化項目負責人吳蔚表示,英明文化多年來深耕粵港電影合作,在發揮港澳電影的經驗和技術優(you) 勢的同時,注重對內(nei) 容進行把關(guan) ,挖掘影片深度,“希望香港和內(nei) 地有更好的融合,在工業(ye) 化過程中建立係統的管理和生產(chan) ,突破地域局限,形成‘大灣區電影’的概念”。廣東(dong) 的老牌電影企業(ye) ——珠江電影集團也正依靠大灣區的東(dong) 風再度起飛:由珠江電影集團主投主控的電影《暴風》講述上世紀30年代汕頭秘密交通站的一段紅色往事。影片講述廣東(dong) 故事、在汕頭取景,由香港導演陳嘉上執導,香港演員陳偉(wei) 霆與(yu) 內(nei) 地演員王千源共同主演,無疑是大灣區電影合作的一次生動實踐。
陶冶認為(wei) ,建設大灣區電影任重而道遠:“廣州提出要建設‘中國電影創作的第三極’,建立一套影視生產(chan) 的生態係統不是易事,這是一個(ge) 很大的挑戰。但廣東(dong) 在兩(liang) 個(ge) 方麵非常有優(you) 勢,一個(ge) 是動漫產(chan) 業(ye) ,廣東(dong) 企業(ye) 累積了喜羊羊、熊出沒、開心超人等一批優(you) 秀的動畫IP;一個(ge) 是數字技術,未來的電影有很大一部分將是數字化創作,就像《阿凡達》一樣,真人和動畫之間的界限會(hui) 變得模糊。我們(men) 要建一批全國領先的數字影棚,未來就有築巢引鳳的機會(hui) 。粵港兩(liang) 地的優(you) 秀創作者或許就可以在大灣區利用這個(ge) 優(you) 勢好好發展。”
而在田啟文看來,大灣區電影要找到自己的獨特優(you) 勢,“我們(men) 必須想清楚大灣區電影的定位是什麽(me) 、要怎麽(me) 做。首先,嶺南文化和粵語電影一定是大灣區電影的方向之一,這類型的電影可能地域性較強,我們(men) 可以做成中小型的影片,不一定非得做大片。第二,我們(men) 要考慮大灣區電影是否可以做外銷,如果隻是內(nei) 銷,跟其他地方的電影就沒區別了。第三,大灣區電影能否得到政策和資金上的支持,從(cong) 而更好發揮香港電影人效率高、懂得抓熱點的優(you) 勢?又比如稅務是否能給予一定減免,讓製作成本降低?對我們(men) 香港電影人而言,遇到合適的題材,沒有人會(hui) 抗拒機會(hui) 。我們(men) 應該各自發揮所長,不要單打獨鬥。”胡廣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