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閘民歌傳承人金礦:讓南閘民歌從田間走向大雅之堂
近年來,江蘇南閘民歌由一個(ge) 原本不登大雅之堂的鄉(xiang) 野小調,一躍而登堂入室,於(yu) 2009年6月被江蘇省人民政府命名為(wei)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2021年6月,南閘民歌被國務院正式公布為(wei) 第五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一個(ge) 原本籍籍無名的蘇北小鎮,也因此為(wei) 外人所知曉。
血液中流淌著民歌的基因
了解南閘民歌,自然而然會(hui) 找到一個(ge) 人——南閘民歌的搜集、挖掘、整理和推廣者——南閘民歌傳(chuan) 承人金礦。外交家範承祚稱讚其為(wei) :“弘揚民俗文化,傳(chuan) 承地域民歌。”原文化部部長王蒙評價(jia) 其為(wei) :“內(nei) 心安詳,從(cong) 不荒涼。”足以佐證他在鄉(xiang) 村文化領域的成就和影響力。
南閘民歌的獨特魅力也吸引了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學者的關(guan) 注。知名藝術家喬(qiao) 羽、劉熾、王世光等曾來南閘采風,前中國民間文藝家協會(hui) 副主席吉星讚歎南閘是不可多得的民俗博物館,中國民歌研究專(zhuan) 家程茹辛認定南閘是江蘇民歌基礎旋律的發源地。
南閘鎮坐落在蘇北白馬湖之濱,東(dong) 倚京杭大運河。據史料記載,僅(jin) 鎮政府所在地的新河頭,其曆史就可追溯到西漢時期,許多曆史名人曾在此流連過,並留下許多詩文典故。正是這千年文化的沉澱,為(wei) 當地孕育了獨特的民歌寶藏。曾幾何時,南閘民歌這個(ge) 鄉(xiang) 土傳(chuan) 統文化的瑰寶,隨著時間的流逝,悄悄地被人遺忘。
改革開放後,南閘民歌這株鄉(xiang) 野小花也迎來了它繁榮的春天。因緣際會(hui) ,時任南閘公社文化站站長的金礦,與(yu) 南閘民歌結下不解之緣,始終鍥而不舍地傳(chuan) 承民歌。
“泥腿子”采詩官
《詩經》國風得以流傳(chuan) ,得益於(yu) 有“采詩官”在民間搜集,今日的金礦便充當了新時代采詩官的角色。他自嘲是“泥腿子”采詩官,一是他的民歌采風對象多是鄉(xiang) 村的勞苦農(nong) 民,他經常挽著褲腿,深入田間地頭去采風;二是因種種原因他一直沒能轉為(wei) 公職,始終都是農(nong) 民身份。
金礦回憶,最初從(cong) 事民歌搜集工作多是利用工作之餘(yu) 和勞動之便,與(yu) 熟識的鄉(xiang) 土民歌前輩共同行走學習(xi) 。後來不斷深入,走村串戶,風餐露宿,行走於(yu) 這片充滿民歌情調的沃土,穿行在那些淳樸、善良、勤勞的鄉(xiang) 土民歌手之間。
最原始的采集靠著一筆筆地記、一句句地聽、一點點地悟,金礦把一首首散落的民歌如珍珠般串綴起來,用心血和智慧編織成質樸的桂冠,反哺這片他摯愛的土地和人民,奉獻給這個(ge) 偉(wei) 大的時代。他把研究成果發表在專(zhuan) 業(ye) 報刊上,與(yu) 專(zhuan) 家一起交流;把優(you) 秀的民歌帶進課堂,培育更多傳(chuan) 承人;把優(you) 美的歌曲回饋給鄉(xiang) 民,豐(feng) 富百姓的文化生活。
搜集搶救鄉(xiang) 土民歌很艱辛。幾十年來,風一程雨一程,金礦不知踏破了多少門檻、穿爛了多少雙鞋、騎壞了多少輛自行車。其間,他曾開展過4次專(zhuan) 題采風,往返總行程上萬(wan) 裏。前3次都是騎自行車上門搜集,先後跑遍30多個(ge) 鄉(xiang) 鎮100多個(ge) 村落,遍訪數百名鄉(xiang) 土民歌手,以記詞為(wei) 主。第4次是沿江蘇段運河兩(liang) 岸進行多點采訪。他經常頭戴草帽,挽著褲腳,出入百姓家中,有人調侃他是收舊貨的。他說自己就是收舊貨的,隻是這舊貨是無價(jia) 的民歌。
金礦表示,保持原貌的搶救和挖掘,才是對老祖宗辛勤勞動的負責,是尊重傳(chuan) 統文化的表現。他說:“忠實記錄、方言鑒別也是一種考證,這樣就可分出地產(chan) 民歌、祖傳(chuan) 民歌、二度創作、舶來民歌的界別。”
好多傳(chuan) 統的鄉(xiang) 土民歌,由於(yu) 曆史久遠,漸漸淡化成邊緣文化,很多人未必不喜歡地域民歌的藝術風格。“這就要求專(zhuan) 業(ye) 人員學會(hui) 堅守,通過使用當今語言及內(nei) 容注解,去偽(wei) 存真,做好保護和傳(chuan) 承工作。”金礦說。
40年來磨一劍
經過40多年艱苦卓絕的不懈努力,金礦搜集整理了300餘(yu) 萬(wan) 字詳實的民歌資料,為(wei) 地域民歌洗淨了鉛華,還原了南閘民歌質樸的麵容。
南閘民歌如出水芙蓉,從(cong) 盛唐的史冊(ce) 中走來,從(cong) 京杭大運河兩(liang) 岸船工號子裏走來,從(cong) 農(nong) 民鄉(xiang) 間地頭的耕作中走來,從(cong) 漁民一葉扁舟的撒網捕魚中走來,以豐(feng) 厚的水鄉(xiang) 情韻為(wei) 底蘊,形成了委婉、悠慢、抒情的演唱特色和賽歌、對唱等歌唱形式,是我國民歌百花園中的一朵藝術奇葩。
助推南閘民歌的脫穎而出,光靠勤奮和熱情還不夠,還要具備相應的專(zhuan) 業(ye) 知識和深厚的民俗文化功底。金礦一手收集整理南閘民歌,一手創作民間文學,筆耕不輟,在文學創作上也取得了不凡成績。
這些年來,他創作了數百篇民歌散文和2000餘(yu) 篇民俗題材的散文,出版了《姐兒(er) 香兒(er) 》民歌散文集等圖書(shu) ,創作了4部鄉(xiang) 土題材長篇小說,一部長篇自傳(chuan) 體(ti) 紀實報告文學《民歌之旅》,一部《民歌女的故事》等,形成了獨特的鄉(xiang) 土民歌題材作品係列。作品細膩濃鬱的鄉(xiang) 土氣息,得到眾(zhong) 多專(zhuan) 家好評。
金礦說:“我想成為(wei) 趙樹理那樣的農(nong) 民作家,為(wei) 民俗而創作,為(wei) 民歌而貢獻。藝術來源於(yu) 生活,我搞業(ye) 餘(yu) 文學創作就是偏向民間文學、鄉(xiang) 土文學、民俗文學。南閘民歌搜集是過程,民間文學創作是目標,鄉(xiang) 土民俗研究是生活。”
他表示,在這個(ge) 日新月異的偉(wei) 大時代,要用手中的筆來謳歌新生活、禮讚新社會(hui) 、放歌新時代,讓這種傳(chuan) 統的民間歌謠在現實生活中綻放出綺麗(li) 的光彩。(沈劍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