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戲曲藝術花繁葉茂培植沃土
核心閱讀
戲曲藝術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yu) 出人才、出作品,在於(yu) 反反複複的演出實踐。期待各地戲劇藝術節能夠建立戲曲藝術與(yu) 大眾(zhong) 的緊密聯係,為(wei) 戲曲藝術花繁葉茂培植沃土,為(wei) 時代創作出更多立得住、留得下、傳(chuan) 得開的高峰之作。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文聯十一大、中國作協十大開幕式上的重要講話指出:“要挖掘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思想觀念、人文精神、道德規範,把藝術創造力和中華文化價(jia) 值融合起來,把中華美學精神和當代審美追求結合起來,激活中華文化生命力。”
秦腔是我國最古老的劇種之一,在西北地區深受大眾(zhong) 喜愛,有悠久的曆史脈絡和豐(feng) 厚的曆史積澱。來自西北5個(ge) 省區33個(ge) 劇團的名家新秀獻上70餘(yu) 台秦腔大戲,10天內(nei) 10萬(wan) 觀眾(zhong) 現場觀看,1400萬(wan) 網友收看直播……近日,由中國戲劇家協會(hui) 、陝西省文聯和西安市人民政府共同主辦的第九屆中國秦腔藝術節(以下簡稱“藝術節”),讓戲迷過足戲癮。
本屆藝術節既是文藝為(wei) 人民服務的生動實踐,充分體(ti) 現了戲曲藝術的人民立場,也是戲曲藝術守正創新的有益探索。一些優(you) 秀作品讓人眼前一亮,為(wei) 秦腔藝術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積累經驗。
以秦腔為(wei) 主體(ti)
演出劇目豐(feng) 富多元
戲曲發展到明朝中葉,昆曲與(yu) 北方梆子戲的鼻祖秦腔形成。從(cong) 此,秦腔這種雄健、激越、高亢、富含情感張力的戲曲在西北這塊土地獲得長久生命力,成為(wei) 當地人情事理的藝術表達,並成為(wei) 破解戲曲生命密碼的代表劇種之一。
綜觀本屆藝術節,一是劇目豐(feng) 富多元,二是表演形式多樣。既有優(you) 秀折子戲專(zhuan) 場,也有新劇目和傳(chuan) 統戲。新編曆史劇中,陝西省戲曲研究院小梅花秦腔團的《詩聖杜甫》和寶雞市戲曲劇院的秦腔《祥雲(yun) 樓》,獲得較高評價(jia) 。前者努力運用傳(chuan) 統唱腔,在舞台上塑造憂國憂民的人物形象,將行當程式與(yu) 人物情感融於(yu) 一體(ti) 。後者取材於(yu) 《呂氏春秋》,該劇40多年前下鄉(xiang) 演出時就場場爆滿,此次重排後,全劇藝術形象更加飽滿,節奏波瀾起伏。新編的現實題材劇目也綻放光彩。西寧藝術劇院創排的秦腔現代戲《湟水河畔》,講述湟水河畔白石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郭秀華和駐村工作隊隊長祁琴共同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的故事,劇中加入了“花兒(er) ”的傳(chuan) 統音樂(le) 元素,民歌的優(you) 美旋律為(wei) 該劇增色不少。
本屆藝術節提出“大秦腔”概念,即以秦腔為(wei) 主體(ti) ,包括與(yu) 秦腔相關(guan) 的其他一些劇種在內(nei) ,共同參加展演。陝西富平縣阿宮劇團的新編現代戲《紅梢林》和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新編碗碗腔《驕楊之戀》就是如此。阿宮腔的古樸典雅和碗碗腔的細膩委婉,既與(yu) 秦腔形成風格差異,又讓大眾(zhong) 對西北文化的豐(feng) 富內(nei) 涵產(chan) 生更加具體(ti) 全麵的感知。兩(liang) 個(ge) 劇目分別由梅花獎得主、秦腔表演藝術家齊愛雲(yun) 和李梅主演。齊愛雲(yun) 曾在舞台上塑造了眾(zhong) 多古典青衣和刀馬旦形象。《紅梢林》是現代戲,阿宮腔和秦腔兩(liang) 個(ge) 版本,需要保留各自的戲曲特點,演員表演起來殊為(wei) 不易。導演查明哲和編劇王建平合作的《驕楊之戀》,通過散文式結構、詩意呈現,讓碗碗腔這一地方劇種有了新表達。“二度梅”得主李梅秦腔、碗碗腔與(yu) 眉戶皆能唱能演,淺吟低唱張弛有度,角色的完成度較高。
秦腔的傳(chuan) 統劇目多,雅俗共賞的折子戲多,新中國成立後“推陳出新”加工整理的劇目多。比如,《三滴血》《趙氏孤兒(er) 》等常演不衰。《秦樓案》《許鐵堂》等劇目在觀眾(zhong) 中早有一定口碑,又經重新打磨,也是本屆藝術節的重要收獲。
“戲無技不驚人”
體(ti) 現秦腔藝術蓬勃發展生態
戲劇節和藝術節始終是推動戲曲藝術發展的重要形式。戲劇節的功能和定位,在不同時代有一定差異性。1952年,第一屆全國戲曲觀摩演出大會(hui) 開啟了全國範圍內(nei) 各戲曲劇種交流演出的新模式。20世紀60年代,全國各地分大區或分省舉(ju) 辦的現代戲會(hui) 演,各劇種劇團共同參與(yu) 的大型演出活動,促進了戲曲的跨地域交流傳(chuan) 播。20世紀80年代以來,各類戲劇節和藝術節突出評獎環節,會(hui) 演在扶持戲曲生存發展方麵的作用愈發顯著。會(hui) 演及評獎有利於(yu) 激發戲曲藝術從(cong) 業(ye) 者的榮譽感和積極性,提升各級政府扶持戲曲藝術的熱情,但如何尋找交匯點,將專(zhuan) 家標準與(yu) 大眾(zhong) 審美相統一,是藝術節遴選劇目、風格定位麵臨(lin) 的新課題。本屆藝術節在這方麵的實踐,值得借鑒。
從(cong) 藝術節開幕演出的西安易俗社《三滴血》到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的上下本《狸貓換太子》,從(cong) 陝西省戲曲研究院的《穆桂英大破洪州》到陝西省周至縣劇團的《楊門女將》、西安市豫劇團的《秦豫情》、烏(wu) 魯木齊市秦劇團的《鍘刀下的紅梅》等,本屆藝術節的劇目展演,體(ti) 現了秦腔藝術蓬勃的發展生態。有著百年曆史的西安易俗社代表著在城市中不斷吸引年輕人的老字號傳(chuan) 奇,陝西省周至縣劇團則是在一年幾百場進村演出中不斷壯大的民間力量。
秦腔傳(chuan) 統深厚,諸多絕技賦予其強大的藝術表現力,是其常演不衰的重要原因。藝術節上,寧夏演藝集團秦腔劇院的《狸貓換太子》深得觀眾(zhong) 好評,就是由於(yu) 劇中高超的表演技巧。通過精彩演技表現戲劇衝(chong) 突,是秦腔的藝術積澱與(yu) 美學特色。“戲無技不驚人”。了解並滿足觀眾(zhong) 對具有高度技巧性的戲劇表達的需求,保持並提高秦腔的技術水平,是當下秦腔藝術發展的重要命題。
由於(yu) 演出劇目形態多樣且代表了當下秦腔藝術的最高水平,本屆藝術節多數場次觀眾(zhong) 爆滿,直觀地說明了藝術節集傳(chuan) 統戲、新編古裝戲和現代戲於(yu) 一體(ti) 的劇目遴選思路,在很大程度上滿足了不同觀眾(zhong) 的期待。
觀眾(zhong) 深度參與(yu)
拉近戲曲與(yu) 大眾(zhong) 的關(guan) 係
戲曲藝術是中華民族的文化瑰寶。每個(ge) 戲曲劇種,都代表著一種情感、一種態度、一種智慧。人們(men) 喜愛秦腔,西北各地有許多群眾(zhong) 自發組織的“自樂(le) 班”,他們(men) 喜歡唱戲演戲,是秦腔的鐵杆觀眾(zhong) 。
本屆藝術節期間,“戲迷群英匯”每天舉(ju) 辦,“名團進校園”活動有聲有色。除各劇院演出外,西安易俗社文化街區每晚都有各地秦腔劇團與(yu) 戲迷的交流互動。在西安市永寧門環城公園,每天下午都有梅花獎藝術家走進戲迷群眾(zhong) 的活動。藝術節還采用“線上+線下”的演出模式,以“動漫+搖滾+秦腔”的互聯網傳(chuan) 播新思路,打造虛擬推薦官“秦筱雅”,拉近了秦腔藝術與(yu) 觀眾(zhong) 特別是年輕觀眾(zhong) 的距離。這些活動產(chan) 生的社會(hui) 效益,是無形的,也是長久的。
更多觀眾(zhong) 的關(guan) 注與(yu) 喜愛,是戲曲傳(chuan) 承創新的巨大動力。戲曲藝術之所以千百年來深入人心,正是由於(yu) 觀眾(zhong) 在欣賞演出的同時有強烈的參與(yu) 熱情。戲迷票友的業(ye) 餘(yu) 演出既是戲曲傳(chuan) 播的重要方式,又是培養(yang) 新一代戲曲觀眾(zhong) 的極佳途徑。優(you) 秀的表演藝術家積極參與(yu) 這些戲迷票友的活動,更是激發普通觀眾(zhong) 興(xing) 趣的渠道。它能有效地將藝術家拉出個(ge) 人的小天地,從(cong) 更加廣泛的生活空間接受滋養(yang) 。
戲曲藝術發展的根本出路在於(yu) 出人才、出作品,在於(yu) 反反複複的演出實踐。期待各地戲劇藝術節能夠建立戲曲藝術與(yu) 大眾(zhong) 的緊密聯係,為(wei) 戲曲藝術花繁葉茂培植沃土,為(wei) 時代創作出更多立得住、留得下、傳(chuan) 得開的高峰之作。(傅謹 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