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利用北京文化資源 講好更多中國故事

發布時間:2022-07-26 16:26:00來源: 新京報

  利用北京文化資源 講好更多中國故事【《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接受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表示文藝創作要把視角和工夫放在人民當中】

  2021年,由中共北京市委宣傳(chuan) 部、北京市廣播電視局參與(yu) 聯合攝製的重大曆史題材劇《覺醒年代》取得前所未有的成功。該劇以真實的曆史還原、極致的美學呈現、深厚的文化傳(chuan) 承、史詩級精神高度,與(yu) 觀眾(zhong) 產(chan) 生同頻共振,真正做到講好中國故事,彰顯時代精神。

  在首屆北京文化論壇召開期間,新京報記者專(zhuan) 訪《覺醒年代》導演張永新。張永新講述,在拍攝《覺醒年代》時,劇組的美術、道具、置景各個(ge) 部門不下幾十次地到北大紅樓丈量拍攝,拿到第一手資料。“曆史建築所富含的曆史味道,會(hui) 給創作者帶來強烈的感受。”

  張永新表示,文藝創作永遠是人民性的體(ti) 現。“我們(men) 如何能滿足人民的期待,創作出人民所渴望看到的內(nei) 容,這是永遠在路上的課題。我們(men) 隻能保持一顆敬畏之心,一點一滴慢慢地前進。”

  談 成績

  北京文化有了積極的成果展現

  新京報:從(cong) 文藝工作者的角度看,你認為(wei) 這五年北京在全國文化中心建設上有怎樣的成績和亮點?

  張永新: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咱們(men) 北京文化的涵養(yang) 和發揚,都有了非常積極的成果展現。我們(men) 關(guan) 注到影視劇領域,以北京為(wei) 地域核心講述中國故事的作品,都獲得了全國觀眾(zhong) 的認同。既打出了北京文化的品牌,同時創作外延又和全國乃至整個(ge) 時代發展的精氣神是一致的。這對於(yu) 影視工作者來說都是非常積極的參照係。

  新京報:如今“大戲看北京”已經成為(wei) 北京的一張金名片。作為(wei) 文藝工作者,你每次來到北京的時候,是否也會(hui) 沉浸在北京的文化氛圍之中?

  張永新:我本科是在中央戲劇學院度過的,對於(yu) 北京文化的繁榮也很有切身體(ti) 會(hui) 。大學期間我們(men) 就曾充分地吮吸北京的文化給養(yang) ,幾乎每兩(liang) 三天就去看一場話劇、歌劇、音樂(le) 劇、曲藝等演出。那時候,北京人藝門口都是摩肩接踵擠著買(mai) 票的年輕人。

  我也是昆曲發燒友,那時候我們(men) 還曾到北方昆曲劇院的研習(xi) 社觀賞、學習(xi) 昆曲的演唱。

  還有古琴研習(xi) 社、京劇研習(xi) 社……北京的院團之多,演出琳琅滿目,這都是非常讓人豔羨的。包括北京的各大博物館,我也經常去,一坐就是一天。在北京被文化氛圍所包裹的感受真的非常好。

  談 優(you) 勢

  北京有著得天獨厚的曆史文化底蘊

  新京報:2021年,你在電視劇《覺醒年代》中曾和北京的相關(guan) 部門、單位合作,在這個(ge) 過程中,你認為(wei) 北京出品的影視作品會(hui) 有怎樣的特色和優(you) 勢?

  張永新:北京有著得天獨厚的曆史文化底蘊。以《覺醒年代》為(wei) 例,建黨(dang) 曆史中最關(guan) 鍵的兩(liang) 大地域板塊,一個(ge) 是上海,一個(ge) 就是北京。北大紅樓,北京大學校園,還有五四運動的著名地標式建築,都在北京。所以北京給了這些講述近現代史的影視作品非常精準、豐(feng) 富的曆史土壤。包括我們(men) 在北京搜集素材時,就擁有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可以到實景去反複探討研磨。

  在拍攝《覺醒年代》時,劇組的美術、道具、置景各個(ge) 部門不下幾十次地到北大紅樓丈量拍攝,拿到第一手資料。北大紅樓的主體(ti) 結構,還是保留了百年以前的狀態。每一次在這裏駐足觀看,一方瓦,一片牆,天花板上掛著的燈盞,林林總總這些曆史建築所富含的曆史味道,會(hui) 給創作者帶來強烈的感受。

  有一次我站在李大釗先生的辦公室前,紅樓的工作人員告訴我,屋裏的地板還是百年以前的樣子。雖然斑駁陸離的地方已經被重新加固、刷漆,但那種感受還是非常奇特——你實實在在踏在了百年前李大釗先生、蔡元培先生、陳獨秀先生一起發動新文化運動時腳踏的這片地方。

  這都是北京豐(feng) 厚的曆史沉澱所給予我們(men) 的營養(yang) ;這裏的一枝一葉都承載著整個(ge) 民族共同的曆史記憶。我們(men) 更應該利用好北京豐(feng) 富的文化資源,去講好更多更好的中國故事。

  談 以人民為(wei) 中心

  創作者要把視角和工夫放在人民當中

  新京報:《覺醒年代》在各年齡層,尤其是年輕群體(ti) 中引發強烈反響。你認為(wei) 如何創作現實題材才能夠和時代產(chan) 生同頻共振?

  張永新:拍《覺醒年代》時我們(men) 確實擔心過年輕觀眾(zhong) 不願意看。但是播出以後,恰恰相當多的年輕朋友是這部戲最堅實的擁躉,他們(men) 發自肺腑地喜歡這部作品。這給了創作者們(men) 信心,也提供給我們(men) 一種重新思考的視角——當下年輕人並不排斥主旋律。他們(men) 渴望的是看到有力量、有精氣神的作品。從(cong) 這一點來說,這和我們(men) 的創作初心是高度吻合的。這也是我們(men) 對於(yu) “同頻共振”的理解。

  另外,我們(men) 也有一個(ge) 強烈的感受,當下的年輕人對國家的熱愛,對民族的熱愛,對民族文化的自信,是更加自然、強烈、熱情的。我們(men) 注意到《覺醒年代》播出後,有好多朋友自發去安徽合肥延喬(qiao) 路的路牌下獻花。上海龍華革命烈士陵園,很多人拿著鮮花放到陳延年、陳喬(qiao) 年、趙世炎等烈士的墓碑前。

  包括網友自發創作的那句話:覺醒年代有續集嗎?你今天的幸福生活就是續集。我曾和編劇龍平平老師交流過,我們(men) 都想不到如此精辟、精準的話。這恰恰反映出今天的年輕朋友們(men) 對我們(men) 國家、民族,乃至對曆史的審視,所獲得的文化自豪感,是直抒胸臆表達出來的。這也是同頻共振最好的注腳。

  新京報:現實題材要紮根生活,以人民為(wei) 中心。真正落到創作中,如何做到以人民為(wei) 中心,展現時代精神?

  張永新:以人民為(wei) 中心,創作者始終要把視角和工夫放在人民當中。

  立足於(yu) 北京,比如北京的中軸線,我們(men) 的鍾鼓樓、故宮,一磚一瓦串起的不僅(jin) 是一個(ge) 城市的建設,更多是體(ti) 現了華夏精神,乃至中國百年以來的曆史流變以及文化脈搏的震動。

  同時,文藝要為(wei) 人民服務,我們(men) 也能看到中軸線內(nei) ,縱橫交錯的胡同中,恰恰是北京城的血脈。那種活潑的煙火氣、靈動的生命感,蘊藏了無數的好故事等待創作者們(men) 挖掘。我們(men) 要踏踏實實把心沉下來,立足這一方創作源泉之上,用我們(men) 的眼睛去尋找,用心去消化、挖掘,講好中國故事。

  我不願意拍懸浮的東(dong) 西。凡是不接地氣的創作理念,很難走得遠。怎麽(me) 才能行穩致遠?隻有雙腳踩在土地上,眼睛裏看到人民,心中所想的故事方向是老百姓所想的,才能夠找到和人民同頻共振的方式,我們(men) 的作品才能真正有力量。——張永新

  新京報記者 張赫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