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網評論員:網暴救人者,讓好人難做
【閱讀提示】“雷克薩斯車禍”救人司機遭網暴,遇難者姐姐:他們(men) 已經盡力了
光明網評論員:7月28日,柳北高速廣西貴港段,一輛雷克薩斯商務車發生事故後車門鎖死,3人被困車內(nei) ,過路司機救出2人,1人不幸遇難。現場視頻在網上傳(chuan) 播後,拍攝視頻並喊人救援的司機,包括現場其他參與(yu) 救援的司機都不同程度遭到網暴。
一出被全網圍觀的事故,似乎又延伸出了網暴的劇情。不少網友責問救人者,“你有指揮的時間完全可以動手,不需要拍視頻”“早一點砸窗戶就不會(hui) 這麽(me) 浪費時間了”,言辭之間的苛責甚至憤怒,將救人者的善意化於(yu) 無形,以至於(yu) 他不得不出麵發視頻“自證清白”。遇難者的姐姐表示,“他們(men) 已經盡力了,真的很感謝救援人員”,輿論卻生出一些不解,這是一種很奇怪的現象。
當然,那些質問的網友,未必是抱著一種網絡暴力的攻擊心態來批評冒險的救人者,他們(men) 可能是從(cong) 一種預設的理想化、專(zhuan) 業(ye) 化的救援操作,來審視現場救援的失誤。本質上,他們(men) 也是希望挽回一條生命,減少悲劇的色彩。
隻是這種絕對理想化、專(zhuan) 業(ye) 化的場景,真的存在嗎?它依賴於(yu) 一群訓練有素的專(zhuan) 業(ye) 人員,然而事件中的這些義(yi) 務救援者,他們(men) 並不是;分秒必爭(zheng) 的事故現場,更不是演練了千百遍的演習(xi) 場麵。
那位拍攝視頻並喊人救援的司機說,拍攝視頻是為(wei) 了記錄現場,沒有第一時間砸玻璃是怕造成誤傷(shang) ,放棄救援是因為(wei) 車輛隨時可能爆炸。其實如果看過現場視頻,這些回應質疑的解釋是有些“多餘(yu) ”的,一群路過的熱心司機,能不顧安危救出2人,已經相當值得肯定了。
說得直白一點,救人的幾位司機,在法律上沒有絕對的責任,在道德上沒有絕對的義(yi) 務。就像不少網友所言,他們(men) 本來可以一腳油門,基於(yu) 自保而逃離現場,最後卻選擇刹車施救。
麵對網絡暴力,拍視頻的司機表示“問心無愧就好”。他可以做到豁達應對,但讓行善之人必須對一種苛刻的輿論負責,或者說,隻有完美無瑕的義(yi) 舉(ju) 才能免於(yu) 批評,這絕不是什麽(me) 好現象。如果略顯慌亂(luan) 的操作,反而成為(wei) 輿論指責的靶子,被批評甚至攻擊,需要承受某種代價(jia) ,那麽(me) 下次誰還敢冒險充當好人呢?
那些措辭激烈的質問者,有的可能沒有意識到,自己是在實施言語上的暴力。這種認知上的錯位,其實還是源於(yu) 對網絡發言分量的輕視,源於(yu) 對網絡集體(ti) 力量的輕視。你一言我一語匯集成潮水,它也會(hui) 是一頭凶猛的猛獸(shou) ,足以吞噬善意、熱心和挺身而出的勇氣。
就在前不久,一位95後女生因染粉紅色頭發被網暴。社交媒體(ti) 流行後,網絡暴力似乎變得越來越稀疏平常。新聞事件的當事人,不合主流的異質人群,事故現場的施救者……當網絡暴力就像開盲盒一樣,可能隨機落到某個(ge) 人頭上時,何嚐不是一種值得恐懼的場景?
所有的網絡暴力,本質上均是源於(yu) 惡意、刻薄、戾氣的過剩和溢出。但那些在鍵盤庇護下的施暴者,同樣也可能成為(wei) 網絡暴力無差別打擊的對象。如果明白了網絡暴力的指向是“互相傷(shang) 害”,那麽(me) 就應該意識到,以善意待人,少一些惡意,多一些換位思考,而不是動輒苛刻審判,通過言語拉踩來泄憤,這是在保護他人,也是在保護自己。
(轉載請注明來源“光明網”,作者“光明網評論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