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曉明:非遺保護一直在路上
2021年壯族三月三期間,許曉明在廣西民族博物館組織非遺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和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展。 廣西壯族自治區文化和旅遊廳供圖
“我就是一個(ge) 非遺宣講員,要講好廣西故事、非遺故事,讓更多人了解廣西豐(feng) 富多彩的民族文化。”許曉明總是把“非遺宣講員”掛在嘴邊。她是2021“中國非遺年度人物”、廣西非遺保護中心主任,從(cong) 事非遺保護和研究20多年,致力提高非遺可見度。
長年累月奔走於(yu) 城鄉(xiang) 之間
人類生態學者、核心期刊主編、非遺保護機構掌舵人……盡管頭銜很多,但許曉明日常野外工作的標配永遠是一個(ge) 錄音筆、一個(ge) 攝像機和一個(ge) 照相機。
“廣西傳(chuan) 統民族文化的豐(feng) 富性和多樣性,讓人驚歎、讓人著迷。”許曉明說,這些文化遺產(chan) 表現出人類非凡的創造力。
城市裏高樓林立,汽車川流不息,許曉明卻發現,繁華的城市角落竟然藏著一顆顆珍貴的非遺明珠。比如,壯鄉(xiang) 首府南寧的平話師公戲。平話師公戲原是逐鬼驅疫、婚娶發喪(sang) 等宗教儀(yi) 式上的歌舞,是中原古儺(nuo) 在南寧地區發展起來的一種民間藝術。長期以來,平話師公戲融合了南寧各地方言平話,同時運用和借鑒了本地區的壯族、漢族民歌等相關(guan) 文化元素,逐漸演變成為(wei) 當地群眾(zhong) 喜聞樂(le) 見的地方劇種。
2009年,許曉明開始跟蹤記錄南寧市友愛師公團,跟著劇團到處去演出。“他們(men) 演出的地方就在我們(men) 平時生活的社區裏,原汁原味,但卻沒有引起廣泛的關(guan) 注。”
在長期的實踐中,許曉明發現,充分了解一個(ge) 非遺項目,要跟蹤一段時間,采集不同時段、不同地區和不同人物的資料,縱橫比對、綜合分析,工作量很大。經過多年的非遺田野調查,她已經記錄了1個(ge) TB(太字節)的圖片和音視頻資料,過程雖然很辛苦,但資料極為(wei) 珍貴,許曉明認為(wei) 值得。
2021年,許曉明將自己多年采集的廣西非遺田野調查資料進行整理,並複製了一份給中國民族民間文化發展中心,數字內(nei) 容總量超過600G,相當於(yu) 半個(ge) 縣級公共圖書(shu) 館的資源存儲(chu) 量。
致力提高非遺可見度
2021年,國務院公布第五批國家級非遺名錄,廣西有18個(ge) 項目入選。入選項目多方位展現了廣西獨具特色的風俗民情、曆史文化。
“申報高級別的非遺名錄,有利於(yu) 推進項目的保護,這方麵廣西還有很大的努力空間。”在一次全區非遺工作座談會(hui) 上,許曉明羅列了各種專(zhuan) 業(ye) 的研究數據,坦陳一些地區存在非遺保護意識淡薄、特色民族民俗文化挖掘不足、對非遺名錄了解不多等現象,提出了一係列建設性建議,包括加強海洋、邊關(guan) 、稻作等特色文化資源的挖掘,創建非遺進校園示範學校,通過學校、家庭教育提高全社會(hui) 尤其是青少年對非遺的關(guan) 注和參與(yu) 等。
近年來,在廣西,許曉明既是非遺保護工作的同行者,也是非遺保護工作的推動者和引領者。她參與(yu) 了《關(guan) 於(yu) 進一步加強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工作的實施意見》的起草工作,發起了廣西非遺“星火傳(chuan) 承”計劃,在城鄉(xiang) 基層開展非遺保護知識普及,組織了《廣西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應知應會(hui) 手冊(ce) 》《廣西非遺圖典》《非遺廣西》等多部書(shu) 籍的編纂出版工作,為(wei) 基層非遺工作者提供參考。
“不管去到哪兒(er) ,我都要向別人宣傳(chuan) 非遺,在東(dong) 北,我還會(hui) 對出租車司機說,你知道廣西有哪些民族和文化?”對許曉明來說,隨時隨地宣傳(chuan) 非遺已經成為(wei) 習(xi) 慣。
推動非遺融入生活
近幾年,風靡全國的柳州非遺小吃——螺螄粉頻上熱搜。
從(cong) “路邊攤”到“工業(ye) 園”再到“俏全球”,“鮮辣酸爽燙”的螺螄粉由街頭小吃變身百億(yi) 大產(chan) 業(ye) ,近年更是走出廣西、走向世界,成為(wei) 柳州的一張金名片。
柳州螺螄粉之所以能成就大產(chan) 業(ye) ,其中一個(ge) 重要的因素就是貼近生活、融入生活,“俘獲人們(men) 的味蕾”。許曉明認為(wei) ,非遺保護不是單純為(wei) 了留住曆史,而是在繼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加以創新,要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生命力。“螺螄粉的製作技藝,帶火了一座城,還帶動了產(chan) 業(ye) 鏈上遊的竹筍、豆角、螺螄、腐竹等生產(chan) 加工產(chan) 業(ye) ,形成了‘螺螄粉+’產(chan) 業(ye) 鏈,接地氣,實現了產(chan) 業(ye) 發展和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雙贏。”許曉明說。
像柳州螺螄粉一樣,近年來,在廣西,芒編、繡球、織錦、六堡茶等非遺項目的產(chan) 業(ye) 化和文旅融合發展紅紅火火。各族群眾(zhong) 身上穿的,餐間吃的,舞台上跳的、唱的,還有品牌旅遊線路、景區非遺展示長廊等,非遺的影子隨處可見。
“在鄉(xiang) 村振興(xing) 中,非遺保護和利用大有可為(wei) 。”今年以來,許曉明和她的團隊陸續推出係列田野調查報告,致力服務各地鄉(xiang) 村振興(xing) 。“非遺保護、傳(chuan) 承和發展與(yu) 老百姓生活、社會(hui) 發展息息相關(guan) ,這項工作是動態的,非遺保護一直在路上。”許曉明說。(賓陽 莫曲)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