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0歲榮寶齋演繹不老傳奇
北京和平門外琉璃廠西街19號,一座典雅大方的仿古建築,這就是知名傳(chuan) 統文化老店榮寶齋。榮寶齋門前紅毯鋪地,兩(liang) 側(ce) 分別立有“1672”和“2022”字樣的展板,昭告往來的人群:榮寶齋350歲了。
350年,榮寶齋從(cong) 一家小小的南紙店,如今成長為(wei) 集書(shu) 畫經營、文房用品、木版水印、裝裱修複、出版印刷、展覽展示、教育培訓、拍賣典當、電商文創等業(ye) 務於(yu) 一身的綜合性文化央企。其發展曆程,不僅(jin) 是一家中華老字號店鋪的成長史,也是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在時代浪潮中生生不息、曆久彌新的生動寫(xie) 照。
“民間故宮”
正在榮寶齋舉(ju) 行的“翰墨家國——榮寶齋350周年專(zhuan) 題展”吸引了眾(zhong) 多前來打卡參觀的書(shu) 畫愛好者、收藏愛好者、美術學院學子。展覽以大量展品,從(cong) 文獻、文房、非遺、館藏、出版、當代名家作品、新興(xing) 業(ye) 態成果等角度,講述著這家百年老店前世今生的故事。
榮寶齋前身為(wei) “鬆竹齋”南紙店,由浙江張氏於(yu) 1672年創設,早期主要經營筆墨紙硯等文房用品,因品種齊全、質量好、價(jia) 格公道、服務周到,很快贏得信譽。《舊京瑣記》一書(shu) 曾記載,“南紙鋪並集於(yu) 琉璃廠,昔以鬆竹齋為(wei) 巨擘……”清代中後期,紀曉嵐、何紹基、趙之謙、翁同龢、張之洞等名士往來於(yu) 此,使之成為(wei) 文人墨客雅聚之地。1894年,鬆竹齋開設連號,取“以文會(hui) 友,榮名為(wei) 寶”雅意,名“榮寶齋”。
新中國成立後,榮寶齋迎來新生。1950年公私合營,“榮寶齋新記”成立。1952年,榮寶齋轉為(wei) 國營,並以郭沫若書(shu) 題墨跡“榮寶齋”為(wei) 標準的商號字樣,沿用至今。這一時期,榮寶齋也擔起了收藏保護藝術品的重任,迄今為(wei) 止已收藏自唐初至近當代數千件書(shu) 畫珍品及大量文玩精品。因藏品之巨、之精,榮寶齋贏得了“民間故宮”的美名。
榮寶齋的收藏尤以書(shu) 畫最為(wei) 豐(feng) 富。隋末唐初的《妙法蓮華經卷第三·化城喻品第七》,元代盛懋的《清溪漁者》,明代文徵明的《蘭(lan) 竹圖》卷、仇英的《鬆溪高士》,清代八大山人的《涉事冊(ce) 》、石濤的《山麓聽泉圖》,近現代齊白石的《鬆鷹圖》、名家合作的《貞鬆永茂冊(ce) 》、張大千的《華山雲(yun) 海圖》、李可染的《萬(wan) 山紅遍》……書(shu) 畫藏品琳琅滿目,令人目不暇接。
除了書(shu) 畫,文房四寶、篆刻印章的收藏也頗為(wei) 豐(feng) 富,比如有明代的五彩毛筆、方形玉印盒,清代的山形玉筆架、瑪瑙筆筒、百子圖舊墨,還有吳昌碩、齊白石、陳師曾等名家的篆刻。重達4275克的“田黃王”可謂榮寶齋的“鎮店之寶”。田黃石因世間稀有而價(jia) 格高昂。這塊“田黃王”購藏於(yu) 1986年,色如熟栗、石質細膩、晶瑩燦爛、溫潤如玉,是目前世界上發現的最大的田黃石材之一。
在經營中注重收藏藝術珍品已成為(wei) 榮寶齋的傳(chuan) 統。“榮寶齋的一大特點就是學術與(yu) 經營彼此促進、相得益彰。曆代榮寶齋人在藝術品經營中形成了高度的文化積累自覺,學術研究成果又為(wei) 藝術品經營提供有力支撐。”榮寶齋黨(dang) 委書(shu) 記、執行董事趙東(dong) 說。
1963年,榮寶齋購得37件曆代書(shu) 畫珍品,其中就包括國家級文物米芾的《苕溪詩卷》。這些作品後來都無償(chang) 捐贈給了故宮博物院。趙東(dong) 說,這種文化自覺正是榮寶齋有別於(yu) 普通商業(ye) 畫廊的地方。
“書(shu) 畫家之家”
今年初春時節,畫家黃永玉來到榮寶齋。每次到榮寶齋,黃永玉就像“回家”一樣。這一次,他又來到巨幅國畫《荷》前細細觀看。這幅畫是2009年榮寶齋大廈落成時,黃永玉曆時40天創作完成、並贈予榮寶齋的。畫麵上,太陽當空,光芒四射,高低錯落的60株荷花亭亭玉立,色彩華貴,生機盎然。
2022年榮寶齋350周年之際,99歲高齡的黃永玉為(wei) 榮寶齋再次創作巨幅畫作《源遠流長》。它不僅(jin) 寓意著榮寶齋文脈源遠流長,也蘊含了黃老與(yu) 榮寶齋的深厚情誼。1953年,還是中央美術學院教師的黃永玉,受院長委托到榮寶齋學習(xi) 木版水印技藝,並由此完成了畢業(ye) 創作木刻《齊白石像》與(yu) 《阿詩瑪》。
“榮堂畫藝賢人慧筆,寶店書(shu) 風禮士清懷”。這是榮寶齋眾(zhong) 多楹聯中的一副。正如楹聯上所說,榮寶齋的發展史始終貫穿著與(yu) 中國近現代文化藝術大家的交往。書(shu) 畫家在榮寶齋談藝、交流、創作,與(yu) 榮寶齋唇齒相依、共同成長,成就了中國近現代藝術史上的一段段佳話。
“書(shu) 畫家和榮寶齋是一家人。我們(men) 與(yu) 書(shu) 畫家之間是魚水之情,彼此成就。”趙東(dong) 說。20世紀初的書(shu) 畫市場並不景氣。榮寶齋為(wei) 書(shu) 畫家“掛筆單”(相當於(yu) 支付稿酬),並提供好的筆墨紙硯和創作條件。書(shu) 畫家隻需創作出作品,再由榮寶齋推向市場。不少書(shu) 畫家正是通過在榮寶齋“掛筆單”、展銷作品,才逐漸嶄露頭角。
齊白石初到北京時,因其木匠出身,又在藝術上刻意求新,遭到排擠,處境困難。榮寶齋卻獨具慧眼,特意把齊白石的畫作掛在店堂裏最顯眼的地方,使他的作品逐漸被人們(men) 所認識、接受,乃至推崇備至。而在榮寶齋有需要之時,齊白石也是義(yi) 不容辭、鼎力相助。
與(yu) 眾(zhong) 多藝術家結下的翰墨情緣,使榮寶齋擁有了“書(shu) 畫家之家”的雅號。齊白石、徐悲鴻、張大千、傅抱石、王雪濤、李可染、李苦禪、黃胄、啟功、關(guan) 山月……這些與(yu) 榮寶齋交往深厚的名家,幾乎撐起了一部中國近現代美術史。
與(yu) 書(shu) 畫家交友交心的傳(chuan) 統,一直延續到了今天。今年,200多位當代書(shu) 畫家應邀創作,共賀榮寶齋350周歲生日。這其中既有黃永玉、韓美林、沈鵬等德高望重的藝術家,也有馮(feng) 遠、範迪安、孫曉雲(yun) 等業(ye) 界翹楚,還有嶄露頭角的青年藝術家。“這些作品是文化的積累,是榮寶齋和書(shu) 畫家之間情誼的見證。”趙東(dong) 表示,榮寶齋還將繼續團結廣大書(shu) 畫家,建設更加溫馨的書(shu) 畫家精神家園。
19世紀的文創
在各大文博機構紛紛活化利用藏品的當下,文創產(chan) 品似乎並不稀奇。而在趙東(dong) 看來,榮寶齋做文創的曆史可以追溯到19世紀末,那便是榮寶齋的一項絕技——木版水印。
榮寶齋木版水印是在繼承傳(chuan) 統雕版印刷技藝基礎上獨創的彩色書(shu) 畫複製技藝,至今已有120多年曆史,2006年被列為(wei) 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1896年,榮寶齋設立“帖套作”,開始自刻、自印箋紙,不久聲名鵲起。20世紀30年代,受魯迅、鄭振鐸委托,榮寶齋刻印《北平箋譜》《十竹齋箋譜》,魯迅讚譽為(wei) “諸箋肆之白眉”。1952年,榮寶齋轉為(wei) 國營,發展木版水印技藝,先後摹製了百餘(yu) 件古代繪畫國寶。
琉璃廠流傳(chuan) 著這樣一個(ge) 故事:上世紀50年代,榮寶齋經理侯愷把齊白石請到店中,在他麵前掛出兩(liang) 幅墨《蝦》,請他分辨哪一幅是真跡。白石老人端詳許久,最終搖頭說:“這個(ge) ……我真看不出來。”榮寶齋木版水印之奇,可見一斑。
與(yu) 普通版畫複製工藝、工業(ye) 化印刷技術不同,榮寶齋獨有的木版水印能夠呈現豐(feng) 富的層次、筆觸與(yu) 細節,技藝高超。這項技藝也開辟了傳(chuan) 播、觀賞中國書(shu) 畫藝術的新途徑,拉近了普通民眾(zhong) 與(yu) 名畫的距離。
早在20世紀50年代,榮寶齋木版水印製品就曾獲“萊比錫國際金獎”。1956年,古代絹本畫名作《簪花仕女圖》成功複製,《簪花仕女圖》木版水印畫第一件作品作為(wei) 國禮送給了當時的緬甸總理吳努。
榮寶齋木版水印技藝還出現在北京奧運會(hui) 、上海世博會(hui) 以及法蘭(lan) 克福、紐約、倫(lun) 敦等大型國際書(shu) 展上。所到之處,皆引發中外觀眾(zhong) 讚歎,讓世界看到中華技藝的非凡魅力。
榮寶齋的另一項國家級非遺項目——裝裱修複,是北派裝裱“京裱”的代表。人民大會(hui) 堂的宏幅巨作《江山如此多嬌》的裝裱、遼代《大藏經》等文物的修複,都出自榮寶齋師傅之手。
此次專(zhuan) 題展也全麵展示了這兩(liang) 項非遺的發展曆程、主要成果以及在當下的發展創新,從(cong) 中不難感受到中華技藝的精妙和榮寶齋一脈相承的工匠精神。
老字號新國潮
350載朝乾夕惕,350載薪火相傳(chuan) 。
一路走來,榮寶齋不斷探索與(yu) 開拓,飽經風雨,滿載輝煌,成長為(wei) 中國文化產(chan) 業(ye) 的一艘巨輪。趙東(dong) 認為(wei) ,榮寶齋350年生生不息的原因主要有兩(liang) 方麵,一是“誠信為(wei) 本,榮名為(wei) 寶”的百年古訓,“誠信為(wei) 本”是商道,“榮名為(wei) 寶”則是曆代榮寶齋人對品牌的珍視;二是榮寶齋時刻與(yu) 時代同步,不斷創新創造。
進入新時代,老字號亦麵臨(lin) 著轉型升級的機遇與(yu) 挑戰。為(wei) 此,榮寶齋提出建設“兩(liang) 個(ge) 榮寶”,即傳(chuan) 統榮寶和創新榮寶。傳(chuan) 統榮寶包括畫廊、拍賣、非遺、出版、畫院等傳(chuan) 統業(ye) 務;創新榮寶則涵蓋數據榮寶、網絡榮寶、文創榮寶、美育榮寶等一係列新舉(ju) 措、新業(ye) 態,激發老字號的生機和活力。
“兩(liang) 個(ge) 榮寶相互促進,共榮共生。其中,傳(chuan) 統榮寶是根和魂,要麵向專(zhuan) 業(ye) ,突出學術,持續做厚做深;創新榮寶是花和果,要麵向大眾(zhong) ,滿足當下多元審美需求和藝術消費需求。”趙東(dong) 說。
榮寶齋豐(feng) 富的館藏是數字化、版權化的富礦。在此基礎上,這家百年老店大膽突破,以科技賦能、文旅融合、跨界互動等方式,邁開了轉型升級的輕盈步伐。品種繁多的文創潮玩、沉浸式體(ti) 驗空間、網紅咖啡館、與(yu) 多個(ge) 品牌聯名的“新國潮”活動、和國際潮流藝術家合作……創新榮寶的建設不僅(jin) 帶來了新的增長點,也更新了年輕人對榮寶齋的認識,延伸了品牌價(jia) 值。
350年,是一個(ge) 節點,更是一個(ge) 新的起點。“榮寶齋是中華傳(chuan) 統文化的一個(ge) 符號。我們(men) 要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守護者、傳(chuan) 播者、創新者,也要做對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趙東(dong) 說,作為(wei) 一家文化央企,榮寶齋未來將繼續弘揚和發展民族文化藝術,服務人民美好生活,並通過傳(chuan) 承與(yu) 創新,構建人民與(yu) 藝術的橋梁,推動藝術創作、藝術市場雙繁榮。(賴 睿)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