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讓中華文化百花園更加絢麗多彩

發布時間:2022-08-04 16:28:00來源: 人民日報

  日前,全國政協召開網絡議政遠程協商會(hui) ,部分全國政協委員、特邀代表和專(zhuan) 家學者圍繞“加強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藝術保護傳(chuan) 承”協商議政。大家認為(wei) ,黨(dang) 和國家曆來尊重少數民族文化習(xi) 俗,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財力保護少數民族文化遺產(chan) ,繁榮少數民族文化藝術,今天的中華文化百花園絢麗(li) 多彩。

  促進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

  協商會(hui) 上,委員們(men) 普遍認為(wei) ,加強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藝術保護傳(chuan) 承要以鑄牢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為(wei) 主線,樹立正確的中華民族曆史觀,正確把握增進共同性、尊重和包容差異性的重要原則,將保護傳(chuan) 承各民族優(you) 秀文化納入建設各民族共享的中華文化之中。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民族學與(yu) 人類學研究所研究員王希恩認為(wei) ,大多數民族地區都是多民族雜居,在長期的曆史發展中,形成了多民族文化共生交融的地方文化。要有開放包容的胸懷,尊重和欣賞各民族的優(you) 秀文化藝術,突出與(yu) 國家統一、民族團結、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一致的內(nei) 容,促進各民族人心歸聚、精神相依。“傳(chuan) 統文化不完全等同於(yu) 優(you) 秀文化,對待少數民族的傳(chuan) 統文化藝術要用馬克思主義(yi) 的文化觀、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來衡量和判斷,給予認真辨析、區別對待,做到有取有舍、分類施策。”王希恩說。

  如何分類施策?王希恩建議,對於(yu) 已被列入或將被列入名錄的世界和國家各級各類文化遺產(chan) ,真正代表各民族優(you) 秀品質、智慧和創造的文化,要通過影視、歌舞、文學、建築、服飾、體(ti) 育、民間藝術等方式積極展現,並支持和要求民族地區承擔起傳(chuan) 承保護的責任;對於(yu) 有曆史意義(yi) 但已沒有實用價(jia) 值和傳(chuan) 承條件的文化,應進行搶救性記錄和保存;對於(yu) 與(yu) 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文明相悖的內(nei) 容,則要有摒棄的自覺和勇氣。

  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藝術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是一項複雜的係統工程。湖南省政協常委、中南大學中國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教授胡彬彬建議,結合“十四五”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編製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藝術傳(chuan) 承與(yu) 發展的總體(ti) 規劃、專(zhuan) 項規劃,在政策製定、項目實施、資金投入、人才引進等方麵進一步形成工作合力;推進知識產(chan) 權立法,建立並完善法律保護體(ti) 係和處罰機製,增加文化藝術傳(chuan) 播使用的補償(chang) 條款,確保文化藝術傳(chuan) 承主體(ti) 的權益。

  全國政協委員、中央民族樂(le) 團原團長席強建議,完善共建保護機製,針對各民族文化特點,繼續開展文化結對子幫扶活動,與(yu) 鄉(xiang) 村文化振興(xing) 有效銜接;摸清民族地區基層文藝組織的情況,深入做好民族地區文藝隊伍的建設工作,激發不同主體(ti) 保護傳(chuan) 承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藝術的積極性。

  加強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是一個(ge) 國家和民族曆史文化成就的重要標誌,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我國建立了完整的非遺四級目錄體(ti) 係,列入名錄的少數民族項目是優(you) 秀文化藝術的高度凝練與(yu) 具體(ti) 體(ti) 現。

  如何立足於(yu) 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好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藝術?會(hui) 上,這一問題成為(wei) 委員和專(zhuan) 家熱議的焦點。

  黑龍江省政協委員、黑龍江大學滿學研究院院長郭孟秀在調研中發現,非遺申報和宣傳(chuan) 工作中存在入選項目魚龍混雜、開發利用體(ti) 係與(yu) 機製建設亟待加強等問題。他建議,各級管理部門要從(cong) 國家文化安全的戰略高度堅持標準嚴(yan) 格審核,並加強對傳(chuan) 承隊伍特別是後備傳(chuan) 承人梯隊的建設;盡快建立各層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項目數據庫,並與(yu) 最新發布的文化數字化戰略銜接,對社會(hui) 開放共享;進一步加強對非遺項目的深度解讀,挖掘並闡釋各民族非遺項目的文化內(nei) 涵與(yu) 社會(hui) 價(jia) 值。

  “建立起科學、完備、合理的非遺學學科體(ti) 係,可以促進非遺研究從(cong) ‘田野’走向‘殿堂’,從(cong) 零星趨向集約,從(cong) 自然變為(wei) 自覺。”全國政協常委、中國作家協會(hui) 副主席白庚勝認為(wei) ,非遺學科的教學研究點應更多地考慮分布於(yu) 地方特別是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大專(zhuan) 院校及研究院所,既便於(yu) 原地保護,又有利於(yu) 帶動地方文化繁榮、人才培養(yang) 、產(chan) 業(ye) 興(xing) 盛,助力鄉(xiang) 村振興(xing) 。

  會(hui) 上,全國政協委員、雲(yun) 南省怒江傈僳族自治州民族文化工作團一級演員茸芭莘那介紹,我國28個(ge) 人口較少民族大多數隻有本民族語言而沒有本民族文字,講唱形式的民歌、歌謠、史詩、諺語、格言、口述曆史等口頭傳(chuan) 統是這些民族珍貴的文化藝術。她建議,推動建立涵蓋28個(ge) 人口較少民族所在的13個(ge) 省份的全國性工作機製,設立專(zhuan) 項經費,加快搶救、記錄人口較少民族口頭傳(chuan) 統。

  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

  黨(dang) 的十九大報告指出,要堅持為(wei) 人民服務、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服務,堅持百花齊放、百家爭(zheng) 鳴,堅持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鑄就中華文化新輝煌。近年來,各地統籌用好政府、市場、社會(hui) 力量,切實做好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藝術保護傳(chuan) 承工作,推動實現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為(wei) 其注入新鮮血液和強大動力。

  全國政協委員、農(nong) 工黨(dang) 貴州省委會(hui) 主委張光奇在調研中發現,一些少數民族地區的民族優(you) 秀文化藝術仍麵臨(lin) 著綜合保障不足、傳(chuan) 承土壤流失加劇、產(chan) 業(ye) 發展不強等困難和問題。他建議,國家支持實施“三查”(少數民族村寨普查、文物普查、非遺普查)工程,並把保護民族文化藝術納入地方立法工作重點;支持實施“三建”(建強人才隊伍、建齊配套設施、建好教育基地)工程;支持實施“三動”(展演推動、賽事撬動、交流互動)工程。

  文旅融合是推動文化傳(chuan) 承創新的方式之一。長期關(guan) 注民族文化旅遊產(chan) 業(ye) 的全國政協委員、內(nei) 蒙古自治區呼倫(lun) 貝爾市文化旅遊廣電局副局長杜明燕建議,在遵循傳(chuan) 統手工藝生產(chan) 規律和運作方式的同時,生產(chan) 貼近市場需求的產(chan) 品作品,持續推進非遺與(yu) 旅遊融合發展,整合現有製作加工作坊、非遺傳(chuan) 習(xi) 所、非遺展示基地資源,推進傳(chuan) 統文化資源、文化元素向旅遊產(chan) 品轉化。“要加強對非遺項目和各級傳(chuan) 承人優(you) 秀典型案例的宣傳(chuan) ,指導傳(chuan) 承人充分挖掘資源,積極培育非遺品牌,不斷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的文化內(nei) 涵。”杜明燕說。

  “推動優(you) 秀文化資源產(chan) 業(ye) 化發展,實現靜態保護與(yu) 動態傳(chuan) 承結合,是促進民族地區經濟發展和民族文化傳(chuan) 承雙贏的選擇。”全國政協委員、民進重慶市委會(hui) 主委陳貴雲(yun) 建議,推動少數民族優(you) 秀文化藝術保護傳(chuan) 承工作納入各級地方政府經濟社會(hui) 發展總體(ti) 規劃,打通保護文化資源與(yu) 促進經濟社會(hui) 發展之間的渠道;指導民族地區發展文化產(chan) 業(ye) ,探索差異化保護利用模式;指導民族地區科學規劃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布局,打造文旅融合精品,在完善旅遊幹線交通網絡的同時,把民族地區豐(feng) 富的旅遊資源融合在一起。

  在甘肅省政協常委、省政協民宗委主任趙國強看來,旅遊不僅(jin) 僅(jin) 是自然資源的展示,更是一個(ge) 國家優(you) 秀文化的再塑。他認為(wei) ,旅遊線路的設計必須把統一性、區域性和民族特色有機結合起來,以區域旅遊為(wei) 依托,實行多個(ge) 地區穿插串聯,把中華文化的展示和各民族文化的展示統一於(yu) 此;要正確處理好中華文化和各少數民族文化的關(guan) 係,實現根深幹壯、枝繁葉茂,形成豐(feng) 富多彩的旅遊文化。

  “要把各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作為(wei) 奮鬥目標,將文化‘雙創’融入推動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的過程中。”全國政協常委、新疆師範大學原副校長牛汝極建議,圍繞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主題,做好長遠規劃和設計,把少數民族文化產(chan) 品融入中華民族偉(wei) 大複興(xing) 的戰略全局中,不斷推出弘揚中華文化主旋律的高質量文化產(chan) 品和文藝作品。(本報記者 易舒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