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李冰遺澤“天府之國”的,不隻是都江堰

發布時間:2022-08-05 16:12:00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

  李冰遺澤“天府之國”的,不隻是都江堰

  本報記者陳天湖

  杜甫有詩雲(yun) :君不見秦時蜀太守,刻石立作三犀牛。自古雖有厭勝法,天生江水向東(dong) 流。蜀人矜誇一千載,泛溢不近張儀(yi) 樓……

  提起秦國蜀郡太守李冰,人們(men) 自然想到中華文明的象征之一、堪稱世界水利工程史上罕見奇跡的都江堰。2200多年前,這個(ge) 兼有防洪、灌溉等功能於(yu) 一體(ti) 至今仍在發揮巨大作用的最古老水利工程建成,蜀地從(cong) 此成為(wei) 魚米之鄉(xiang) ,“水旱從(cong) 人,不知饑饉,時無荒年,天下謂之‘天府’也”。

  然而,鮮為(wei) 人知的是,除了岷江水係的都江堰,李冰在治蜀期間還興(xing) 修了多個(ge) 水利工程,特別是在四川省什邡市洛水鎮高景關(guan) ,通過“導洛通山”解決(jue) 了沱江水患,其中“導洛”修建的朱李火堰(又名洛口堰),與(yu) 都江堰一道,造就了沃野千裏的“天府之國”,岷江沱江兩(liang) 大水係自此從(cong) 桀驁不馴的“禍水”變成造福成都平原的幸福之水,共同成為(wei) “天下糧倉(cang) ”成都平原旱澇保收的保障。

  晚年李冰仍忙碌著沱江治水,因勞累過度倒在什邡之野,哀葬於(yu) 章山之上……

  朱李火堰,成為(wei) 李冰的生命絕唱。

  7月22日,世界灌溉工程遺產(chan) ——都江堰水利工程係統朱李火堰遺址授牌儀(yi) 式在什邡市舉(ju) 行,朱李火堰的保護利用與(yu) 李冰文化傳(chuan) 承從(cong) 此掀開嶄新一頁。

  道法自然,天人合一

  四川盆地素有“澤國”“赤盆”之稱,自古以來古蜀地非旱即澇,災害頻發。長江上遊兩(liang) 大支流岷江、沱江環繞成都平原,禍福相依。

  國以民為(wei) 本,民以食為(wei) 天,萬(wan) 物以水為(wei) 生。古人深諳其道,隻有治理好了岷江、沱江,才能真正根除成都平原水患、成就水旱從(cong) 人的“天府之國”,才能真正實現富民興(xing) 蜀安邦。

  李冰(約公元前302年—前235年),是秦國滅古蜀王國之後第三任蜀郡太守,是戰國時代有特殊功績和眾(zhong) 多建樹的地方首領。他知天文識地理,注重實地考察,在任約四十年,約有三十年時間在蜀地開展大規模治水,為(wei) 中華水利發展史留下了濃墨重彩的篇章。

  據《華陽國誌》記載:“(冰)又導洛通山洛水,或出瀑口。經什邡、雒,與(yu) 郫別江會(hui) 新都大渡。”詳細記述了李冰疏導治理洛水,使洛水順利出瀑口經什邡、廣漢,與(yu) 毗河相匯入新都大渡(今金堂趙渡)的情形。

  據地方史料記載,朱李火堰尚未完工,李冰就因積勞成疾、累死在治水工地上。出師未捷身先死,朱李火堰因此成為(wei) 李冰的生命絕唱。

  2200多年來,朱李火堰與(yu) 都江堰一樣經曆了大自然風雲(yun) 雷雨的一次次考驗,至今依然展現出旺盛的生命力,灌溉著成都平原的千裏沃野。

  據統計,今天的朱李火堰不僅(jin) 保障了什邡市湔氐鎮、洛水鎮、師古鎮和南泉鎮10多萬(wan) 畝(mu) 的糧田灌溉,約占什邡全市糧食生產(chan) 麵積的三分之一,同時還輻射了石亭江沿線的綿竹、旌陽、廣漢和金堂,當地糧食生產(chan) 也因此旱澇保收。

  四川省李冰研究會(hui) 副秘書(shu) 長李釗表示,李冰治水不僅(jin) 僅(jin) 推動了當時蜀地農(nong) 業(ye) 經濟和內(nei) 外交通的高度發展,更表現在對後世蜀地治水的影響和社會(hui) 的發展,以及由此而折射出的處理人與(yu) 自然相互關(guan) 係的價(jia) 值引領上。他主持修建的都江堰水利工程所折射出的“道法自然”的科學理念以及“天人合一”的生態思想,無疑可以為(wei) 當今世界治理洪災和旱災提供曆史智慧。

  李冰為(wei) 何到什邡治水

  踏上高景關(guan) ,高高的關(guan) 隘一頭牽著濕潤的成都平原,一頭倚靠著幹旱的青藏高原。這裏是四川盆地與(yu) 青藏高原的交匯處。

  遠遠望去,高景關(guan) 絕壁千仞,與(yu) 對麵的雲(yun) 蓋山左右對峙,形如一道雄關(guan) 鐵門——“瀑口”。瀑口的山形地貌,酷似都江堰內(nei) 江的寶瓶口,那滔滔奔流的洛水,進入瀑口飛流直下,分別注入朱堰、李堰和火堰,水勢漸弱,緩緩地流向平原地帶,流向萬(wan) 頃田疇,流向金堂趙家渡匯入沱江。

  有學者說,什邡可以稱之為(wei) 中國曆史文化的標本,高景關(guan) 則是這個(ge) 標本最好的注解。

  李冰為(wei) 何到什邡治水?為(wei) 何要導洛通山?這要從(cong) 什邡悠久曆史和沱江水患中去尋找答案。

  什邡市委常委、市文化傳(chuan) 承領導小組組長何澤新介紹說,什邡是四川曆史文化名城,有著5000年文化史和2300年建縣史,是古蜀文明的起源地、傳(chuan) 承地和終結地之一。域內(nei) 發現有成都平原最早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桂圓橋遺址。境內(nei) 分布的60餘(yu) 個(ge) 古蜀文化遺址與(yu) 三星堆文化同根共源一脈相承,是三星堆文化腹地。戰國時期宏大的船棺墓群顯示了古蜀文明的最後輝煌。

  當時的什邡已成為(wei) 經濟發達、人口眾(zhong) 多的一個(ge) 小方國。到了公元前316年,秦國滅掉蜀國,設置蜀郡,什邡隨之成為(wei) 秦國屬縣,受蜀郡守管轄。到西漢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封雍齒為(wei) 什方侯,什邡成為(wei) 四川首先封侯的地區,足見其曆史地位的重要。

  據《華陽國誌》《蜀中名勝記》記載,春秋戰國時期,從(cong) 九頂山傾(qing) 瀉而下的洛水(沱江上遊),時常給什邡、廣漢一帶造成田園衝(chong) 毀、人畜死亡的慘痛災難。上世紀30年代的疊溪大地震持續波及,曾讓這個(ge) 縣衙所在地夷為(wei) 平地,導致數千人傷(shang) 亡。

  “李冰和蜀地民眾(zhong) 知道,沱江水係特別是沱江上遊的洛水比岷江更為(wei) 凶猛,所以他才發出了‘憂沱江’之歎。”什邡市洛水鎮黨(dang) 委書(shu) 記、鎮長廖興(xing) 林認為(wei) ,要治理好蜀地水患,僅(jin) 僅(jin) 治理好岷江是不夠的。

  “都江堰用於(yu) 岷江流域的治理,隻解決(jue) 了成都平原中南部的水患問題,而中北部的水患主要是沱江水係造成的,最大的變數就是古洛水。”長期研究李冰文化和朱李火堰工程的地方史專(zhuan) 家、什邡市政協原副主席郭輝圖也有類似看法。

  “李冰作為(wei) 蜀守,發現成都平原是由兩(liang) 大水係構成的,治理岷江及其支流、沱江及其支流,應該同時進行,隻不過後期重點放在了什邡。”李釗認為(wei) 。

  發源於(yu) 川西北大山中的洛水,順著山穀流出大山進入平原時,必須從(cong) 狹窄的高景關(guan) 奪路而出。兩(liang) 山對峙的高景關(guan) 使得河道急劇收窄,時常堵塞,危及下遊。

  翻開什邡史料,仔細品味一段段詳細記載:李冰采用“火燒水激”方法破解兩(liang) 山相連的高景關(guan) ,再修魚嘴,即洛堋(石埂分水嶺),東(dong) 麵為(wei) 外江、主要功能是泄洪,西麵為(wei) 內(nei) 江、主要功能是灌溉。然後,又在內(nei) 江上中下段修建朱堰、李堰和火堰……

  “李冰所處的那個(ge) 年代,要靠人力完成這種工程,是十分困難的。”在土生土長的洛水人廖興(xing) 林看來,當年的李冰必定是經曆了千難萬(wan) 險,在長期的調查分析和實驗中才發現了熱脹冷縮的爆破原理。而采用“火燒水激”,就能實現對瀑口山體(ti) 的爆破,然後再用人工梳理打開瀑口,水患才得以解決(jue) 。

  “夏季什邡山區十裏不同天,一會(hui) 兒(er) 晴、一會(hui) 兒(er) 大雨傾(qing) 盆,特別是海拔較高的山區。”廖興(xing) 林對李冰“向天借水”的過程尤為(wei) 感慨。“汛期來臨(lin) 前,組織民眾(zhong) 在山洞和山上同時架火燒山,從(cong) 獅子王峰山下傾(qing) 瀉而來的山洪迅速到達瀑口處,巨大的爆破聲響之下,山體(ti) 轟然倒塌,偉(wei) 大的通山工程才順利完成。”

  成都平原與(yu) 青藏高原的連接點

  朱李火堰所處的高景關(guan) ,一塊特別的石刻映入眼簾,上方是描紅大字:伊莎貝拉·伯德探險遺址。下方刻著:伊莎貝拉·伯德(1831—1904),英國皇家地理學會(hui) 第一位女性會(hui) 員,十九世紀英國著名旅行家。主要著作《THE YANGTZE VALLEY AND BEYOND》(《長江流域旅行記》)。該書(shu) 記載:1898年4月,伊莎貝拉·伯德經都江堰、彭縣到此。

  雨過天晴的成都,手捧《長江流域旅行記》,眺望遠處的四姑娘雪山,打開泛黃的封麵,一頁一頁走進伊莎貝拉·伯德100多年前眼中的四川:

  “成都平原越來越富饒,圍繞在農(nong) 舍邊枝葉繁茂的竹子,雪鬆和柏樹也越來越大。到了下午時分,巍峨聳立,白雪皚皚的山峰從(cong) 北邊的雲(yun) 層中顯露出來,下方岩石嶙峋,草木茂盛的山坡陡然下降到壯美的平原。到處都有歡騰的流水如同美妙的樂(le) 曲一般回響著一位偉(wei) 人的名字,是他在基督紀元之前就已經將這片廣袤無垠的平原變成了天府之國。

  “這裏的水源如此充足,因此即便周圍地區遭受旱魔的肆虐,而在這裏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豐(feng) 富水源保障了成都平原這一方綠洲的肥沃和美麗(li) ……當我們(men) 夜晚到達石邡縣(今什邡市)這座繁忙而悠長的小城時,不得不一家一家地去尋找旅店,卻發現都已客滿。”

  ……

  伊莎貝拉·伯德離開成都37年後,34歲的中國地理學家胡煥庸在《地理學報》發表論文《中國之人口分布》,指出沿“黑龍江璦琿——雲(yun) 南騰衝(chong) ”有一條中國人口密度的對比線。這條線,把中國分界出兩(liang) 個(ge) 涇渭分明的區域,東(dong) 南半壁約占全國總麵積的36%,卻集中了全國96%的人口;西北半壁約占全國總麵積的64%,卻僅(jin) 僅(jin) 居住著全國4%的人口。這條中國人口分界線,一度也成為(wei) 中國發達地區與(yu) 欠發達地區的“楚河漢界”。而穿越四川境內(nei) 最重要的地理標誌,就是我們(men) 腳下的高景關(guan) !

  背對伊莎貝拉·伯德到訪遺址石刻,郭輝圖感慨萬(wan) 千:真是曆史的巧合,“胡煥庸線”與(yu) 伊莎貝拉·伯德在此邂逅!高景關(guan) 成為(wei) 成都平原與(yu) 青藏高原的地理、氣候、生態、文明的連接點。

  朱李火堰灌溉了什邡、綿竹、廣漢、新都、金堂等成都平原的部分地區,其功能和地位,並不在都江堰之下。“發源於(yu) 川西高原的岷江和沱江是長江上遊在四川境內(nei) 的兩(liang) 大水係,都是古蜀文明的發源地,正因為(wei) 李冰在岷江修建了都江堰、在沱江修建了朱李火堰,才真正把治水興(xing) 蜀融為(wei) 一體(ti) ,從(cong) 此蜀地水旱從(cong) 人,真正成為(wei) 了‘天府之國’。雖然都江堰的名氣廣為(wei) 流傳(chuan) ,但朱李火堰同樣重要。”郭輝圖非常執著地說。

  四川百姓心中的李冰

  李冰治水惠澤川西,蜀人尊崇李冰,並在蜀地建有多處紀念和祭祀李冰的寺廟。

  大王廟是其中最核心的一座,與(yu) 李冰陵相鄰,與(yu) 都江堰二王廟遙相呼應,是祭祀李冰的重要場所。

  沿朱李火堰所在的高景關(guan) 向南而行,即可到達大王廟和李冰陵,也就是“後城治”和章山塚(zhong) 的今日所在。

  踏訪章山,隻見山下村民正在忙著裝運蒜頭外運。隨口詢問李冰故事,大家都可以跟你來一場你方唱罷我登場的龍門陣。

  在四川百姓心中,李冰從(cong) 未故去,而是羽化登仙,飛升為(wei) 鵬。

  《蜀中名勝記》等諸多史書(shu) 皆有記載。《古蜀記》雲(yun) :“李冰功配夏後,升仙在後城治,藏衣冠於(yu) 章山塚(zhong) 中矣。”

  明萬(wan) 曆的《大安王廟碑》中亦有語曰:“後至後城山,遇羽衣人謂冰曰:‘公之德入於(yu) 民深,名注天府久矣,上帝有詔,命予來迎’,遂挾之飛升而去。”傳(chuan) 說雖為(wei) 虛構,但卻實實在在地表達了老百姓對李冰的敬仰和不舍之情。

  越過小橋,李冰陵驀然閃現。陵墓兩(liang) 側(ce) 有蒼鬆翠柏,陵前則有二溪環抱,伴著墓主度過悠然歲月。

  “千古六字訣昭列理川治蜀規臬矩範,一部水利史默垂職事為(wei) 人懋績英聲”,走進李冰陵區,一副楹聯吸引了我,它道盡了“鎮水之神”的千古功績!

  李冰陵有999級台階,我們(men) 拾級而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李冰石像,其像高8.3米,束發佩冠,長袍寬氅,左手捋須,右腰佩劍,目光剛毅,神情莊重,俯瞰朱李火堰水利工程滋潤著百裏什邡,阡陌縱橫、稻浪滾滾。

  “看,前麵就是李冰墓!”郭輝圖告訴記者,這是李冰的衣冠塚(zhong) ,墓塚(zhong) 周長約30米,中間是一個(ge) 碩大的土丘,上麵常年生長著蒼鬆翠柏。墓碑上用魏碑體(ti) 刻著“秦蜀郡守李冰墓”七字。墓塚(zhong) 采用了秦漢圓形製式,墓圍則以“李冰行跡圖”飾之。圖上,繪刻著李冰“通濟二江”“勇鬥江神”“馬沿西行”“開鑿鹽井”“民仰忠魂”的故事,訴說著人們(men) 關(guan) 於(yu) 李冰的浪漫想象。

  隻見墓塚(zhong) 前側(ce) ,四隻護墓石獸(shou) 分列左右,一為(wei) 水犀,一為(wei) 狻貂,一為(wei) 虯,一為(wei) 質,皆為(wei) 水中之物。墓塚(zhong) 後麵,三棵高大的酸棗樹正迎風搖曳,樹上結滿了果實。

  站在李冰墓前眺望,高景關(guan) 、朱李火堰盡收眼底。惟願山河無恙、百姓富足,以慰其平生所付。

  章山之下,溪流潺潺,沃野千裏。什邡市委書(shu) 記王洪對李冰治水給成都平原帶來的福澤特別是造福什邡百姓有更多的感悟。“李冰是什邡的,也是四川的,但是他更多的是屬於(yu) 中國和世界的!李冰心係蒼生的責任擔當體(ti) 現了尊重自然、實事求是的科學精神和開拓創新、敢為(wei) 人先的創新精神,已經遠超時代、地域、民族、籍貫、信仰。”

  參考書(shu) 目:1、《華陽國誌校補圖注》(上海古籍出版社);2、《史記》(嶽麓書(shu) 社);3、《長江流域旅行記》(四川民族出版社);4、什邡縣誌(1840-1983,四川大學出版社); 5、什邡市誌(1984—2000,方誌出版社);6、《李冰與(yu) 什邡》(什邡市社科聯、什邡市博物館聯合出品);7、《什邡二千年》(什邡文史資料匯編之十七、十八);8、《蜀王本紀》《蜀中名勝記》等。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