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方向明主義真學問高德行正的社科工作者
【深入學習(xi) 貫徹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
作者:孫延利(安徽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安徽農(nong) 業(ye) 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國人民大學考察時強調,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做到方向明、主義(yi) 真、學問高、德行正,自覺以回答中國之問、世界之問、人民之問、時代之問為(wei) 學術己任,以彰顯中國之路、中國之治、中國之理為(wei) 思想追求,在研究解決(jue) 事關(guan) 黨(dang) 和國家全局性、根本性、關(guan) 鍵性的重大問題上拿出真本事、取得好成果。“方向明、主義(yi) 真、學問高、德行正”,集中回答了“做什麽(me) 樣的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這一重大問題,是對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根本要求和殷殷期望。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不負期望和重托,深入理解把握其豐(feng) 富內(nei) 涵和核心要義(yi) ,深刻踐行、執著奮進。
堅持正確方向,為(wei) 黨(dang) 和人民述學立論。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首先要搞清楚為(wei) 誰創作、為(wei) 誰立言的問題,這是一個(ge) 根本問題。“方向明”是對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的首要要求。在治學教學的實踐中,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始終堅持正確政治方向,自覺把個(ge) 人的學術研究追求與(yu) 黨(dang) 和國家的命運聯係起來,在涉及政治原則、政治立場的問題上,同黨(dang)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不可須臾偏離。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價(jia) 值立場,樹立為(wei) 人民做學問的深沉情懷,從(cong) 人民群眾(zhong) 的需要出發解疑釋惑、闡明道理,真正把學問做到人民群眾(zhong) 的心坎裏,在為(wei) 祖國、為(wei) 人民立德立言中成就自我、實現價(jia) 值。同時,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隻有紮根中國大地,紮根人民群眾(zhong) 的物質生活、社會(hui) 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之中,才能對當前存在的問題和矛盾有更加真切和直接的認識,從(cong) 而在研究回答時代課題和實踐問題、用中國理論解讀中國實踐中有所建樹、作出貢獻。
堅持理論自覺,做馬克思主義(yi) 堅定信仰者。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為(wei) 指導,是當代中國哲學社會(hui) 科學區別於(yu) 其他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根本標誌,必須旗幟鮮明加以堅持。“主義(yi) 真”就是要求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在思想信仰、理論指導的問題上始終保持清醒和自覺,堅定馬克思主義(yi) 信仰。潛心學習(xi) 掌握馬克思主義(yi) 理論體(ti) 係和知識體(ti) 係,認真鑽研經典原著,真正學懂弄通馬克思主義(yi) 的原意和精髓,掌握真諦、內(nei) 化於(yu) 心。堅持以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開展哲學社會(hui) 科學科研教學的行動指南,貫穿到學科建設、教材編寫(xie) 、課堂教學、課題研究、學術交流、成果評價(jia) 等各個(ge) 環節。麵對多元多變的種種思潮,自覺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立場觀點方法認識世界、解決(jue) 問題,提高運用馬克思主義(yi) 科學理論解決(jue) 現實問題的綜合研究能力和服務決(jue) 策發展的能力。從(cong) 新時代的原創性思想、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誌性成果中,深刻領悟“兩(liang) 個(ge) 確立”的決(jue) 定性意義(yi) ,增強“四個(ge) 意識”、堅定“四個(ge) 自信”、做到“兩(liang) 個(ge) 維護”,自覺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動上同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用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指導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
堅持勤業(ye) 精業(ye) ,涵養(yang) 廣博深厚的學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哲學社會(hui) 科學的現實形態,是古往今來各種知識、觀念、理論、方法等融通生成的結果。哲學社會(hui) 科學研究需要有紮實的學科理論基礎和豐(feng) 富的曆史文化知識。“學問高”就是要求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以做大學問、做真學問為(wei) 誌向,心中裝著國家和民族的未來,持之以恒鑽研世界學術前沿和國家發展需求的真問題,投身於(yu) 宏偉(wei) 的社會(hui) 主義(yi) 現代化建設事業(ye) 之中,下苦功、練真功,創造無愧於(yu) 時代和人民的業(ye) 績。為(wei) 此,應樹立終身學習(xi) 的信念,養(yang) 成勤學苦學的好習(xi) 慣,積極地向書(shu) 本學習(xi) 、在實踐中學習(xi) 、在研究中學習(xi) ,掌握更多的學科前沿知識,不斷提高自身的學識、學力水平和能力。不僅(jin) 要有“讀萬(wan) 卷書(shu) ”的刻苦精神,而且要有“行萬(wan) 裏路”的堅韌探索,不僅(jin) 要有甘坐冷板凳的執著,也要有走進田間地頭的實踐積累,在靜下心坐下來認真進行理論研究的同時,深入社會(hui) 、深入群眾(zhong) ,在廣泛細致的社會(hui) 調查、田野調查中發現新問題、新資料,用第一手素材說明問題、辨析問題,進而得出新結論、確立新觀點。大力弘揚創新精神,樹立推進理論創新的高度自覺,不做西方理論的“搬運工”,勇於(yu) 在融通中外各種思想資源中進行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養(yang) 成嚴(yan) 謹治學、紮實調研、互學互鑒的行為(wei) 習(xi) 慣,通過獨立思考和刻苦鑽研,多出創新之作、堅實之作、厚重之作。
堅持明德修身,做到為(wei) 人為(wei) 學相統一。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強調,廣大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要樹立良好學術道德,自覺遵守學術規範,講究博學、審問、慎思、明辨、篤行,崇尚“士以弘道”的價(jia) 值追求,真正把做人、做事、做學問統一起來。德不優(you) 者不能懷遠,才不大者不能博見。之所以要做到“德行正”,是因為(wei) 哲學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肩負著啟迪思想、陶冶情操、溫潤心靈的重要職責,承擔著以文化人、以文育人、以文培元的使命,理應以高遠誌向、良好品德、高尚情操為(wei) 社會(hui) 作出表率。以明德為(wei) 旨歸,修養(yang) 高尚的品德和情操,先做人後為(wei) 學,先立德後立言,為(wei) 人與(yu) 為(wei) 學相得益彰。自覺認同、努力踐行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自尊自重、自珍自愛,講品位、講格調、講責任,“行之以躬,不言而信”,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傳(chuan) 播者。堅持嚴(yan) 謹而不保守,活躍而不輕浮、銳意創新而不嘩眾(zhong) 取寵,追求真理而不追求名利。不斷在學養(yang) 、涵養(yang) 、修養(yang) 方麵下功夫,在道德修養(yang) 、思想境界上追求卓越,以深厚的學識修養(yang) 贏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領風氣,成為(wei) 新風尚的示範者。遠離學術領域存在的不正之風,不嘩眾(zhong) 取寵、不搞學術浮誇,反對急功近利、粗製濫造,抵製學術不端、學術腐敗,推動形成崇尚精品、嚴(yan) 謹治學、注重誠信、講求責任的優(you) 良學風。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