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幸福花開 三澗溪暖

發布時間:2022-08-05 16:37: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作者:光明日報調研組 調研組成員:光明日報記者趙秋麗(li) 、馮(feng) 帆;山東(dong) 社會(hui) 科學院黨(dang) 委書(shu) 記、院長袁紅英,副研究員徐光平、樊祥成,助理研究員曲海燕

  山東(dong) 省濟南市章丘區雙山街道三澗溪村是一個(ge) 古老的村落,由東(dong) 澗溪、西澗溪、北澗溪三個(ge) 自然村組成,曆史悠久,人文薈萃。

  2018年6月14日,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三澗溪村考察。他指出,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是關(guan) 鍵。要積極培養(yang) 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xiang) 創業(ye) ,鼓勵大學生村官紮根基層,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人才保障。要加強基層黨(dang) 組織建設,選好配強黨(dang) 組織帶頭人,發揮好基層黨(dang) 組織戰鬥堡壘作用,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組織保證。

  近日,光明日報調研組一行走進三澗溪村,沿著總書(shu) 記的足跡,探尋三澗溪成功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齊魯樣板示範村的“基因密碼”。

  黨(dang) 建引領:打造社會(hui) 治理新標杆

  前不久,電視劇《三泉溪暖》在央視綜合頻道熱播,三澗溪村又一次成為(wei) 關(guan) 注的焦點,電視劇開播後,來三澗溪村參觀的人絡繹不絕。

  “這個(ge) 電視劇講的就是我們(men) 村的事!”三澗溪村村民葉家珍告訴調研組,劇中鄉(xiang) 村成社區、農(nong) 院起高樓、超市變網店的場景,都是我們(men) 三澗溪村近年來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齊魯樣板的真實寫(xie) 照。

  三澗溪村所發生的變化正是得益於(yu) 黨(dang) 建引領。高淑貞到三澗溪村擔任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後,從(cong) 抓黨(dang) 建入手,通過抓班子帶隊伍,發揮黨(dang) 員帶動作用、以黨(dang) 風帶家風促民風,不斷提升基層黨(dang) 組織的凝聚力、戰鬥力,三澗溪村短時間內(nei) 實現了由“亂(luan) ”到“治”的蝶變。

  走進三澗溪村黨(dang) 群服務中心,發現有這樣一塊展板,全村每個(ge) 黨(dang) 員的名字、要發揮的作用都明確標注在展板上,向村民公開。三澗溪村製定了“黨(dang) 旗飄飄映四鄰、四鄰聯動黨(dang) 放心”和“亮出黨(dang) 員身份、接受群眾(zhong) 監督”等工作機製。創造性地實行了“捆綁式、積分製”考評辦法,把每位黨(dang) 員家屬的表現也列入黨(dang) 員個(ge) 人積分,每半年組織街坊四鄰對“黨(dang) 員家庭”進行民主評議,讓黨(dang) 員家屬參加黨(dang) 員點評活動,起到“一人帶全家、全家帶四鄰”的效果。

  “我們(men) 村正是從(cong) 這些‘小事’‘實事’入手,以黨(dang) 風帶家風、以家風促民風,形成了充滿活力、團結和諧的社會(hui) 風氣。”三澗溪村黨(dang) 委書(shu) 記高淑貞講起村裏的這些創新做法如數家珍、頭頭是道。

  “產(chan) 業(ye) 增長點在哪裏,合作社就建在哪裏,黨(dang) 組織就延伸到哪裏”是三澗溪村一直遵循的發展思路。2016年,三澗溪村黨(dang) 支部借升格為(wei) 黨(dang) 總支的時機,提出了“把支部建在產(chan) 業(ye) 上”,成立個(ge) 體(ti) 私營企業(ye) 、創業(ye) 青年、康養(yang) 服務三個(ge) 黨(dang) 支部。隨著黨(dang) 員隊伍的不斷壯大,三澗溪村黨(dang) 總支升格為(wei) 黨(dang) 委,三澗溪村黨(dang) 委又籌劃增設物業(ye) 管理、古村旅遊兩(liang) 個(ge) 黨(dang) 支部。五個(ge) 黨(dang) 支部各有特點,每個(ge) 黨(dang) 支部書(shu) 記均由合作社或股份有限公司的主要負責人擔任,以確保黨(dang) 建引領在各個(ge) 產(chan) 業(ye) 中發揮主導作用。

  “每個(ge) 小產(chan) 業(ye) 就像一列運行的小火車,而黨(dang) 支部就是火車頭,火車頭動力十足,帶領的火車廂才跑得快。”高淑貞的話非常接地氣兒(er) ,但又富含道理。

  在三澗溪村,黨(dang) 建引領不僅(jin) 體(ti) 現在產(chan) 業(ye) 發展上,更蘊含在日常生活的細節中。三澗溪村實行“黨(dang) 建+居民自治”的網格化管理,其中,一個(ge) 網格就是一棟樓,樓長、管理員、安全員、信息員4人共同管理和服務網格內(nei) 居民,激發了村民參與(yu) 鄉(xiang) 村治理的積極性。村內(nei) 的矛盾少了,百姓的煩心事沒了,村子的發展便沒有了後顧之憂,處處充滿著鄰裏和睦、共謀發展的勁頭。如今,三澗溪村已經成為(wei) “全國民主法治示範村”“全國平安家庭創建先進示範單位”“省級文明村”。

  “我們(men) 要以黨(dang) 建為(wei) 引領,始終走在全國前列,推進農(nong) 村基層治理體(ti) 係和治理能力的現代化,確保廣大農(nong) 民安居樂(le) 業(ye) 、農(nong) 村社會(hui) 安定有序,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現代社會(hui) 治理格局,探索出一條可複製、可推廣、可借鑒的鄉(xiang) 村治理新路徑,打造全國鄉(xiang) 村治理示範標杆。”高淑貞充滿自信地向調研組介紹三澗溪村今後的發展方向。

  產(chan) 業(ye) 強基:打造共同富裕新平台

  在三澗溪村北部,一棟長76米、高13.5米的粉紅色豬形建築“章小福”農(nong) 樂(le) 園拔地而起,已初步建設完成,將於(yu) 今年9月正式開園。其憨態可掬的造型已經吸引了不少慕名而來的遊客,成為(wei) 當地新晉的網紅地標。

  “‘章小福’是我們(men) 公司打造的農(nong) 業(ye) 綜合體(ti) ,一層為(wei) 農(nong) 產(chan) 品分揀、包裝及冷鏈倉(cang) 儲(chu) ,二層是農(nong) 創空間。開園後將成為(wei) 集休閑觀光、研學旅遊、勞動體(ti) 驗、農(nong) 事科普、豬文化為(wei) 一體(ti) 的農(nong) 業(ye) 旅遊園區,促進一二三產(chan) 融合。”濟南源虎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王元虎介紹。

  王元虎和妻子李少清正是三澗溪村第一批返鄉(xiang) 創業(ye) 的大學生,他們(men) 於(yu) 2009年返鄉(xiang) 創業(ye) 養(yang) 起黑豬,目前,團隊已發展到60多人。

  “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工作,說一千、道一萬(wan) ,增加農(nong) 民收入是關(guan) 鍵。”四年來,三澗溪村牢記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諄諄叮囑,村“兩(liang) 委”大力調整產(chan) 業(ye) 結構,積極推動創業(ye) 就業(ye) ,拿出了一份令人振奮的成績單:2018年到2021年,村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cong) 2.6萬(wan) 元增長到3.1萬(wan) 元,集體(ti) 資產(chan) 從(cong) 1.89億(yi) 元增長到2.73億(yi) 元,村集體(ti) 年收入從(cong) 263萬(wan) 元增長到829萬(wan) 元,2022年有望突破千萬(wan) 元。

  吸引人才、留住人才,必須有產(chan) 業(ye) 平台。近年來,三澗溪村通過開展“資源變資產(chan) 、資金變股金、農(nong) 民變股東(dong) ”的“三變”改革,整個(ge) 村域空間都變成了集聚人才創業(ye) 、吸納村民就業(ye) 的大平台,凝聚起了推進高質量發展的強大勢能。在三澗溪這個(ge) 大平台上,工業(ye) 園、農(nong) 創園、美食街、農(nong) 事匯、古村遊等一個(ge) 個(ge) 小平台競相綻放,形成了“南工、北農(nong) 、中旅”的發展格局,促使村民實現了多渠道增收。

  利用村裏流轉出的4000餘(yu) 畝(mu) 土地建設而成的集約型工業(ye) 園,吸引了70多家企業(ye) 在此落戶,為(wei) 村裏800多名勞動力提供了就業(ye) 崗位;新近開發的美食街、古村遊等產(chan) 業(ye) 項目,以“群眾(zhong) 參與(yu) 、出資入股、年底分紅”的方式,帶動580戶村民進入產(chan) 業(ye) 化鏈條,成為(wei) 撬動村民增收的新支點;為(wei) 返鄉(xiang) 創業(ye) 人員量身打造的綠澗農(nong) 創園,在科技孵化、租金減免、市場銷售、品牌打造、小額擔保貸款以及後期融資等一係列服務的加持下,吸引了越來越多的年輕人回鄉(xiang) 創業(ye) 。

  三澗溪村投資建起農(nong) 業(ye) 創業(ye) 園、鄉(xiang) 村振興(xing) 學院,為(wei) 青年創業(ye) 搭建平台載體(ti) ,開展教育培訓,並根據創業(ye) 人才年齡、學曆、特長等實際情況,積極提供“保姆式”全方位創業(ye) 服務。

  “在三澗溪,隻要人不饞不懶,到處都有掙錢的地方。我在村裏搞接待、做服務,還加入了好幾個(ge) 合作社,年年有分紅。”作為(wei) 三澗溪的村民,劉維榮的幸福感、自豪感溢於(yu) 言表。

  “三變”改革+平台建設,把三澗溪的資源、資金、勞動力真正盤活利用起來,讓村民就業(ye) 有門路、創業(ye) 有出路。如今,三澗溪的村民享有入股分紅、工資性收入、經營性收入、財產(chan) 性收入等多重保障,村裏的老年人、困難戶還享受村集體(ti) 的福利,村民的共同富裕道路越走越寬。

  “三變”改革,改出來富民強村振興(xing) 路;平台建設,建出來就業(ye) 創業(ye) 新天地。“我們(men) 將進一步補齊發展短板,紮實推進預製菜、農(nong) 樂(le) 園、民宿旅遊等項目建設運營,發揮示範帶動作用,為(wei) 周邊老百姓的農(nong) 產(chan) 品增加銷售渠道,為(wei) 片區其他村民增加就業(ye) 門路,實現‘不出家門就掙錢,不出村頭就掙錢’。”談及未來,高淑貞目標明確。

  文化鑄魂:打造精神富足新高地

  “家是最小國,國是千萬(wan) 家。”三澗溪村村民趙錫晨向調研組介紹說,“在豐(feng) 富‘家’文化內(nei) 涵、推進家風建設的同時,我們(men) 村創建了‘家’字型平安建設管理體(ti) 係,以小家的和諧促進大家的繁榮,解決(jue) 了村莊發展凝心聚力的問題。”

  如今,三澗溪村村民在經營好自己小家庭的同時,如同石榴籽一般團結在村集體(ti) 的大家庭中,以“小家”聯“大家”、以“大家”促“小家”,形成了“一個(ge) 家庭延伸四鄰,一家平安連成一片”的幫扶格局,造就了一片和諧共進、繁榮發展的亮麗(li) 風景。

  “現在我們(men) 大家夥(huo) 就想著怎麽(me) 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讓我們(men) 村越來越好,讓我們(men) 的錢包越來越鼓,就像我們(men) 高書(shu) 記說的‘靠勤勞就能致富,靠奮鬥就能幸福’。”村民邢守祥深有感觸。

  在三澗溪村“家”文化的引領下,越來越多的青年人選擇回到家鄉(xiang) 、建設家鄉(xiang) ,帶動周邊村民共同致富。“鄉(xiang) 村振興(xing) ,人才是關(guan) 鍵。要積極培養(yang) 本土人才,鼓勵外出能人返鄉(xiang) 創業(ye) ,鼓勵大學生村官紮根基層,為(wei) 鄉(xiang) 村振興(xing) 提供人才保障。”依托“家”文化的情感紐帶,總書(shu) 記的殷殷囑托,在三澗溪村正逐漸成為(wei) 現實。

  在“家”文化的基礎上,三澗溪村深挖“夯”字精神內(nei) 涵,以“夯”字鑄就新時期推進農(nong) 民農(nong) 村發展的務實之魂、求真之魂、穩進之魂。

  “‘夯’表示勞動時需要出大氣力,做事情需要多付出,下的力量越大,基礎就越實。”高淑貞進一步解釋說,“打夯就是把地基砸密實,這是蓋房子的一個(ge) 關(guan) 鍵步驟,地基要是夯不密實,日後房子蓋好了就會(hui) 有塌陷的風險。這和我們(men) 做好農(nong) 民農(nong) 村工作的道理是一致的,隻有站在農(nong) 民的角度上,花大力氣、下大功夫做好農(nong) 村發展的基礎工作,才能避免走彎路,真正實現鄉(xiang) 村振興(xing) 與(yu) 共同富裕。”

  為(wei) 了進一步加強村民的精神家園建設,三澗溪村通過組織開展“平安家庭”創建、設立“善行義(yi) 舉(ju) 四德榜”以及十星級文明戶、五好家庭、孝德人家、好媳婦好婆婆、好家長好兒(er) 童等評選活動,使村民積極參與(yu) 到鄉(xiang) 風文明建設之中。據了解,三澗溪村裏有各種文明稱號的村民已經超過了三分之二,鄉(xiang) 風文明在這裏正成為(wei) 現實。

  “作為(wei) 我們(men) 村‘善行義(yi) 舉(ju) 四德榜’榜單上的一員,我感到非常榮幸,我覺得我隻是做了身邊人都會(hui) 做的事,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認可,以後我更要以身作則,多給予他人力所能及的幫助。”村民趙淑珍的話語樸實而又真誠。

  一到晚上,在三澗溪村寬闊通明的文化廣場上,音樂(le) 聲便隨風而起,村裏的阿姨們(men) 隨著歡快的樂(le) 點跳起了廣場舞。在不遠處,小夥(huo) 子們(men) 在足球場、籃球場上你追我趕,揮灑著汗水,釋放著快樂(le) 。打羽毛球的、唱戲曲的、聚在一起乘涼聊天的村民們(men) 都集聚在這裏,呈現一派祥和景象。

  “現在,我們(men) 村建起了文化廣場、老年活動中心和健身廣場,成立了莊戶劇團、秧歌隊、老年戲曲藝術隊等,娛樂(le) 活動十分豐(feng) 富,現在都沒人有打牌賭博的心思了。”三澗溪村村民們(men) 紛紛說道。

  在移風易俗方麵,三澗溪村通過村裏“紅白理事會(hui) ”的積極引導,也取得了顯著的成效。“過去娶媳婦大家都講究麵子、講究攀比,得花幾萬(wan) 塊錢到幾十萬(wan) 塊錢,給有些家庭造成了很大壓力。現在我們(men) 提倡婚事簡辦新辦,已經看不到大操大辦、鋪張浪費、相互攀比的婚禮陋俗,確實減輕了群眾(zhong) 的經濟負擔,也更加符合現在年輕人的需求。”趙永發是三澗溪村“紅白理事會(hui) ”的成員,他感觸尤為(wei) 深刻。

  通過“家”字聚力、“夯”字鑄魂以及文明創建和移風易俗的推進,三澗溪村村民們(men) 的精神麵貌煥然一新,文明的鄉(xiang) 風沁潤了每一個(ge) 三澗溪人。

  生態為(wei) 先:打造美麗(li) 宜居新家園

  “這是鄉(xiang) 村嗎?走進三澗溪,你不由得會(hui) 生出這樣的疑問。是的,這仍然是鄉(xiang) 村,隻是已經顛覆了傳(chuan) 統意義(yi) 上的鄉(xiang) 村印象。坐擁田園景致,深藏文化底蘊,不僅(jin) 擁有城市的整潔便利、井然秩序,還保留著鄉(xiang) 村的山清水秀、濃濃鄉(xiang) 愁。溪畔嬉鬧玩耍的孩童,沐浴在暖陽下的老人,蓬勃向上的青壯年,都是美好生活的守護者和見證人。”

  這是三澗溪村村民黃大會(hui) 曾在其發表於(yu) 自媒體(ti) 的一篇文章《三澗溪村歡迎您》中對村子的描述,這也是每一個(ge) 居住生活在三澗溪村的村民的真實感受與(yu) 體(ti) 驗,這更是三澗溪村黨(dang) 員幹部和全體(ti) 村民的不斷追求:把三澗溪打造成城市人向往、農(nong) 村人留戀的幸福家園。

  調研組在村裏看到,黨(dang) 群服務中心、小學校、衛生室、村史館、籃球場、籠式足球場、文體(ti) 廣場等一應俱全,路網、管網、綠化、路燈、汙水處理等基礎設施配套完善,18公裏的環村道路整潔亮麗(li) ,新能源充電樁駐村服務,村內(nei) 新顏、新景、新風貌隨處可見。現在村子的汙水集中處理率和垃圾收集處理率均達到100%,綠化覆蓋率高達50%以上,敬老院的擴容提升讓更多老人老有所養(yang) 。通過近幾年的發展,三澗溪的村容村貌和基礎設施又更上一層樓。

  更讓村民高興(xing) 的是,1868套安置房已基本建設完成,即將成為(wei) 村民們(men) “安居”的重要保障。“我們(men) 都特別期盼這一天的到來,等分完房之後,我們(men) 村的舊村改造工作就完成了,村民們(men) 都將過上安居樂(le) 業(ye) 的日子。”村民劉亞(ya) 楠說。

  現在的三澗溪村已經在人居環境、公共服務、生活便利程度等方麵實現了“城鄉(xiang) 等值”的美好生活。同時,作為(wei) 城郊融合類村莊,三澗溪的鄉(xiang) 村資源價(jia) 值顯著提升。

  三澗溪村從(cong) 2008年開始就開啟了古村保護之路。目前,村裏修複建設了富榮古街、鵓鴿樓、藏書(shu) 樓、石崗子廣場、老戲台,疏通300米古地道。三澗溪要在實現“城鄉(xiang) 等值”的基礎上充分挖掘鄉(xiang) 村多元價(jia) 值之美,吸引更多的人建設三澗溪、品味三澗溪。

  方向引領: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齊魯樣板

  走出三澗溪村,調研組一直在思索,三澗溪村成功的“基因密碼”到底是什麽(me) 呢?作為(wei) 山東(dong) 省打造鄉(xiang) 村振興(xing) 齊魯樣板的示範村,三澗溪村又能為(wei) 其他鄉(xiang) 村帶來怎樣的經驗和啟示呢?

  黨(dang) 建引領是動力之源。要有強有力的黨(dang) 組織做保障,要有精明能幹的“頭雁”做引領。三澗溪村的成功離不開黨(dang) 支部由小到大、由弱到強的發展轉變,離不開黨(dang) 員幹部的統籌謀劃、艱辛付出。

  產(chan) 業(ye) 構建是發展之基。要有多元化的產(chan) 業(ye) 做基礎,要有懂技術、善經營、會(hui) 管理的鄉(xiang) 村人才做支撐。三澗溪村從(cong) 過去的小鍛打、小煤礦、小石灰窯、小焦寶石礦“四小”產(chan) 業(ye) 發展到今天的“工業(ye) 園、農(nong) 創園、美食街、農(nong) 事匯、古村遊”等一個(ge) 個(ge) 大平台,正是產(chan) 業(ye) 與(yu) 人才相得益彰、互促共進的結果。

  鄉(xiang) 風文明是精神之魂。要強化社會(hui) 主義(yi) 核心價(jia) 值觀教育,要為(wei) 群眾(zhong) 提供豐(feng) 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三澗溪村從(cong) 新時代文明實踐站、黨(dang) 群服務中心、鄉(xiang) 村振興(xing) 紀念館、文化廣場等一個(ge) 個(ge) 文化活動場所的建設,到“家”文化、“夯”文化等一個(ge) 個(ge) 文化品牌的打造,處處都體(ti) 現出鮮明的文化特色,彰顯著濃鬱的文化魅力。

  環境優(you) 美是安居之本。要不斷優(you) 化生產(chan) 、生活、生態空間布局,通過打造宜居宜業(ye) 的舒適環境來吸引人、留住人。三澗溪村深入踐行“兩(liang) 山”理念,堅持生態優(you) 先,堅持綠色發展,把一個(ge) 普通的傳(chuan) 統村落建成了現代版的“富春山居圖”。三澗溪村的成功不是偶然的,今天的三澗溪村正按著總書(shu) 記指引的方向堅定前行,正在讓農(nong) 業(ye) 成為(wei) 有奔頭的產(chan) 業(ye) 、讓農(nong) 民成為(wei) 有吸引力的職業(ye) 、讓農(nong) 村成為(wei) 安居樂(le) 業(ye) 的美麗(li) 家園。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