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展出清乾隆款仿古銅鏡 展現清代生活與審美
中新網沈陽8月8日電 (記者 韓宏)沈陽故宮8日在敬典閣展出一套清乾隆款仿古銅鏡,此套銅鏡共十麵,展現了清代的社會(hui) 環境、宗教信仰、思想觀念、生活習(xi) 俗和審美情趣。
銅鏡,距今已有4000多年曆史,其正麵光滑,作映照之用,背麵則鑄有各種題材的花紋或銘文。至清中期,隨著玻璃的普及,銅鏡的賞玩價(jia) 值已遠大於(yu) 使用價(jia) 值。乾隆年間,因皇帝崇古尚古,使得這一時期仿古之風盛行。
據沈陽故宮博物院藝術研究部策展人欒巒介紹,乾隆皇帝曾傳(chuan) 旨命工匠製造多組仿古銅鏡,本次展出的銅鏡便是其中的一套。此套銅鏡共十麵,分別為(wei) “長宜子孫鏡”“舞鳳狻猊鏡”“六華水浮鏡”“尚方百靈鏡”“四神雙螭鏡”“海馬葡萄鏡”“五嶽真形鏡”和“長命元辰鏡”,其中“舞鳳狻猊鏡”“六華水浮鏡”為(wei) 一對。
欒巒說,該套銅鏡的包裝極為(wei) 講究,每麵銅鏡分別裝在一個(ge) 精致的木框中,框可立於(yu) 案上,正麵露出鏡麵,成為(wei) 鏡架,鏡架背麵為(wei) 鏤空浮雕工藝。木框外套錦盒,黃色錦地團形螭龍紋麵料,錦盒中間飾長方形卷雲(yun) 框,框內(nei) 為(wei) 藍地金字隸書(shu) ,書(shu) 寫(xie) 各銅鏡的名稱。放入錦盒後的十麵銅鏡再統一裝在一件木質提匣內(nei) ,提匣榫卯相接,上方有卷雲(yun) 提梁,匣內(nei) 中間有一立式隔板,左右各分5格,每格裝入一麵銅鏡。
十麵銅鏡不僅(jin) 各有名稱,且造型紋飾多變,精湛的工藝和廣泛的題材蘊含著深厚的傳(chuan) 統文化。“長宜子孫鏡”為(wei) 仿漢代“長宜子孫”銅鏡造型,表達子孫昌盛、家族富貴的祈願。“四神雙螭鏡”為(wei) 仿漢代四神銅鏡造型,“四神”為(wei) 青龍、白虎、朱雀、玄武。“海馬葡萄鏡”為(wei) 仿唐代瑞獸(shou) 葡萄紋鏡造型,該紋飾也是唐代吸收西域文化的標誌之一。同時,此套銅鏡中的每一麵鏡子上皆鑄有“乾隆年製”楷書(shu) 四字款,外圍鑄篆書(shu) 銘文,內(nei) 楷外篆,內(nei) 外呼應。
欒巒表示,銅鏡具有極高的藝術價(jia) 值,同時不斷與(yu) 人們(men) 的思想意識相融合,“以銅為(wei) 鏡”“明鏡高懸”等曆史典故讓銅鏡具備實際用途的同時,承載了更多深刻的寓意。(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