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公共閱讀“最後一公裏”突破進行時

發布時間:2022-08-09 15:20:00來源: 遼寧日報

  核心提示

  近年來, “城市書(shu) 房”如雨後春筍般在越來越多的城市落地、生根、發芽,作為(wei) 一種新型文化設施,越來越多的城市書(shu) 房,成為(wei) 城市的新文化地標。城市書(shu) 房不僅(jin) 開拓了閱讀空間,而且創設了公共文化交流新空間,推動了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如何拓寬城市書(shu) 房的功能使其發揮更大的作用?記者采訪了幾位文化專(zhuan) 家,他們(men) 認為(wei) ,城市書(shu) 房通過不斷延展閱讀空間的觸角,逐步實現全民閱讀公共服務網絡的全覆蓋,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使閱讀成為(wei) 市民的一種生活方式。

  將工業(ye) 老建築打造成城市書(shu) 房,營造出老工業(ye) 區特有的文化氛圍

  8月2日9時,記者來到位於(yu) 沈陽市大東(dong) 區時代公園的時代文倉(cang) 城市書(shu) 房,書(shu) 房門口排著長長的隊伍,自今年6月1日書(shu) 房正式開放以來,總人流量已達5萬(wan) 人次,有時候一天能超過3000人次。

  2022年,“全民閱讀”連續第九次被寫(xie) 入政府工作報告。建設“書(shu) 香中國”已成為(wei) 全民共識。各地每年都舉(ju) 辦全民讀書(shu) 節,各地不斷建設各種公共文化設施,省市縣各級圖書(shu) 館、書(shu) 店、流動圖書(shu) 館、城市書(shu) 房、城市書(shu) 屋、農(nong) 家書(shu) 屋如雨後春筍般出現,其中最引人關(guan) 注的就是快速發展的城市書(shu) 房。

  作為(wei) 一種新型閱讀場所,城市書(shu) 房以其充滿創意和個(ge) 性化的特色,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guan) 注。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沈陽市已建成城市書(shu) 房23座、城市書(shu) 屋114間。這些城市書(shu) 房、書(shu) 屋散落在城市的大街小巷,以現代化的裝修風格、開闊的空間以及豐(feng) 厚的藏書(shu) ,營造濃厚的閱讀氛圍,吸引市民走進這裏,靜下心來,翻開書(shu) 本,開始閱讀。

  城市書(shu) 房作為(wei) 公共閱讀空間,強調環境品質與(yu) 讀者體(ti) 驗,在外觀造型、室內(nei) 設計上,不僅(jin) 裝修得體(ti) 、布置整潔、環境優(you) 雅,而且注重體(ti) 現文化建築的氛圍感,營造出精致、家居式的閱讀環境,提高了讀者的閱讀體(ti) 驗,提升了城市文化品位。

  在位於(yu) 沈陽市大東(dong) 區的時代文倉(cang) 城市書(shu) 房,記者了解到,這座書(shu) 房由舊東(dong) 貿庫改造而成,東(dong) 貿庫是1950年開始建設的第一代倉(cang) 儲(chu) 園區,是沈城現存建設年代最早、規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民用倉(cang) 儲(chu) 建築群,對於(yu) 全國倉(cang) 儲(chu) 物流業(ye) 發展史具有重要意義(yi) 。2019年,“東(dong) 貿庫曆史建築群”被列入《沈陽市第五批曆史建築初選名單》。沈陽市大東(dong) 區文化旅遊和廣播電視局局長佟彥慧介紹,2021年,時代文倉(cang) 城市書(shu) 房由東(dong) 貿庫改造後,成為(wei) 工業(ye) 建築成功轉化的沈陽新文化地標。

  時代文倉(cang) 城市書(shu) 房采用清新田園風格的裝修內(nei) 飾,藏有政治、藝術、文化、科技等諸多領域的15萬(wan) 餘(yu) 冊(ce) 書(shu) 籍,是集閱讀、交流、休閑等於(yu) 一體(ti) 的麵積達5500平方米的綜合性文化空間。

  和“時代文倉(cang) ”一樣,“紅梅產(chan) 業(ye) 園”城市書(shu) 房也是由廢舊廠房改造的,這裏原來是紅梅味精廠發酵過濾車間,斑駁的紅磚牆麵、半圓式的穹頂,保留了車間原有的基本外形和框架結構,再以複古文藝風重新裝修。市民王女士說,坐在這座始建於(yu) 1945年的發酵過濾車間裏選書(shu) 、看書(shu) ,能感受到曆史厚重感。除了閱讀學習(xi) ,這裏也成為(wei) 年輕人喜歡的拍照打卡地。

  在沈陽,像“時代文倉(cang) ”“紅梅產(chan) 業(ye) 園”這樣充分利用工業(ye) 閑置廠房、老舊曆史建築,通過盤活、整合、修繕等方式,建設成為(wei) 具有地域特色、符合百姓需求的個(ge) 性化的城市書(shu) 房還有很多,比如“奉天記憶”書(shu) 房,是利用原沈陽自行車飛輪廠車間改造而成的, “知舍書(shu) 房”是由廢棄鍋爐房改造而成的,“奉天工場”書(shu) 房,保留了老廠房原汁原味的工業(ye) 風格,充分體(ti) 現出工業(ye) 文化“老字號”元素。而城市書(shu) 房(莫子山店),是利用原有廢舊廠房空間重新改造而成的,其整體(ti) 設計風格是根據博爾赫斯的小說內(nei) 容獲得靈感設計的,以白色為(wei) 主色調,風格大氣簡約時尚。

  遼寧大學廣播影視學院教授、省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主席馬琳說,遼寧工業(ye) 遺產(chan) 很多,將工業(ye) 老建築打造成城市書(shu) 房,一頭是曆史,一頭是文化,將工業(ye) 與(yu) 文化進行多重碰撞,營造出了老工業(ye) 區特有的文化氛圍。在這裏,既能了解工業(ye) 文化的曆史,又能享受到公共文化便利化的服務,溫暖著讀者,也溫暖著沈城。

  城市書(shu) 房打通公共閱讀服務的“最後一公裏”,公共閱讀空間 已融入百姓日常生活

  作為(wei) 全民閱讀的新型服務載體(ti) ,城市書(shu) 房無疑是圖書(shu) 館和書(shu) 店等傳(chuan) 統閱讀場所的延伸和有益補充。

  從(cong) 廣義(yi) 上看,圖書(shu) 館和書(shu) 店亦是“城市書(shu) 房”,比如,遼寧省圖書(shu) 館,是全國省級公共圖書(shu) 館中單體(ti) 麵積最大的圖書(shu) 館,亦是最大的城市書(shu) 房。2021年,雖有疫情影響,但仍服務讀者400餘(yu) 萬(wan) 人次。除了在這裏讀書(shu) ,作為(wei) 公共文化空間,還為(wei) 舉(ju) 辦展覽、講座、推廣主題閱讀活動等都開拓了文化交流新空間。比如玖伍文化城雖是書(shu) 店,但也是大型城市書(shu) 房,以場景化的模式將閱讀、藝術、文化、遊覽、休閑等功能集於(yu) 一身,是全國單體(ti) 最大的文化綜合體(ti) 之一。每逢周末,市民李軍(jun) 就攜全家來這兒(er) ,邊喝茶邊讀書(shu) ;有時,也會(hui) 聽一場講座,或者看看展覽。他說,他還清楚地記得在這裏舉(ju) 辦的 “魯迅的身影——原版照片珍品展”,展出100餘(yu) 張魯迅生平原版照片,展覽講述了照片背後的故事,讓他了解到一個(ge) 真實而親(qin) 切的魯迅。

  盡管圖書(shu) 館、書(shu) 店同樣具有城市書(shu) 房功能,但是這些公共文化空間畢竟數量有限,還不能給市民帶來特別便捷的服務。而城市書(shu) 房則不同,它是建在家門口5公裏之內(nei) 的公共文化空間。

  從(cong) 圖書(shu) 館、書(shu) 店到城市書(shu) 房的變化,是一個(ge) 城市文化發展的需要。過去人們(men) 能享用的公共文化空間隻有圖書(shu) 館、書(shu) 店等,如今不斷湧現的城市書(shu) 房解決(jue) 的是公共閱讀服務“最後一公裏”的問題,公共閱讀空間已經來到了市民身邊,已經融入百姓的日常生活。

  沈陽的城市書(shu) 房,在立足文化特色進行個(ge) 性化設計的同時,結合所屬區域的地域特色與(yu) 生活風格,營造出各自不同的文化氛圍。有的書(shu) 房依河而建,有的坐落在商業(ye) 街,讓市民在家門口盡享讀書(shu) 樂(le) 趣。王藝是畢業(ye) 後留在沈陽工作的大學生,她去過坐落於(yu) 沈水灣公園裏的“北岸書(shu) 屋”、橫跨在長白島內(nei) 河上的“紅色城市書(shu) 吧”和位於(yu) 沈北新區北湯溫泉國際小鎮的“北湯城市書(shu) 房”。她說,這些書(shu) 房實在是太方便了,尤其對於(yu) 居住在附近的居民,真是轉個(ge) 街角就到,這些城市書(shu) 房就是居民的“精神糧倉(cang) ”,是市民幸福生活的標配。因為(wei) 這些隨處可見的城市書(shu) 房,極大地增強了她對沈陽的歸屬感和認同感。

  評論家白長青認為(wei) ,沈陽推進城市書(shu) 房建設,打通城市公共文化服務的“最後一公裏”,通過不斷延展閱讀空間的觸角,逐步實現全民閱讀公共服務網絡的全覆蓋,推進基本公共文化服務標準化、均等化,使閱讀真正成為(wei) 一種生活方式。相信未來會(hui) 有更多城市書(shu) 房成為(wei) 溫暖城市、潤澤心田的文化符號和文化地標,讓文化軟實力變為(wei) 不斷前進發展的硬實力。

  城市書(shu) 房建設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書(shu) 香社會(hui) 形成的有效途徑

  “北湯城市書(shu) 房”位於(yu) 沈北新區北湯溫泉國際小鎮,市民可以在“竹林裏”“瀑布邊”“陽光廊下”邊休閑邊看書(shu) ,這是一個(ge) 文旅商融合的閱讀空間“樣板”。“知舍書(shu) 房”在造型和空間設計上具有獨特的風格,主體(ti) 建築由集裝箱搭建而成,室內(nei) 空間設計私密而不局促,無論坐在哪裏都有書(shu) 籍陪伴。“北岸書(shu) 屋”打造了與(yu) 水為(wei) 鄰、小而精的數字化城市書(shu) 屋,書(shu) 屋配有電子圖書(shu) 瀑布屏、電子閱讀機、ipads閱讀機、自助圖書(shu) 借閱機等數字化圖書(shu) 館設備。在電子圖書(shu) 瀑布屏上,有萬(wan) 冊(ce) 電子書(shu) 籍可供讀者選擇,每月更新其中的150冊(ce) ,讀者可以享受數字閱讀的方便和快捷。

  遼寧省圖書(shu) 館館長杜希林說,城市書(shu) 房能夠提供各種類型的圖書(shu) 以供人們(men) 閱讀和學習(xi) ,新書(shu) 替舊書(shu) ,讓書(shu) 流動起來是城市書(shu) 房應該有的功能,假如隻能閱讀不能借閱,城市書(shu) 房就是一個(ge) 閱覽室。城市書(shu) 房的本職功能是給居民提供閱讀途徑,從(cong) 而進行文化知識的傳(chuan) 播。而文化知識的傳(chuan) 播是社會(hui) 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

  城市書(shu) 房以其包容性能夠有效地實現社會(hui) 教育的開展,從(cong) 而滿足學生課外閱讀的需求。尤其一些主題書(shu) 房以其專(zhuan) 業(ye) 性滿足讀者在某一領域獲得專(zhuan) 業(ye) 知識的需求。比如位於(yu) 老北市的“漢字主題書(shu) 房”是全國首家漢字主題書(shu) 房,其以漢字文化為(wei) 主題,引進了國家藝術基金項目“讓你愛上中國字”。來到這裏的讀者可以通過講解員講解、電子設備演示、主題講座等方式了解漢字的產(chan) 生、演變曆程。劉思涵、李萌、任禹澄、張麗(li) 華、王璠、霍思涵等是“漢字主題書(shu) 房”的講解員。記者在聽過10歲的講解員任禹澄講解後,采訪了他,他說,在“漢字主題書(shu) 房”中,他了解了距今3000多年的甲骨文,喜歡上甲骨文,學習(xi) 甲骨文,通過考試成了“漢字主題書(shu) 房”的講解員,將來,他會(hui) 更深入地研究甲骨文。他指著書(shu) 房標識上的甲骨文說:“這些甲骨文你不認識沒關(guan) 係,隻要用手機掃描二維碼,鍵入文字編號即可聽講解。”

  東(dong) 北大學藝術學院院長張燕楠說,當前,城市書(shu) 房已經逐漸成為(wei) 除學校、公共圖書(shu) 館外開展公共教育活動的重要場所。城市書(shu) 房讓文化走進市民生活。當一座座城市書(shu) 房近在身旁,可隨時閱讀承載著各種知識的書(shu) 籍,市民的文化素養(yang) 將得到進一步提升,城市風貌就會(hui) 悄然地發生改變。

  城市書(shu) 房的建設是推動公共文化服務高質量發展、促進書(shu) 香社會(hui) 形成的有效途徑,是一條值得拓展深化的發展路徑。據記者采訪了解,不僅(jin) 城市書(shu) 房建設已具規模,而且目前,農(nong) 家書(shu) 屋、社區書(shu) 屋、職工書(shu) 屋、鄉(xiang) 鎮綜合文化站等已遍布我省各地,規模不斷擴大,數量不斷增加,織就一張“公共閱讀服務網”。據省文化和旅遊廳工作人員介紹,2021年至今,我省有78個(ge) 縣級圖書(shu) 館開展了總分館製建設,建設分館1696個(ge) ,建有新型文化空間90個(ge) 。

  杜希林說,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平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務體(ti) 係,創新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功能,深入推進全民閱讀,建設“書(shu) 香中國”。城市書(shu) 房的建設體(ti) 現了公共文化服務的創新發展。楊 競

(責編: 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