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奮鬥者正青春·一線故事】潘時龍:從“0”到“1”的創新拚搏
【奮鬥者正青春·一線故事】
光明日報記者 蘇 雁
6點起床,跑步、吃早飯,8點前到達辦公室。改論文、與(yu) 學生討論科研和思想,和同行論證國家重大需求或對國計民生有價(jia) 值的項目——馬不停蹄,一直忙到晚上11點左右回家。這是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教授潘時龍的“一日作息”。
“青年科學家要勇於(yu) 紮根基礎研究,努力產(chan) 出更多從(cong) ‘0’到‘1’的成果。”潘時龍說,青年學者要時刻保持好奇心和自由探索的精神,善於(yu) 從(cong) 重大需求中提煉基礎問題,讓應用研究和基礎研究相互促進。
時光倒轉。2010年秋天,江南的風和煦溫暖。一位儒雅的年輕人,背著雙肩包,手提拉杆箱,大踏步走出南京祿口機場大門。半個(ge) 多小時後,他踏入南京航空航天大學校門。
那一年,已從(cong) 清華大學本碩博連讀畢業(ye) ,正在國外從(cong) 事博士後研究的潘時龍敏銳地意識到,他研究的微波光子學可以構建先進的雷達係統,有望突破國外對中國的戰略封鎖。“科學無國界,但科學家有祖國”,28歲的潘時龍提前完成博士後研究任務,毅然歸國。
“最初的想法是用一個(ge) 全新的思路去做新型儀(yi) 器,打破國外相關(guan) 企業(ye) 知識產(chan) 權的壁壘。”潘時龍告訴記者。
雖然當時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的實驗室條件還很簡陋。由會(hui) 議室改造的臨(lin) 時實驗室,區區50萬(wan) 元科研經費……潘時龍仍懷著滿腔熱情,帶領團隊一頭紮進了微波光子學的浩瀚海洋。
科研經費捉襟見肘,為(wei) 買(mai) 實驗儀(yi) 器他能省則省。第一個(ge) 光學平台,對方報價(jia) 3萬(wan) 元,潘時龍不斷砍價(jia) ,“到最後,50元、50元地往下砍。”說到自己的“吝嗇”和“精明”,潘時龍不禁笑了。
2011年和2012年,潘時龍評上江蘇省雙創計劃人才和國家青年拔尖人才,獲得科研經費100萬(wan) 元、240萬(wan) 元,他全部用於(yu) 購置實驗儀(yi) 器。“有了儀(yi) 器才能進行科學研究,才能培養(yang) 學生。”潘時龍說。
不到3年的時間,潘時龍帶領團隊提出全新的光矢量分析技術,成功研製出高性能儀(yi) 器,分辨率相比國際最高性能商用儀(yi) 表提升了數千倍。研製的儀(yi) 器被認定為(wei) “2020年江蘇省首台(套)重大裝備”,通過中國儀(yi) 器儀(yi) 表學會(hui) 的鑒定。
該項成果在國際上引發重大反響,被國際著名學者評價(jia) 為(wei) “最有效方法”。基於(yu) 該儀(yi) 器,國內(nei) 某重點單位成功解決(jue) 了我國新型相控陣雷達所用的高精度光器件量產(chan) 難題。依托該儀(yi) 器,潘時龍帶領團隊成功突破了雷達領域寬帶信號產(chan) 生與(yu) 實時處理的兩(liang) 大難題,研製出超高分辨率微波光子實時成像雷達,首次實現對小尺寸目標的實時高分辨成像。“原來在雷達屏上是一個(ge) 點,現在能夠看清它的輪廓,這樣就可以更容易辨別出目標的種類和威脅程度。”有專(zhuan) 家形象地說,“這個(ge) 技術給雷達安上了‘智能眼’。”
身為(wei) 教師的潘時龍深知科技強國是一場接力跑,他堅持把立德樹人放在首位,當好成就學生的“引領者”和“服務者”,把“1”變成“N”,把“我”變成“我們(men) ”。
培養(yang) 學生的過程中,潘時龍特別強調要“探索知識的邊緣,再向前一步”。“隻有具備了這樣的科研精神,才能不斷攀登科學高峰。”潘時龍說。
從(cong) 想法開始,到論文結束,這是創新基礎研究的通常程序。“如果能夠結合更多最新進展,把研究成果再往前推一步,應該能給相關(guan) 領域作出更大貢獻。”潘時龍鼓勵學生把相關(guan) 係統做到了比現有水平提高好幾百倍的成效。這篇文章最終發表於(yu) 《自然·通訊》雜誌。這位學生到國內(nei) 一流的科技企業(ye) 工作後,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特別強,已成為(wei) 該企業(ye) 微波光子技術方向的科研骨幹。
“我們(men) 團隊有11位老師,52名學生。”潘時龍告訴記者。近年來,國家在科技創新方麵投入不斷加大,鼓勵高校科研根據現有技術和方法提出新的概念和方向,探索和解決(jue) 國家重大需求,這激發了團隊更加活躍的創新思維。
潘時龍培養(yang) 的研究生,有3人入選國家級青年人才托舉(ju) 工程,22人獲“全國大學生就業(ye) 創業(ye) 年度新聞人物”等全國性或省部級榮譽稱號;指導學生團隊獲“互聯網+”“挑戰杯”等頂級賽事全國最高獎項7次、IEEE MTT-S國際學生設計競賽2次第一名。
近3年來,潘時龍團隊致力於(yu) 把光在器件裏麵的傳(chuan) 輸時間測出來。“這有著非常重大的意義(yi) 。”潘時龍說,“我們(men) 突破了一些原理性問題,目前進入了實際應用階段。”
談起科學家精神,潘時龍表示,科研從(cong) 無坦途,青年科學家更需要通過靜坐冷板凳產(chan) 出真正的原創性成果,為(wei) 中華民族的偉(wei) 大複興(xing) 作出更大貢獻。
掃碼微視頻看一線故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