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對愛情和生活的浪漫想象
作者:張德祥(中國文藝評論家協會(hui) 副主席)
七夕是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有幾千年曆史。2006年,七夕節被國務院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名錄。為(wei) 了延續這一傳(chuan) 統,每年的中央廣播電視總台七夕晚會(hui) 如約而至,都能讓人們(men) 體(ti) 驗七夕的風俗,感受七夕節的文化氣氛。
今年七夕晚會(hui) 在陝西西安昆明池,以及中國七仙女傳(chuan) 說之鄉(xiang) 江西新餘(yu) 仙女湖舉(ju) 辦,以“詩、畫、禮、樂(le) ”為(wei) 載體(ti) ,形成四個(ge) 篇章,取七夕專(zhuan) 屬的“喜鵲”為(wei) 節目標識,以“泛舟”的形式串聯節目,將七夕文化融入晚會(hui) 文藝表演之中,創造了一次“泛舟七夕”的流動觀演。節目邀請相關(guan) 專(zhuan) 家、學者泛舟同行,營造身臨(lin) 其境的沉浸體(ti) 驗。
傳(chuan) 統詩詞中不乏描寫(xie) 詩人七月七日泛舟遊湖的詩句,信手拈來,點染出一種清雅意境。這台晚會(hui) 特意營造出“喜鵲”符號的視覺標識,從(cong) 開場的“鵲橋相會(hui) ”,到串聯時的“喜鵲傳(chuan) 信”,再到結尾呈現的“喜鵲登枝”,“喜鵲”符號貫穿始終,強化了喜悅之感。還需要指出,這台晚會(hui) 摒棄了以往大而全的大型舞台呈現,打造多個(ge) 小而巧的場景化舞台,清新優(you) 美,帶給觀眾(zhong) 新體(ti) 驗。同時,節目采用CG、AR、VR等數字技術手段,烘托出天上人間、亦真亦幻的浪漫情境。
今年七夕晚會(hui) 著意探尋中國式的浪漫,通過詩、歌、舞以及語言節目等形式呈現出七夕的文化意味和東(dong) 方美學的神韻,抓住了七夕節的文化特征。中國有許多傳(chuan) 統節日,每一個(ge) 節日都有特定的文化內(nei) 涵,而七夕節主要承載了中國人對愛情、對生活的浪漫想象。這種浪漫和中國幾千年農(nong) 耕生活方式緊密聯係在一起。節目《問情》用情景演繹充滿生活氣息但又極具浪漫色彩的愛情故事,就體(ti) 現了這一延續至今的浪漫基因。故事中熱愛音樂(le) 的西北小夥(huo) 珍藏了一本古樂(le) 典籍。當他在追求愛情的過程中遇到挫折,向這本“答案之書(shu) ”提問,便引出了令人陶醉的樂(le) 府合唱,為(wei) 他解讀愛情的困惑,幫他獲得姑娘芳心。節目巧妙地通過奇幻的故事情節,將西北風土人情與(yu) 漢代新樂(le) 府融合,於(yu) 渾然一體(ti) 的音樂(le) 設計編排中,再現了青年人初戀時的真情實感,將愛情的生動、情趣、炙熱一一呈現。
實際上,對天上星宿的想象寄托著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牛郎織女,鵲橋相會(hui) ,便是人間浪漫情感的一種投射,承載了人們(men) 對美滿姻緣、忠貞情感、幸福家庭的向往,包含女性乞巧、創造美好生活的願望。節目《如願》將牛郎織女的故事進行了現代化的解讀,當古時放風箏的女孩與(yu) 航天員穿越銀河牽手的那一刻,誰不為(wei) 之觸動——中國人千百年來的問天夙願今朝得以實現,這是代代中國人的浪漫,也是由幾千年中華文化沉澱而成的民族情懷。
七夕鵲橋的故事,體(ti) 現了東(dong) 方的審美觀念——內(nei) 斂、含蓄、堅韌、深沉、忠貞。兩(liang) 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一生一世,默默相守,把情藏在心裏,這似乎才是中國人對愛最炙熱的展示。所以,中國古人關(guan) 於(yu) 愛情,都是用眼神傳(chuan) 達,用行動表達,鮮有用言語吐露“愛”。晚會(hui) 中處處可以看到這種婉轉的情感呈現,無論是詩朗誦搭配“愛而不說的表白”組曲再現繾綣情愫,還是《雲(yun) 與(yu) 海》以天地間的事物比擬情人,創作者將愛的表達藏在絲(si) 絲(si) 入扣的節目設計中。這是中國式的浪漫,韻味深長,至濃為(wei) 淡,盡在不言中。同時,整台晚會(hui) 的舞台設計也在貼合這樣的情感氛圍。
晚會(hui) 餘(yu) 味悠長,帶領觀眾(zhong) 暢遊詩情畫意之間,更為(wei) 人們(men) 留下了心靈的震撼與(yu) 觸動,將中國人的浪漫情懷深深埋進他們(men) 的心裏,讓大家感悟到作為(wei) 一個(ge) 擁有幾千年文明的國度由內(nei) 而外的文化自信。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