弘揚工匠精神 攻克技術難題(奮鬥者正青春)
“作為(wei) 一名高鐵工人,我心裏有說不盡的自豪。”今年45歲的中車青島四方機車車輛股份有限公司鉗工首席技師郭銳說,他裝配過時速200公裏到350公裏的各個(ge) 速度等級、10餘(yu) 種型號高速動車組轉向架。從(cong) “和諧號”到“複興(xing) 號”,郭銳和他所在的團隊為(wei) 1600多列高速動車組裝配轉向架。如今,這些列車已經安全運行超過40億(yi) 公裏。
從(cong) 零起步,鑽研動車組轉向架裝配技術
“爺爺輩造蒸汽機車,父輩造綠皮車,我造高速動車組。”一家三代都是鐵路人的郭銳,1997年技校畢業(ye) 後,進入中車四方機車公司工作。
郭銳第一次接觸高鐵裝配,是在2006年。那時,公司通過與(yu) 國外製造商合作,引進了時速200公裏的高速動車組。組裝轉向架的重任落到了郭銳團隊的肩上。
“轉向架,就是高鐵的‘腿’。高鐵跑得又快又穩,全靠轉向架和它的零部件。”郭銳說,轉向架裝配部件有上千個(ge) ,裝配尺寸數據記錄有上萬(wan) 條,裝配精度更是以微米計算。
當時,國內(nei) 在動車組轉向架裝配領域的研究剛剛起步。為(wei) 了摸清原理,郭銳和同事以廠為(wei) 家,通宵達旦搞試驗。沒有操作手冊(ce) ,就從(cong) 零起步。他們(men) 用54天時間查閱資料,資料壘起來有2米多高。資料搜集完成後,再學習(xi) 、消化、吸收,郭銳記細節,同事記步驟,筆記有10多萬(wan) 字。
曆時兩(liang) 個(ge) 多月,郭銳終於(yu) 帶領團隊成功攻克10餘(yu) 項製造技術難題,其中,他獨創的“四點等高支撐調整先進操作法”開創行業(ye) 先河,有力保障了我國首批動車組上線。
上高原、進沙漠,完成高速動車組線路試驗
2016年,又一項艱巨的任務擺在郭銳麵前:如何在現有作業(ye) 麵積和設備不變的條件下,將生產(chan) 任務由日產(chan) 3台提升至日產(chan) 8台?
作為(wei) 技術攻關(guan) 帶頭人,郭銳幾乎全天盯在現場。經過連續一周的設計論證,他提出方案:改變現有工藝布局,優(you) 化作業(ye) 流程,改進工藝裝備,增加作業(ye) 工位,每個(ge) 生產(chan) 節拍做到以分鍾來計算。方案實施後,生產(chan) 能力得到顯著提升。在這次技術攻關(guan) 過程中,郭銳設計的“車軸測量打磨裝置及齒輪箱裝配輸送線”獲2018年國家實用新型專(zhuan) 利授權。
此後,郭銳又接到了“複興(xing) 號”動車組轉向架的裝配任務。為(wei) 了讓“複興(xing) 號”動車組既可以經受沙漠熱浪的考驗,也可以適應極寒天氣,郭銳和團隊完成了世界上最長的高速動車組線路試驗,同時拿到了豐(feng) 富詳實的試驗數據。
“我們(men) 跟隨試驗列車去過太行山,上過高原,進過沙漠,前往零下40攝氏度的東(dong) 北某地。拿到一項項非常珍貴的數據,為(wei) 高速動車組穩定運行提供了支撐。”郭銳說。
試驗發現問題,回到工廠立刻解決(jue) 。郭銳和團隊發現,動車組齒輪箱小軸軸向遊隙的精度對“複興(xing) 號”轉向架的裝配品質影響較大。為(wei) 此,郭銳潛心攻關(guan) ,鑽研出一套新的測量方法,成功將遊隙測量精度控製在0.02毫米。這套新操作法應用到生產(chan) 現場後,提高了裝配精度。
從(cong) 業(ye) 20多年來,郭銳先後創造了10項行業(ye) 先進操作法,完成了40多項技術創新成果,獲得國家授權專(zhuan) 利19項,發表論文24篇。
為(wei) 高鐵事業(ye) 培養(yang) 更多優(you) 秀的複合型技能人才
與(yu) 中國高鐵一路同行,郭銳常常感歎:“自己沾了時代的光”。這也讓他的信念更加堅定——發揮自身所長,為(wei) 高鐵事業(ye) 培養(yang) 更多高技能人才。
2012年,中車四方機車公司成立“郭銳技能大師工作室”。自工作室成立以來,郭銳帶領成員完成創新攻關(guan) 492項,解決(jue) 技術難題356項,獲得國家授權專(zhuan) 利56項,為(wei) 公司創造效益6000多萬(wan) 元。
“優(you) 秀的技術工人應該是兼具技術、技能、學識的複合型人才。”在郭銳看來,隨著“互聯網+”工廠和智能製造的快速發展,我國高鐵事業(ye) 需要更多優(you) 秀的複合型技能人才。為(wei) 此,他提出創新人才培養(yang) 模式,讓技能人員與(yu) 技術人員“結對子”,更好地激發一線工人的創新活力;在他培養(yang) 的人才中,已有23人獲聘高級技師、技師,14人獲省市級首席技師、技術能手稱號。
近年來,郭銳一方麵走上職校講台,與(yu) 青年學生們(men) 交流,通過自己的成長故事改變更多年輕人對技能崗位的看法;另一方麵,他將自己的經驗和心得寫(xie) 進《中車一線生產(chan) 難題解決(jue) 攻略》《軌道交通機械設備裝配與(yu) 調試》等教材,為(wei) 人才隊伍的培養(yang) 提供理論基礎。
“期待更多年輕人堅定理想,學技術、練技能,走上技能報國、技能圓夢之路。”郭銳說。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
-
【統戰新語】【關注】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受權就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發表談話
8月10日,中共中央台辦發言人受權就發表《台灣問題與新時代中國統一事業》白皮書發表談話。[詳細] -
以古鑒今以史育人 看總書記的“人文之約”
中華五千年文明留下的曆史文化遺產如“源頭活水”滋養著華夏大地,指引我們從曆史長河中汲取文化自信的力量。[詳細] -
我與總書記“同框”|小黃花成為“致富花”
在山西省大同市雲州區的火山群下,到處是迎風搖曳的黃花。楊旗,作為唐家堡黃花標準化種植基地負責人,正帶領當地村民大力發展黃花產業。[詳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