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上的拜“金”主義不可取
作者:毛建國
近日,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農(nong) 業(ye) 農(nong) 村部、國家衛生健康委、海關(guan) 總署出台規定,明確規定金銀箔粉不屬於(yu) 食品添加劑,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於(yu) 食品生產(chan) 經營。然而,媒體(ti) 調查發現,在各大網購平台和外賣平台上,以“食用金箔”“食用銀粉”等作關(guan) 鍵詞進行檢索,仍然能看到多家店鋪在經營售賣相關(guan) 材料。此外,還有不少消費者青睞此類“鍍金食品”,在社交平台上分享自己“食金”的圖片視頻。
舌尖上的拜“金”主義(yi) 由來已久,隻不過在過去,這更多體(ti) 現在“食不厭精,膾不厭細”,而現在,舌尖上的拜“金”已經變成了赤裸裸的“食金”,這實在是出人意料。對於(yu) 食品來說,安全是第一位的,對“鍍金食品”的關(guan) 注,首先要落到安全性上來。一些“鍍金食品”在售賣時大肆宣傳(chuan) “有益健康”,有的甚至吹噓“金箔粉是古代帝王才能吃到的”。據中國農(nong) 業(ye) 大學食品學院副教授朱毅介紹,金銀箔粉並不會(hui) 被身體(ti) 吸收,隻會(hui) 原樣排出體(ti) 外,對人體(ti) 並無營養(yang) 價(jia) 值。而且,如果是混有其他不明雜質的金箔、金粉,還可能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食品安全風險。
近日,多部門聯合製定《查處生產(chan) 經營含金銀箔粉食品違法行為(wei) 規定》,已經明確規定金銀箔粉未列入《食品安全國家標準食品添加劑使用標準》,不屬於(yu) 食品添加劑,不是食品原料,不能用於(yu) 食品生產(chan) 經營。相關(guan) 食品生產(chan) 者、經營者、進口商等在生產(chan) 加工、銷售經營進口食品時要自覺履行社會(hui) 責任,堅決(jue) 抵製含金銀箔粉的食品生產(chan) 、售賣與(yu) 經營。不得通過互聯網等信息網絡宣傳(chuan) 、銷售含金銀箔粉食品。
不隻是網絡平台,現實中也有一些餐館售賣“金箔菜”,其實就是往一道普通的菜品中加點“金箔”,這些菜品往往價(jia) 格不菲。有些顧客出於(yu) 好奇或是虛榮心作祟,輕信商家的宣傳(chuan) ,視“金箔菜”為(wei) 身份和檔次的象征。商家的誇大宣傳(chuan) 有意迎合、誤導消費者的消費心理,而消費者的光顧進一步促進了商家“研發”的動力,商家不僅(jin) 在食品中使用,而且花樣翻新地使用金銀箔粉。
“鍍金食品”背後的文化心理,尤其是消費心理很值得關(guan) 注。社會(hui) 發展到今天,根據個(ge) 人的收入情況和消費習(xi) 慣,適當有一些高端消費、個(ge) 性化消費,本來無可厚非。但是,餐飲業(ye) 的奢靡之風值得警惕,其與(yu) 人們(men) 對美好生活的追求相背離。商家不顧安全風險,在食品中使用金銀箔粉的行為(wei) 應當得到製止,“鍍金食品”之風也應得到遏製。舌尖上的拜“金”主義(yi) ,打著所謂的“高端上檔次”之名,實際走的還是奢靡之風的老路。
舌尖上的拜“金”主義(yi) 不可取,這股歪風該到消停的時候了。據介紹,針對金銀箔粉使用的行業(ye) ,政策與(yu) 法律規則不夠清晰明確,一定程度上給了商家使用金銀箔粉的可乘之機。這需要有關(guan) 部門加強監管,尤其要探索適應新形勢新要求的監管機製和監管手段。但就文化心理來講,關(guan) 鍵要去除“食金”的迷信與(yu) 迷思,要讓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一個(ge) 人的身價(jia) 和檔次,完全不需要通過“食金”的方式來襯托和體(ti) 現。(毛建國)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