亞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工程建設獲新進展
光明日報北京8月11日電(記者張景華 通訊員王笙)10日,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工程01標段施工現場,記者看到,伴隨著長達48米的抗拔樁鋼筋籠順利下放完成,十餘(yu) 台挖掘機同步開挖作業(ye) ,標誌著亞(ya) 洲最大地下綜合交通樞紐01標段站房核心區全麵進入主體(ti) 結構施工階段。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交通樞紐位於(yu) 北京市通州區潞城鎮楊坨村,是亞(ya) 洲最大TOD項目,也是“軌道上的京津冀”的重要支點。樞紐整體(ti) 為(wei) 地下三層結構,總建築規模約128萬(wan) 平方米,站房核心區麵積約37.9萬(wan) 平方米,站台規模8台14線。由中鐵建設、中鐵十六局、北京建工聯合承建。
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屬於(yu) 超大、超深、超寬地下工程,基坑平均深度達32米,最深處達43米。據中鐵建設北京城市副中心站項目負責人孟嘯介紹,工程采用罕見的逆作法工藝。與(yu) 常規作法不同,逆作法施工在樁基施工完成後先進行頂板施工,再向下逐層開挖,充分利用現有場地,能有效加快施工進度,提升整體(ti) 安全性。
據了解,整個(ge) 逆作法施工過程中,樁柱一體(ti) 逆作鋼管柱單件重量最高達91噸,最大直徑達1.6米,創國內(nei) 站房建設之最。長度近40米的鋼管柱設計要求正線鋼柱垂直度偏差不大於(yu) 千分之一,為(wei) 確保105根逆作鋼管柱施工一次成優(you) ,中鐵建設項目團隊自主研發了“樁柱一體(ti) 化施工垂直度可視化監控係統”,為(wei) 每一根鋼管柱安裝垂直度傳(chuan) 感器,在內(nei) 壁安裝傾(qing) 角儀(yi) ,多種高精度儀(yi) 器為(wei) 技術人員實時反饋數據,確保施工精度。
建設單位積極響應北京市綠色發展理念,自主研發泥漿脫水處理係統、多功能一體(ti) 化洗車機、滑軌式半封閉操作棚等“黑科技”,有效減少揚塵汙染,確保工地周邊道路幹淨整潔,同時搭配圍擋噴淋、工業(ye) 級焊煙收集器等設施,實現低碳綠色施工。
城市副中心站毗鄰北運河和運潮減河,地下水位高、壓力大,土質疏鬆,基坑北側(ce) 緊鄰京哈鐵路,基坑的穩定直接影響既有鐵路線安全運行。為(wei) 對抗地下水浮力,工程采用了同類工程極為(wei) 罕見的不間斷地下連續牆隔水,每幅重達75噸、深度達53米的地下連續牆總長度約5500米,有效阻隔地下水,保障超大超深基坑結構穩定。
未來,北京城市副中心站將成為(wei) 唯一連接北京首都國際機場和大興(xing) 國際機場的綜合交通樞紐,也是北京城市副中心唯一連接京津冀的換乘樞紐,京唐城際鐵路及城際鐵路聯絡線的重要節點,在推動京津冀協同發展、完善副中心功能布局上發揮重要作用。北京城市副中心站綜合樞紐建設管理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登科說:“北京副中心站建成後,可有效提升副中心對北京非首都功能的承接能力,為(wei) 京津冀協同發展提供現代化交通支撐,為(wei) 人口經濟密集地區有效治理‘大城市病’探索站城一體(ti) 化開發模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