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蜀道如今不再難

發布時間:2022-08-16 11:21:00來源: 光明日報

 

  【這些文化遺存現今的模樣

  “噫籲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難,難於(yu) 上青天!蠶叢(cong) 及魚鳧,開國何茫然!爾來四萬(wan) 八千歲,不與(yu) 秦塞通人煙。西當太白有鳥道,可以橫絕峨眉巔……”詩仙李白的不朽詩篇《蜀道難》,讓無數人對古蜀道的奇麗(li) 險峻印象深刻。

  自古以來,往返川陝,幾乎都繞不開這條通道——

  它穿越秦嶺與(yu) 大巴山兩(liang) 組山脈,如遊龍般“行蹤不定”,忽而在溪流峽穀和懸崖峭壁間消失不見,忽而倏地從(cong) 看似完全不可能的地方探出頭來……

  古蜀道,今安在?

  初秋時節,我們(men) 駕車從(cong) 成都出發,沿著108國道來到位於(yu) 廣元市劍閣縣境內(nei) 的劍門關(guan) 。在李白筆下,“劍閣崢嶸而崔嵬,一夫當關(guan) ,萬(wan) 夫莫開”,可謂蜀道上的險中之險、難中之難!

  一下車,記者頓時被撲麵而來的景象震懾住了——橫斷南北的大小劍山如兩(liang) 扇沉重大門,絕壁對立、高不可攀,僅(jin) 在中間留下一條縫隙。從(cong) 劍門關(guan) 繼續往北,景致愈發讓人心跳加速——

  秦嶺餘(yu) 脈與(yu) 龍門山脈在此角力,不同的岩層雜糅交疊,自西北而來的嘉陵江用億(yi) 萬(wan) 年時間撕開了一條逼仄峽穀。

  “歡迎來到明月峽!”在明月峽工作人員趙春菊指引下,記者嚐試著走了一段依照古時技藝複建的棧道。腳下是怒號的波濤,頭頂是望不見頂的高山,天梯石棧相接處,需要手腳並用,確實“愁不可攀”。

  記者在此放飛了一架無人機。監視器中,一幅古今交融的畫卷徐徐展開——

  穀底,嘉陵江水道驚濤翻卷,岸邊礁石上,纖夫鳥道痕跡猶存,絕壁和山巔上,先秦棧道、金牛古道若隱若現……

  無人機飛到更高處,隻見層巒疊嶂中,一條條高速公路、高鐵軌道,如生生不息的血脈,於(yu) 大山肌理間時隱時現……

  “為(wei) 了出川,川人不知付出了多少艱辛!”朝天區交通局副局長郭崇安是本地人,對這一帶的交通之變了如指掌。

  1952年7月1日,穿越秦嶺的寶成鐵路破土動工。“那場景,可以用開天辟地來形容!”郭崇安說,修建寶成鐵路需要打穿上百座大山,填平數百道深穀。僅(jin) 炸山平溝的土石方就有6000多萬(wan) 立方米,按高寬各1米算,“長度足以繞地球赤道一周半”。

  將近6年艱辛奮戰,寶成鐵路全線通車,被譽為(wei) 中國人破解“蜀道之難”的裏程碑。時任國務院副總理賀龍出席並剪彩,動情地說:“這是我國社會(hui) 主義(yi) 建設事業(ye) 的又一次偉(wei) 大的勝利!”

  川人與(yu) 路較量並獲得勝利的故事,今天還在繼續。

  沿著前輩們(men) 留下的道路,新時代造路者用新技術新方法,向岩層深處要空間,超大橋梁、超長隧道打通了越來越多的“新蜀道”,構建起一張上天入地、通江達海的立體(ti) 交通運輸網絡——

  2017年12月6日,沿著古蜀道“金牛道”布線,首條穿越秦嶺的高鐵西成高鐵正式通車,四川從(cong) 此融入了全國高鐵網;

  2020年6月30日,涼山州布拖縣阿布洛哈村正式通車,標誌著我國最後一個(ge) 不通公路的建製村通車;

  截至2021年底,四川省鐵路運營裏程超5600公裏,其中高鐵運營裏程1390公裏,從(cong) 成都青白江開出的中歐班列抵達歐洲多個(ge) 國家……

  “蜀道難”,早已變成了“蜀道通”“蜀道暢”!

  “新中國成立之初,四川全省有60%的縣不通汽車。但是現在,全國公路通車總裏程最長的、農(nong) 村公路總裏程最長的,都是四川。路通了,老百姓的日子也好過了!”郭崇安的語氣裏滿是自豪,“去看看!眼見為(wei) 實。”

  繼續沿108國道前行,一路來到曾家山腳下,又盤山而上,穿雲(yun) 透霧後到達山頂。公路旁,一片土地鋪向遠方,平坦展闊。

  郭崇安介紹,曾家山是廣元市朝天區一塊喀斯特高山台地,平均海拔1400米。由於(yu) 海拔高、交通不便,這裏曾流傳(chuan) 著一句老話:“要想曾家山人吃飽飯,除非再造一個(ge) 太陽!”

  如今,高鐵站建到了曾家山腳下,村村通上了客運班線,曾家山片區也成了遠近聞名的休閑度假勝地,還建成了200多個(ge) 物流配送網點。放眼望去,車水馬龍、物流繁忙,這裏的蔬菜和優(you) 質農(nong) 產(chan) 品正被一車車運走,遠銷全世界。

  “看來老話說得也不對,解決(jue) 曾家山人吃飯問題,再造個(ge) 太陽不管事,還是得多修幾條路咧!”郭崇安的話裏透著四川人特有的幽默。

  他又向記者講起了遠在700公裏之外的阿土列爾村。“那個(ge) 村在大涼山深處。被稱為(wei) ‘懸崖村’,與(yu) 外界相連的唯一道路,就是垂直於(yu) 絕壁的17條藤梯。這些年,藤梯變鋼梯,山間架起貨運索道,小山村變成了‘網紅村’,村民們(men) 破天荒吃上了‘旅遊飯’,日子別提多巴適嘍。”

  一南一北兩(liang) 個(ge) 故事,印證了他在采訪開始時向記者“吹下的牛”:“現在,村民不管在哪座高山上,一抬腳,就能上車了!”

  更多的幸福通道正在打通。郭崇安細數——現在,各類出川大通道已達40條;遍布山川原野的公路通車總裏程39.9萬(wan) 公裏、居全國第一;公路和客車都實現“村村通”;成都擁有兩(liang) 座國際機場,已開通國際航線131條……

  交通通,則信息暢、百業(ye) 興(xing) 。

  “如果沒有交通巨變,四川怎麽(me) 能做到625萬(wan)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全部脫貧,又怎可能接得住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這樣的國家戰略!”郭崇安感慨,“往大裏說,這十年,全省經濟總量連跨3個(ge) 萬(wan) 億(yi) 元台階,2021年經濟總量突破5萬(wan) 億(yi) 元,比2012年增加了一倍多;就眼前說,我在交通局這10年,朝天區的公路裏程增長了近10倍,老百姓的物產(chan) 得以走出大山,變成了大把的鈔票。窮山溝變成了風景區,舊鄉(xiang) 村實現了新型城鎮化。這樣的路是我們(men) 幹出來、拚出來的!”

  大道出川,通江達海。如果李白活在當下,這位四川老鄉(xiang) 還會(hui) “側(ce) 身西望長谘嗟”嗎?

  (本報記者 李曉東(dong) )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