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漫長的告白》:華語影壇久違的愛情片?

發布時間:2022-08-17 11:23:00來源: 文匯報

  孫萌

  新片《漫長的告白》是張律在闊別華語影壇十多年後拍攝的首部華語電影。這位中國朝鮮族導演、編劇在39歲時突然發現自己對視覺和聽覺的內(nei) 容有些敏感,於(yu) 是拍了第一部處女作短片《11歲》,入圍第58屆威尼斯電影節短片競賽。隨後,他同時在中文和韓語兩(liang) 個(ge) 語境下開啟了創作生涯,拍攝了包括《芒種》《豆滿江》《沙漠之夢》《慶州》《春夢》《詠鵝》等十多部長片電影,在過去二十年先後入圍柏林、戛納、威尼斯、洛加諾、釜山等國際電影節。

  《漫長的告白》原名《柳川》,講述一對性格迥異的親(qin) 兄弟立春、立冬共遊日本柳川,去尋找兩(liang) 人少年時代共同愛慕的女子,她也叫柳川。哥哥立春熱情灑脫,話多且花心,弟弟立冬孤獨憂鬱,深沉且細膩。隨著他們(men) 的再次相遇,很多過去故事的真相浮出水麵。影片延續了張律一貫輕盈浪漫的美學風格,展現了成年人之間靜水深流的細膩情感,過去與(yu) 現在交融,記憶與(yu) 想象重疊,如一首撲朔迷離、如夢似幻的情詩。

  時空交集中的記憶與(yu) 愛情

  《漫長的告白》的創作靈感來自張律對於(yu) 柳川的印象。柳川是日本福岡(gang) 南部的一座城市,多條運河使它有了“水都”和“九州威尼斯”的美稱,運河兩(liang) 岸楊柳依依,柳川的意思就是柳樹下的河川。街道上人煙稀少,空闊而又寂寥。張律行經此處,來往共計十餘(yu) 載,與(yu) 這裏的朋友結下情感的紐帶。在生活瑣碎的片段、一張張具體(ti) 的麵孔與(yu) 空間發生連接的時候,他站在河邊,聽到寂寞深處細微的聲音變得強烈,凝神眺望,便產(chan) 生出創作的欲望:如果這座城市迎來了一個(ge) 與(yu) 它同名的女孩子,將會(hui) 發生怎樣的故事?

  張律把中年人的生活洞悉與(yu) 惆悵嗟歎放進電影中,讓五十多歲的眼光透視十五歲的軀體(ti) ,以上帝視角觀看曾經的自己與(yu) 他人,在進進出出的自由中,用影像呈現記憶與(yu) 愛情的關(guan) 係,於(yu) 是我們(men) 看到一個(ge) 個(ge) 散漫、隨性又不失風趣的人物悉數登場,他們(men) 遊走於(yu) 北京、倫(lun) 敦與(yu) 柳川,追憶往事,心懷春夢,在分不清是現實還是想象的混沌中,讓觀眾(zhong) 的真情實感與(yu) 電影空間發生化學反應,去感受符號指涉的深層美學意象。

  《漫長的告白》對記憶、夢境與(yu) 想象的表達,讓人想起《小城之春》與(yu) 《去年在馬裏昂巴德》。《小城之春》用五個(ge) 演員表達了四角戀的糾纏與(yu) 家國衰破的大時代格局,女主角周玉紋夢囈般的旁白,除了自訴心聲和行動外,還有描寫(xie) 他人心聲和行動以至景物的全知視點。《去年在馬裏昂巴德》用一種現實與(yu) 記憶穿插的方式勾勒了男女主人公剪不斷理還亂(luan) 的情感糾葛,故事表麵是一個(ge) 男人在不停用他們(men) 曾經的戀情說服女人,實際上是男人用鬼魅般的獨白詢喚女人的回憶、潛意識和內(nei) 心時間。張律影片中時間與(yu) 空間的任意跳切是通過言語的交叉敘事實現的,碎片化的時間和記憶模糊了當下的時間,從(cong) 而突出了人物的內(nei) 心時間。和一個(ge) 愛了很久的人在一起,在柳川,用一條河串起過去、現在與(yu) 未來,這樣的時刻恐怕就是夢寐以求的幸福時刻吧,因為(wei) 幸福本就伴隨著痛楚,立冬與(yu) 阿川對此都感同身受。

  影片的末尾,阿川回到北京去看逝去的立冬的臥室時,裏麵的東(dong) 西已全部搬空,隻留下一張木質床架,她蜷縮著躺在床上,陷入巨大的空白。不想在這個(ge) 世界上留下任何痕跡的立冬,最後還是在錄音磁帶上留下了阿川的歌聲,那是她在後海、倫(lun) 敦與(yu) 柳川經常唱的歌曲。歌聲把空間有機地聯係起來,讓人物的情感在其中自然流動,我們(men) 發現在被建構起的情感空間中,兩(liang) 人從(cong) 來就沒有分開過。

  《漫長的告白》把難以釋懷、刻骨銘心卻又無法表白的愛還原成生活的細節與(yu) 常態,夾雜著幻想、回憶和夢境,有著李商隱“此情可待成追憶,隻是當時已惘然”的悵惘與(yu) 無奈,是《慶州》《春夢》《詠鵝》半真半幻、亦輕亦重風格的延續,當然,也有著《那些年我們(men) 一起追的女孩》般的令人唏噓。那些呢喃、那些絮語,那些歌聲,那些廢話,如同水上的波光點點,真真假假,如夢似幻,閃爍在水都的浮光掠影之中,清澈而又舒緩,給人一種唯美浪漫的情愫,在每個(ge) 人的心中蕩起漣漪,讓人反觀自身,回味無窮。時間如流水,《漫長的告白》則在水上留下痕跡,立冬和阿川之間橫跨20多年深沉無言的愛情,一如太陽、月亮照耀下的一道白光,深挖下去,水的底部是一座迷宮,舒緩流暢之間,自有暗流洶湧。

  “閑筆”中的吟詠者

  張律是一個(ge) 善用“閑筆”來調節視聽節奏、擴大敘述空間、延伸時間與(yu) 增加情趣的導演。

  《漫長的告白》中的女主角是倪妮飾演的柳川,男主角是張魯一飾演的立冬與(yu) 辛柏青飾演的立春,但影片中的幾個(ge) 次要人物作為(wei) “閑筆”對劇情的催化、發展有著重要作用。中野良子飾演的居酒屋老嫗有著不為(wei) 人知的過去;池鬆壯亮飾演的中山大樹對自己為(wei) 女兒(er) 犯下的過錯耿耿於(yu) 懷;中山大樹的十五歲女兒(er) 是阿川的歌迷,與(yu) 阿川有著非同尋常的友情。這三個(ge) 角色好像一條條綿密的暗線,織就遠超兩(liang) 個(ge) 小時之外的時空之網。阿川是中山大樹的“她”鄉(xiang) ,也是故鄉(xiang) ,是中山引領阿川來到了柳川,之後立冬、立春兩(liang) 兄弟才聞“川”而來。三個(ge) 女性角色構成少年、中年與(yu) 老年的女人鏡像,一如老嫗所說,每個(ge) 年齡段都有著各自的可愛與(yu) 美麗(li) ,少年叛逆、中年彷徨、老年篤定。女性就是“地母”,承載著鄉(xiang) 愁,她的特質是善良、包容、隱忍、堅強。十五歲少女的經曆也是阿川的經曆,父親(qin) 缺失,漂泊流離,而她們(men) 最後都會(hui) 像老嫗那樣,變得不再孤獨、寂寞,與(yu) 大地連為(wei) 一體(ti) ,有著無窮無盡的力量。

  影片的聲音運用異常豐(feng) 富,對白與(yu) 台詞包括中文、日語、韓語和英語,突出了影片的在地感、流動性與(yu) 人物的情感內(nei) 驅力。阿川雖然在日本,卻不大說日語,反而是立冬,在北京學過兩(liang) 年日語,居然可以帶著哥哥去日本尋愛,為(wei) 了阿川“再也不說北京話”,時隔二十年再見,他仍立刻聽得出她“口音變了,聲音沒變”,而韓國遊人的一句“愛亦梅花,吾將離去”則道盡立冬的悲歡情愫,可視為(wei) 他命運的注腳。主題曲《秋柳》歌詞來源於(yu) 李叔同的詩,與(yu) 《送別》有異曲同工之妙,“想當日,綠茵茵,春光好”,婉轉的旋律響起,阿川與(yu) 立冬、立春二十年後的重逢如夢一般飄渺,而“一思量,一回首,不勝悲”像是對舊人舊事的一絲(si) 眷戀,也像是對蒼涼歲月的一聲歎息。《月亮代表我的心》《南屏晚鍾》與(yu) 列儂(nong) 的《Oh my love》等歌曲,作為(wei) 影片的有機整體(ti) ,照亮了人物的情感世界。如同《詠鵝》《春夢》,《漫長的告白》中也加入了倪妮的舞蹈,舞蹈好像一種儀(yi) 式,調控著電影內(nei) 外的情緒,讓人們(men) 隨著劇中人物進入時空穿梭的境地。

  與(yu) 張律以往的作品相比,《漫長的告白》弱化了原來的“蔫壞”與(yu) 銳度,有從(cong) 關(guan) 注現實到關(guan) 注個(ge) 人情感的轉變,但是導演還是力圖在溫潤與(yu) 綿柔中加入對社會(hui) 的反思,如影片中反複提及列儂(nong) 與(yu) 小野洋子,用導遊的講解說起柳川是小野洋子的故鄉(xiang) ,列儂(nong) 是柳川的女婿,列儂(nong) 與(yu) 洋子代表的就是先鋒、叛逆、愛情與(yu) 和平。而多次被片中人物談論的日裔英國小說家石黑一雄,擅長寫(xie) 那些在遺忘和回憶之間掙紮的個(ge) 體(ti) ,試圖從(cong) 迷霧中辨別這個(ge) 世界的輪廓,在理性匱乏的時代找到寫(xie) 作的能量,在社會(hui) 大變局中從(cong) 情感層麵為(wei) 創作帶來新的視角。這些符號性的人物體(ti) 現了導演的意圖,為(wei) 影片增添了別樣的力度。

  (作者為(wei) 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研究員)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