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和保加利亞科學家合作發現史前大熊貓新屬種“尼氏郊熊貓”
中新網北京8月17日電 (記者 孫自法)被譽為(wei) “國寶”的大熊貓是現在中國的特有物種,其外形和性格憨態可掬,為(wei) 世界人民所喜愛,大熊貓也成為(wei) 動物保護的旗艦物種。大熊貓一直是中國特有物種嗎?科學研究表明,在遠古時期,歐亞(ya) 大陸都有大熊貓祖先們(men) 活動的身影。
記者17日從(cong) 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yu) 古人類研究所(中科院古脊椎所)獲悉,該所畢業(ye) 的博士研究生江左其杲與(yu) 保加利亞(ya) 自然曆史博物館斯帕索夫(Spassov)教授合作,針對在保加利亞(ya) 發現的2枚600萬(wan) 年前的牙齒化石進行聯合研究和詳細分析,認為(wei) 該牙齒化石物種屬於(yu) 史前大熊貓類郊熊貓的一個(ge) 新屬種,並命名為(wei) “尼氏郊熊貓”。
這次合作研究成果論文,近日在國際學術出版機構Taylor& Francis旗下《古脊椎動物學報》在線發表。他們(men) 基於(yu) “尼氏郊熊貓”研究還還係統回顧研究了世界上目前已知的晚中新世(1150-530萬(wan) 年前)大熊貓亞(ya) 科成員相關(guan) 發現及進展,從(cong) 而在大熊貓的早期演化和遷徙方麵取得重要突破。
論文第一作者江左其杲博士向中新社記者介紹說,大熊貓是少數以竹子為(wei) 主食的動物,而竹子一般而言是一種非常難以消化的食物,大熊貓因此有著很多獨特的適應,也吸引各國科學家的關(guan) 注。大熊貓目前隻有一屬一種,但是實際上在晚中新世時期,大熊貓曾經有多個(ge) 物種存在,其分布範圍也遠遠比現代更廣,甚至可以到達歐洲地區。
晚中新世時期是大熊貓族最繁盛的時期,包括歐洲的克氏熊和郊熊貓,以及東(dong) 亞(ya) 地區的始熊貓。目前已知最早的成員是歐洲的克氏熊,發現於(yu) 西班牙地區,研究人員對這個(ge) 物種的研究表明,它不具有大熊貓最典型的特征,可能屬於(yu) 大熊貓族的祖先或早期類型,但目前的證據還很難確認這一點。郊熊貓則代表典型的大熊貓族成員,它的牙齒已開始發育初步的脊形化齒尖,具備切割植物的能力,其食性很可能是以植物嫩葉、果實為(wei) 主的雜食性。郊熊貓發現於(yu) 歐洲的森林地帶,目前已發現於(yu) 法國、匈牙利,以及這次研究發現的保加利亞(ya) 。郊熊貓個(ge) 體(ti) 比今天的大熊貓要小一些,與(yu) 馬來熊近似。保加利亞(ya) 的“尼氏郊熊貓”很幸運保存有犬齒化石,該犬齒個(ge) 體(ti) 很大,與(yu) 今天大熊貓退化的犬齒不同,研究認為(wei) 該犬齒並非用來捕獵,而很可能用於(yu) 自衛或者雄性個(ge) 體(ti) 之間爭(zheng) 鬥。
江左其杲指出,中國已知最早的大熊貓族化石來自雲(yun) 南元謀(元謀古猿化石產(chan) 地),距今約800萬(wan) 年,元謀始熊貓代表一種個(ge) 體(ti) 較小(可能隻有豺那麽(me) 大),但牙齒形態比郊熊貓更加進步的物種。另一種晚中新世的大熊貓族成員來自雲(yun) 南祿豐(feng) (祿豐(feng) 古猿化石產(chan) 地)約600萬(wan) 年前的祿豐(feng) 始熊貓,祿豐(feng) 始熊貓的牙齒結構明顯比元謀始熊貓更加進步,與(yu) 現代大熊貓更加接近。這兩(liang) 種始熊貓的牙齒也具備完備的切割脊,但牙齒瘤突的粗壯程度遠不及現代大熊貓,其食性應該是以植物為(wei) 主的雜食,可以處理一些粗糙的植物,但還不能啃竹子這麽(me) 堅硬的食物。
他強調,通過綜合對比研究可判斷晚中新世所有大熊貓的地史分布和形態特征,雖然目前化石顯示歐洲的史前大熊貓族發現比較早,但它們(men) 在曆史上是在歐洲突然出現,中國及東(dong) 南亞(ya) 地區中新世化石點非常稀少,發現的化石記錄可能不全。同時,雲(yun) 南元謀和祿豐(feng) 發現的始熊貓代表現今大熊貓的直係祖先,歐洲的克氏熊和郊熊貓隻是旁支,因此,大熊貓仍有較大可能起源於(yu) 中國南方或東(dong) 南亞(ya) 地區,當然這也還有待後續更多化石材料來證明。(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