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促進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廣泛傳播(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縱橫談)

發布時間:2022-08-18 10:01:00來源: culture.gmw.cn

 

  核心閱讀

  深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沃土,推動中華文明探源成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文化遺產(chan) 類電視節目精品頻出的成功秘訣。

  拓寬學術界與(yu) 公眾(zhong) 對話渠道,推動考古成果與(yu) 曆史研究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進一步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廣泛傳(chuan) 播,為(wei) 社會(hui) 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主持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要營造傳(chuan) 承中華文明的濃厚社會(hui) 氛圍,廣泛宣傳(chuan)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等研究成果,教育引導群眾(zhong) 特別是青少年更好認識和認同中華文明,增強做中國人的誌氣、骨氣、底氣。”

  作為(wei) 深入參與(yu)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考古工作者,我深感責任重大。

  讓中華文明探源研究走近公眾(zhong)

  作為(wei) 國家“十五”到“十四五”重大科研項目,中華文明探源工程自2001年項目預研究啟動至今,50餘(yu) 家科研單位的400餘(yu) 名科研人員直接參與(yu) 研究,是多學科參與(yu) 研究人文社科重大問題的國家科研項目。

  20多年來,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經過對浙江良渚、湖北石家河、山西陶寺、陝西石峁、河南二裏頭等眾(zhong) 多都邑性遺址的調查和發掘,逐步掀開了中華文明起源的神秘麵紗。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基本厘清了中華文明起源和早期發展曆程,實證了中華文明有5000多年的曆史,既對中華文明早期階段的重要特征等重大問題提出較為(wei) 係統的認識,形成有關(guan) 中華文明起源的理論;也總結了中華文明的特點及其在人類文明發展史上的地位,豐(feng) 富了人類文明起源的理論。

  為(wei) 更好展示和傳(chuan) 播中華文明起源和發展過程,我們(men) 在研究伊始便融入了不同以往的視角和手段,在多學科、多角度的研究思路下,考古證據所承載的信息被更加全麵地保存和揭示。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不應隻留在學界業(ye) 界的考古報告中,更應成為(wei) 大眾(zhong) 增強文化自信、民族自豪感的精神動力。如何講好中華文明探源故事、傳(chuan) 播好中華文明探源成果,推動全社會(hui) 增強曆史自覺、堅定文化自信,是學界一直思考並不斷致力解決(jue) 的問題。

  在工作實踐中,我深感學術研究不能脫離公眾(zhong) ,考古工作不能止步於(yu) 發現和研究,應積極創新地向公眾(zhong) 傳(chuan) 播研究成果,建立與(yu) 公眾(zhong) 對話的有效渠道。讓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成果與(yu) 公眾(zhong) 共享,考古工作者應該加強與(yu) 媒體(ti) 的合作,通過創新的解讀視角、新型的技術手段、全方位的呈現形式,向公眾(zhong) 尤其是青少年傳(chuan) 播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為(wei) 增強國家認同感和民族凝聚力,肩負起應盡的重任。

  讓“文明信物”飛入尋常百姓家

  這些年,越來越多的考古工作者積極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的大眾(zhong) 傳(chuan) 播。在國家文物局和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等單位及考古界專(zhuan) 家學者的參與(yu) 下,越來越多的文化遺產(chan) 類電視節目與(yu) 觀眾(zhong) 見麵。《國家寶藏》《典籍裏的中國》《中國國寶大會(hui) 》《中國考古大會(hui) 》《古韻新聲》《遇鑒文明》等一係列活化文化遺產(chan) 的精品節目,讓收藏在博物館裏的文物、陳列在廣闊大地上的遺產(chan) 、書(shu) 寫(xie) 在典籍裏的文字“活”了起來、“火”了起來。

  深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沃土,推動中華文明探源成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是文化遺產(chan) 類電視節目精品頻出的成功秘訣。

  2021年,我有幸作為(wei) 學術總顧問參與(yu) 了《中國考古大會(hui) 》的策劃,至今清晰記得節目創作的艱難。考古成果轉化為(wei) 媒介語言不易,這檔節目通過考古學家的講述和空間探秘,讓觀眾(zhong) 如同走入考古發掘現場;通過舞蹈、實驗考古和複原模型等,進入古人的物質和精神世界。相信許多觀眾(zhong) 通過這樣一檔創新節目,在中國考古學百年的重要遺址中流連忘返,進一步認識中華文明的博大精深以及考古工作的重要意義(yi) 。

  中央廣播電視總台新近策劃的大型紀錄片《尋古中國》,立足中國大地,以“古跡、古籍、古物、古人”為(wei) 主要內(nei) 容,講述中華文明故事,探尋中華文明如何從(cong) 涓涓溪流到江河匯流,展現中華民族以自強不息的決(jue) 心和意誌,篳路藍縷,跋山涉水,走過了不同於(yu) 世界其他文明體(ti) 的發展曆程。我和幾位中華文明探源工程的主要負責人承擔《尋古中國》節目的學術總顧問之責,並參與(yu) 節目宣傳(chuan) 片的拍攝和係列節目的策劃。能夠以實際行動盡綿薄之力,讓“文明信物”飛入尋常百姓家,通過一場尋古之旅,拉近公眾(zhong) 與(yu) 古老中華文明的距離,讓更多人了解中華文明的起源、形成與(yu) 發展,感知中華民族的精神內(nei) 涵,在寓教於(yu) 樂(le) 中收獲“知其所來,識其所在,明其將往”的啟迪,是我們(men) 考古工作者和媒體(ti) 攜手探索的初衷。

  善用傳(chuan) 播載體(ti) 是文化遺產(chan) 活化的重要一環

  講好中華文明故事,需要深入挖掘文化記憶。我國是考古大國和文物大國,數據顯示,全國目前有不可移動文物76萬(wan) 餘(yu) 處,國有可移動文物1.08億(yi) 件(套)。中國人曆來講究“格物致知”,唯有將這些寶貴的遺產(chan) 解讀好、傳(chuan) 播好,才能讓公眾(zhong) 在古今互通的共同情感中,深入思考中華文化的時代價(jia) 值,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

  實現文化遺產(chan) 的活化,善用傳(chuan) 播載體(ti) 是重要一環。文化節目的創新傳(chuan) 播,加深人們(men) 對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認知,激活公眾(zhong) 旺盛的文化需求,既是文明賡續傳(chuan) 承的有效方式,也是展示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精神標識當代價(jia) 值、世界意義(yi) 的具體(ti) 舉(ju) 措。

  實現創新解讀和精準提煉,文化遺產(chan) 類電視節目才能贏得觀眾(zhong) 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愛。大型文化節目《古韻新聲》是一個(ge) 有益嚐試。該節目采用“文物展演+文化訪談+古風樂(le) 舞”的表現形式,溯源中國傳(chuan) 統節日文化習(xi) 俗,全景式呈現豐(feng) 富多彩的中華民俗及其豐(feng) 厚的人文內(nei) 涵,實現了寓教於(yu) 樂(le) 的作用。

  中華文明探源工程不僅(jin) 需要考古學和各種自然科學的聯合,也需要各種人文社會(hui) 科學學科的密切合作。人文社會(hui) 科學工作者參與(yu) 文化遺產(chan) 類電視節目,拓展豐(feng) 富了一係列考古成果的大眾(zhong) 傳(chuan) 播渠道,為(wei) 回答好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基本圖景和內(nei) 在機製,以及各區域文明演進路徑等重大問題,提供了與(yu) 更多公眾(zhong) 連接的橋梁。

  堅持正確的研究導向和研究方法,構建有中國特色的文明理論,推進中華文明探源研究持續走向深入,是中國考古學發展的必由之路。拓寬學術界與(yu) 公眾(zhong) 對話渠道,推動考古成果與(yu) 曆史研究成果的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將進一步促進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廣泛傳(chuan) 播,為(wei) 社會(hui) 注入源源不斷的精神力量。

  (作者:陳星燦,為(wei) 中國社會(hui) 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所長)

  圖片來源:《中國考古大會(hui) 》節目、大型紀錄片《尋古中國》

  版式設計:蔡華偉(wei)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