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文學“戀上”傳統文化
“你這張畫臨(lin) 的可是北宋許道寧的《關(guan) 山密雪圖》?”“如果不用‘關(guan) 公巡城’的手法來斟茶,茶水能好喝到哪裏去?”翻開時下的網絡文學作品,讀者一不留神,就和傳(chuan) 統文化撞個(ge) 滿懷。
近年來,網絡文學作品題材結構更趨優(you) 化,不少作品更注重從(cong) 文化經典中汲取養(yang) 分。《2021中國網絡文學發展研究報告》(以下簡稱《報告》)顯示,網絡文學主動調動傳(chuan) 統文化寶庫和古典文學資源,將傳(chuan) 統文化與(yu) 現代精神結合。繼承發揚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已成網絡作家的自覺追求。經由網絡文學再加工,跨越曆史長河的傳(chuan) 統文化,在今天有了新的抵達。
深挖古典文學資源
“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我希望傳(chuan) 統文化能有更廣闊的天地。”網絡作家閻ZK說。他的小說《鎮妖博物館》從(cong) 《搜神記》《山海經》《聊齋誌異》等古典神話傳(chuan) 說、誌怪傳(chuan) 奇汲取寫(xie) 作靈感,曾連續5個(ge) 月穩居起點中文網懸疑類月票榜第一。
在閻ZK看來,將古典文學資源融入網絡小說,如同“踩著巨人的肩膀重現風雲(yun) 激蕩”。他說:“《西遊記》在民間傳(chuan) 說、話本、雜劇基礎上改編創作而成,魯迅《故事新編》借遠古神話題材‘舊酒入新瓶’,通過化用和改造來致敬文學經典,這些前人的做法,同樣也是網絡文學傳(chuan) 承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網絡文學的曆史參照係與(yu) 文脈發端日益清晰,有學者指出,網絡小說上承變文、誌怪、傳(chuan) 奇、話本、明清小說、鴛鴦蝴蝶派傳(chuan) 統,創作方式及傳(chuan) 播媒介雖有不同,卻並不妨礙它將中國古典文學基因發揚光大。
《風起隴西》《雪中悍刀行》《後宮·甄嬛傳(chuan) 》《綰青絲(si) 》《琅琊榜》等網絡文學口碑佳作,都是對古典文學高超的藝術手法進行承襲和沿用;《知否知否應是綠肥紅瘦》《寂寞空庭春欲晚》等名稱直接取自古典文學;《完美世界》《鬥破蒼穹》《這個(ge) 人仙太過正經》或借華夏神話演繹雄奇詭譎、情節跌宕的故事,或以網絡文學的詼諧幽默對古代傳(chuan) 說作出新解。
網絡文學對中國傳(chuan) 統故事的創新表達,不僅(jin) 停留在文字和故事層麵,更深入到精神內(nei) 核中。如以《誅仙》為(wei) 代表的仙俠(xia) 及玄幻小說,為(wei) 傳(chuan) 統“俠(xia) 文化”注入新內(nei) 涵;《將夜》主人公承襲傳(chuan) 統文化人格,為(wei) 天下蒼生不避艱險;《紫陽》弘揚忠義(yi) 、孝道、仁善等至高精神境界,於(yu) 傳(chuan) 統故事精神縱深處用足筆力。
總體(ti) 而言,網絡幻想、曆史類題材作品依憑古典文學文化品格,正向影響日益凸顯。
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春雨驚春清穀天,夏滿芒夏暑相連,秋處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以二十四節氣歌謠為(wei) 靈感,“00後”網絡作家慈蓮笙創作出小說《海晏河清四時天》。
在這部作品中,二十四節氣被設定為(wei) 不同人物,隨主人公一同經曆四季流轉、遊覽大好河山。“我平時就對傳(chuan) 統節氣、節日文化感興(xing) 趣,把這些內(nei) 容寫(xie) 入作品,是想讓更多人了解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精髓。”慈蓮笙說。
節氣之外,刺繡、曲藝、茶藝、中醫、製瓷、園林園藝、服飾飲食等傳(chuan) 統文化元素競相成為(wei) 網絡文學“座上賓”,在網絡作家筆下,以各種方式重構組合、活化創新,讓讀者在欣賞故事的同時感受中華文化魅力。
《愛你是我做過最好的事》以蘇葉、甘草、懷香等28種中藥材作為(wei) 小說章節標題,介紹中醫文化;《登堂入室》將傳(chuan) 統陶瓷文化融入主人公成長故事,從(cong) 選材用料、溫度控製、技術手法對製瓷工藝進行詳解;《我花開後百花殺》融香藝、美食、妝容等傳(chuan) 統元素於(yu) 一體(ti) ;《戀戀匠心》呈現不同領域非遺傳(chuan) 承人“匠心群像”;少數民族文化、商業(ye) 文化等也不斷增添網絡文學厚度,使網絡小說有更突出的知識文化屬性。
網絡作家坐酌泠泠水是茶藝老師,近年利用專(zhuan) 業(ye) 知識創作出《穿越之茶言觀色》《茗門世家》等多部茶文化小說。她自述,許多讀者通過小說愛上茶、研究茶,作品對茶文化的傳(chuan) 承普及起到了積極作用。
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中國網絡文學評價(jia) 體(ti) 係建構研究》顯示,詩書(shu) 劍酒茶、琴棋書(shu) 畫、江湖人生等文人傳(chuan) 統意趣,同樣借網絡文學煥發新活力。
“中國繪畫史上為(wei) 什麽(me) 在特定時間出現了山水畫?為(wei) 什麽(me) 明清時期花鳥畫開始向縱深發展?本質上都有文人意趣的影響。”自幼在敦煌長大、美術史專(zhuan) 業(ye) 出身的網絡作家漠兮說。其作品《枕水而眠》以國畫為(wei) 題材,讓傳(chuan) 統文人筆墨情懷躍然紙上。
網絡小說《上品寒士》從(cong) 《世說新語》《晉書(shu) 》“就地取材”,清談、遊學等內(nei) 容盡顯魏晉風度;《後宮·甄嬛傳(chuan) 》中溫婉含蓄的“甄嬛體(ti) ”,被讀者認為(wei) 頗有溫柔敦厚的傳(chuan) 統氣息。
傳(chuan) 統文化多形態輸出
中華文明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中國網絡文學生於(yu) 斯、長於(yu) 斯的文化土壤。推動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網絡文學重任在肩。
網絡文學以現代理念觀照傳(chuan) 統文化,引發讀者精神共鳴。《報告》顯示,網絡文學對傳(chuan) 統文化的繼承發揚,著重強調“主人公的個(ge) 人奮鬥與(yu) 家國敘事相結合”,這與(yu) 年輕一代在大國崛起中成長、在民族自豪感中不忘個(ge) 人奮鬥的時代背景息息相關(guan) 。小說《參天》弘揚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木蘭(lan) 無長兄》以現代女性觀念重講傳(chuan) 統故事,對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的現代表達進行了有益探索。
網絡文學以藝術手法親(qin) 近傳(chuan) 統文化,把中華文化特性轉化為(wei) 吸引讀者的魅力。《狼毫小筆》主人公用祖傳(chuan) 之筆穿越時空、縱橫九州,帶領讀者親(qin) 臨(lin) 中國曆史上著名文化事件的發生現場;《海晏河清四時天》由夢境起筆,“四時天仙境”裏的節氣和節日仙子們(men) 各具性情、栩栩如生,伴隨讀者輕盈入“夢”;《書(shu) 靈記》以喜劇文風再話《聊齋誌異》角色傳(chuan) 統,為(wei) 古典文學資源接通地氣。
網絡文學以IP鏈條盤活傳(chuan) 統文化,相互催發,產(chan) 生“化學反應”。《2019-2020年度網絡文學IP影視劇改編潛力評估報告》顯示,該年度網絡文學IP拉動下遊文化產(chan) 業(ye) 總產(chan) 值累計超過1萬(wan) 億(yi) 元。《贅婿》《雪中悍刀行》《上陽賦》《風起洛陽》等網絡小說改編成影視劇,生動講述中華文化,成為(wei) “最受用戶關(guan) 注的文化傳(chuan) 播形式”。動漫、有聲、短劇等不同藝術形式聯動,也促成傳(chuan) 統文化多形態輸出的“破圈”之旅。
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底,中國網絡文學用戶總規模達5.02億(yi) ,讀者數量達到史上最高水平。中國作協網絡文學委員會(hui) 委員桫欏表示,網絡文學要持續向傳(chuan) 統“取經”,創作出既符合中華審美風範和億(yi) 萬(wan) 讀者閱讀習(xi) 慣、又具有鮮明時代精神和“網絡性”的佳作——這也是網絡文學實現精品化和經典化的必由之路。(宋 爽)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