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水浸不爛火燒留痕 “世界上最貴的泥”有何玄機?

發布時間:2022-08-18 16:31: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近日,B站上一則熱門視頻《承包一片藕塘!抽盡藕杆裏的藕絲(si) !隻為(wei) 做一塊比黃金還貴的泥?》,讓大家認識了龍泉印泥。“冬不凝固,夏不走油;水浸不爛,火燒留痕”的龍泉印泥,傾(qing) 一生心血,凝千年國色,讓人再度領略到了國潮頂流的魅力。一塊小小的印泥,究竟有何玄機,價(jia) 值比黃金還貴呢?

  “蓋章狂魔”乾隆帝一見傾(qing) 心

  龍泉印泥從(cong) 此名揚天下

  印泥,古代又稱之為(wei) “丹泥”“印朱”等。南朝梁代的《文心雕龍》中已出現關(guan) 於(yu) 印泥的記載。唐宋時期,隨著書(shu) 畫藝術的興(xing) 盛,印泥製作技藝不斷進步。印泥被譽為(wei) 筆墨紙硯之外的“文房第五寶”,可見其在文人墨客心中的地位。

  古人好印,進而也對印泥要求極高,清朱象賢《印典》引王兆雲(yun) 之言:“印固須佳,印色複不得惡。譬如虎丘茶洞山岕必得第一第二泉烹之,又如精毫非得妙墨名硯亦不能佳”。在中國古代印泥的曆史中,杭州潛泉印泥、漳州八寶印泥、常州龍泉印泥脫穎而出,分別拔得頭籌,並稱為(wei) “中國三大印泥”。

  大約在康熙年間,常州府有一名為(wei) 劉文高的秀才,頗通醫術,對印色也深有研究,他融貫古今,特創了一種印泥製造法,號為(wei) 龍泉印泥,並以此創建了“璟玉堂”專(zhuan) 售龍泉印泥。

  乾隆二十二年,要趕往江南的乾隆帝道經常州,在常州籍大學士劉綸的引見下,龍泉印泥第二代傳(chuan) 人劉仁和向乾隆帝呈上了龍泉印泥。有著“蓋章狂魔”之稱的乾隆帝擁有不少印章,好馬配好鞍,乾隆帝與(yu) 龍泉印泥的邂逅就好比在大明湖畔遇見了夏雨荷,一見傾(qing) 心,自此龍泉印泥被欽定為(wei) 貢品,名揚四海。

  原料之一的蓖麻油需要曝曬六年以上

  且原產(chan) 地最好為(wei) 山東(dong) 地區

  如今龍泉印泥傳(chuan) 承三百餘(yu) 年,曆久彌新,其獨特的製作技藝在繼承中發生嬗變,但對印泥品質的追求卻是始終如一。印泥的做法,概言有三要,清迮朗撰《繪事瑣言》中說:“欲合印色者,先製油,次製艾,次製沙,三者備而色成矣”,傳(chuan) 統龍泉印泥的做法也合於(yu) 這三要。

  首先是製油之法。製造印泥所需的印油在古代有著多重選擇,清迮朗撰《繪事瑣言》中提到了可用菜油、蓖麻子油、芝麻油、菜子油與(yu) 穿山甲油製造印泥,明代楊慎就曾經說過:“古方蓖麻油或用煎粣油皆未佳,近傳(chuan) 用穿山甲油,取其不滲,試之良妙”,但迮朗卻有著不一樣的見解:“油以菜油為(wei) 上,蓖麻子油久必黑,初亦不甚鮮明。芝麻油性易浮,浮則油勝於(yu) 朱,色易淡薄,茶子油和朱雖鮮豔,而白文印字未有不泛黃者”。然而龍泉印泥選用之油依然是蓖麻子油,也用菜油、茶油,但在使用前必須得有所加工。《擷芳錄》中記載:“以蓖麻油每兩(liang) 入去皮老薑五錢,烈日中曝至三年,乃入朱艾,印於(yu) 紙上不滲,天寒不凍,最妙法也”,《梅蓭雜誌》中也說:“印色舊無良方,近有人用蓖麻油或茶油置玻璃瓶中,三伏時曬之漸稠,愈稠愈妙”。據龍泉印泥第六代傳(chuan) 人繆德根先生介紹,製作龍泉印泥的蓖麻油需要曝曬六年以上,黏稠似膏,手沾出絲(si) ,集天地之精華,且原產(chan) 地最好為(wei) 山東(dong) 地區,這樣方能達到製造龍泉印泥使用的效果。

  製艾之法就更為(wei) 複雜。艾並不是指艾葉,而是指艾絨,要想從(cong) 艾葉中提取艾絨,必須得先將艾葉去莖梗腐葉,再經燒煮、過濾、晾幹,最終一斤艾葉隻可得三四錢艾絨。傳(chuan) 統的龍泉印泥也是運用艾絨製泥,《繪事瑣言》中記載:“有用楊花、棉花及燈草末竹茹者,俱不如艾絨。蓋印色之用,固取朱油,而所以寄朱油者,惟艾能分能合,分則可以入朱油則不黏於(yu) 印,惟楊花合而不能分,燈草末分而不能合者也”,用艾絨製造的印泥,印色清晰而不黏紙,是頗佳的製泥原料。

  一萬(wan) 斤的藕梗大約隻能抽取

  二兩(liang) 五的藕絲(si)

  不僅(jin) 僅(jin) 是傳(chuan) 統的龍泉印泥運用艾絨製泥,潛泉印泥、八寶印泥同樣運用艾絨製泥,直到繆德根先生複原了失傳(chuan) 將近兩(liang) 百餘(yu) 年的藕絲(si) 製泥法,這才豎起了龍泉印泥別樹一幟的大旗。

  用藕絲(si) 代替艾絨製泥原是由上海金石書(shu) 畫名家、尤擅長印泥製作的壁壽軒主人徐寒光所創,在當時用藕絲(si) 製造的印泥被讚譽為(wei) “泥皇”,每兩(liang) “泥皇”的製作成本高達15萬(wan) 元,遠勝於(yu) 黃金的價(jia) 格。但用藕絲(si) 入泥的方法乃徐寒光獨創,其人隻用於(yu) 書(shu) 房把玩,並不曾將方法公諸於(yu) 世,隨著徐寒光的逝世,用藕絲(si) 製泥的方法也隨之沉寂。繆德根先生曾於(yu) 古書(shu) 中見過用藕絲(si) 製泥之法,這促使他下定決(jue) 心將其複原。

  用藕絲(si) 製泥遠比用艾絨製泥更為(wei) 複雜,光采藕絲(si) 這一項就足以令人望而卻步。據繆德根先生介紹,采摭藕絲(si) 一般會(hui) 選擇八月份後的深水藕梗,這樣拉出來的藕絲(si) 才綿長有韌性。在采摭藕絲(si) 時,先將藕梗折斷,然後再將藕絲(si) 緩慢而穩定地抽出,但當年采摭的藕絲(si) 並不好馬上使用,而是要將其陰幹存放,等待來年方能使用。采摭藕絲(si) 的過程隻能純手工進行,一萬(wan) 斤的藕梗大約隻能抽取二兩(liang) 五的藕絲(si) ,約能製造十盒左右的龍泉印泥。光這看似輕飄飄的二兩(liang) 五藕絲(si) ,可能就需要幾十個(ge) 人三個(ge) 月的時間,人工成本高昂,因此,民間“一兩(liang) 黃金一兩(liang) 泥”的說法並非誇張。至於(yu) 為(wei) 何會(hui) 選擇用藕絲(si) 製泥,繆德根先生曾經說過一個(ge) 頗為(wei) 形象的比喻,他將用藕絲(si) 製泥比作用鋼筋做房子,這樣做出來的印泥才有立體(ti) 感與(yu) 覆蓋力。

  染色並非隻有紅色

  還要加入麝香、藏紅花等名貴中草藥

  製作龍泉印泥的最後一步是染色。其實印泥並非隻有紅色一種印色,《古今印史》中記載:“印色通用朱,予嚐見宋儒簡劄中間有墨者,元人則有用青者攷之,皆製中不忍用朱,故易之耳”。龍泉印泥在染色的時候亦不會(hui) 單單隻使用朱砂一種染料,其間根據印泥要色的不同,還會(hui) 加入珍珠粉、犀黃等從(cong) 礦物質或者植物中萃取出來的顏色,再雜以麝香、藏紅花等名貴中草藥,這樣製作出來的印泥則芳香四溢,沁人心脾。

  《格致鏡原》中就有記載:“唐陳茂為(wei) 尚書(shu) 郎,每書(shu) 信印記,搗硃怠⒔謹昃啤⑾灰哉螄?⒀?醞岡(gang) 葡悖?∈櫬鍇Ю鏘悴歡稀保?氡亓??∧嘁不嵊寫(xie) 朔?Ч?S汀⑴核俊⑸橙??員鋼?螅?掛?倬??反頡⒌啡唷⒔漣璧 30多道手工工序,時間長達兩(liang) 個(ge) 星期,且工序完成之後還需靜封半年,印泥方才完成。

  一方印泥穿過曆史的塵囂來到世人的麵前,盡管褪去了貢品的光環,但它也因此獲得了更多的殊榮。昔日由劉文高創辦的常州璟玉堂在抗戰時期焚於(yu) 戰火,如今延續龍泉印泥的是劉氏後人劉順昌於(yu) 1992年創辦的“璟昌印社”,龍泉印泥的重新問世獲得了書(shu) 畫界一致好評,1996年龍泉印泥參加首屆北京國際書(shu) 畫作品博覽會(hui) ,經過吳作人、啟功等名家評定,龍泉印泥被評為(wei) 精品獎,徐悲鴻的夫人廖靜文更是為(wei) 之題下“國之精萃”的讚譽。而如今龍泉印泥的傳(chuan) 人繆德根先生原本隻是一名中醫,在治療劉順昌老人的過程中對龍泉印泥的曆史文化產(chan) 生了濃厚的興(xing) 趣,由他複原出的藕絲(si) 製泥法,使得“泥皇”的殊榮花落龍泉印泥。2016年召開的G20峰會(hui) ,龍泉印泥就被選為(wei) 國禮,與(yu) 著名雕刻大師錢高潮雕刻的雞血石印章配合印出了各國領導人的畫像。

  所謂的國潮頂流,憑借的不僅(jin) 僅(jin) 是他們(men) 帶給我們(men) 的感官衝(chong) 擊,更在於(yu) 其背後凝聚著的智慧與(yu) 涵養(yang) ,一方朱紅,百年國色,匠人精神,熱忱永傳(chuan) 。

  文並圖/葉國安

  (浩然文史)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