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最美醫生”護佑生命:修醫德、行仁術,增進百姓健康福祉

發布時間:2022-08-22 15:28: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一線講述】

  聽6位“最美醫生”講述護佑生命的故事——

  修醫德、行仁術,增進百姓健康福祉

  編者按

  健康是人民群眾(zhong) 的共同向往和普遍追求。醫療衛生工作者是人民生命健康的守護者,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的主力軍(jun) 。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2018年對首個(ge) “中國醫師節”作出的重要指示所強調的,長期以來,我國廣大醫務人員響應黨(dang) 的號召,弘揚敬佑生命、救死扶傷(shang) 、甘於(yu) 奉獻、大愛無疆的精神,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健康服務,在疾病預防治療、醫學人才培養(yang) 、醫學科技發展等方麵發揮了重要作用並取得了豐(feng) 碩成果,湧現出一大批醫學大家和人民好醫生。

  近日,中宣部、國家衛生健康委聯合發布2022年“最美醫生”先進事跡。讓我們(men) 走近其中6位傑出醫者,感受醫者仁心的強勁脈動、聆聽健康中國的跫跫足音。

  醫乃仁術,不做“冷冰冰的醫生”

  講述人:中日友好醫院中醫婦科原主任、主任醫師 許潤三

  小時候一次尋醫問藥的經曆,讓我被祖國醫學的神奇和魅力深深吸收,拜入江蘇名醫崔省三門下,自此和中醫結下了畢生緣分。後來,我還根據“詩書(shu) 典籍以潤屋、救人治病以潤德、飽學大度以潤身”,把名字改成了許潤三,以表明誌向與(yu) 心意。

  新中國成立後,我在家鄉(xiang) 開設中醫診所“鋤杏齋”,解決(jue) 當地百姓缺醫少藥的難題。後來,來看病的人越來越多,各種疑難雜症都有,我很快感到自己知識不夠用,用現在的話來說,想要“充充電”。於(yu) 是,1953年我進修學習(xi) 西醫,提高了臨(lin) 床診療技能。後來,我考入南京中醫學院醫科師資班,畢業(ye) 後被選派到北京中醫學院東(dong) 直門醫院工作。1984年,我調入剛成立的中日友好醫院,創立了中醫婦科並擔任主任。

  如何讓中醫藥的獨特優(you) 勢在現代診療中充分發揮出來?我思考著,摸索著。在日常診治中,我看到許多不孕症婦女深受折磨與(yu) 煎熬,便決(jue) 定把研究方向聚焦在輸卵管不通導致的不孕不育上。我循著中醫傳(chuan) 統辨證和輸卵管局部辨病相結合的治療思路,在張仲景經典名方“四逆散”的基礎上加入通絡之藥,輔以理氣活血、通暢氣機、化瘀通絡等手法,治愈患者數萬(wan) 人次。

  醫乃仁術,這麽(me) 多年來,“濟世救人,不乘人之危”的醫訓始終牢記在我心裏。我時常囑咐學生們(men) 體(ti) 諒患者的不易,不能做“冷冰冰的醫生”,診療要有溫度和人情味。同時,要勤學善悟,既要關(guan) 注中西醫的現代研究,又要精勤於(yu) 臨(lin) 床實踐,這樣才能融會(hui) 貫通。

  今年,我已經96歲了。我還要堅持,還要加倍努力,盡自己所能每天多看幾個(ge) 病人。對我來說,這就是為(wei) 社會(hui) 做貢獻,就是為(wei) 人民服務。

  澤庫草原上的“曼巴小馬”

  講述人:青海省黃南州澤庫縣人民醫院院長、主任醫師 馬文義(yi)

  1995年,我從(cong) 青海省黃南州衛校畢業(ye) 後,被分配到條件艱苦的澤庫縣。時光飛逝,到今天為(wei) 止,我已經在平均海拔3700米的澤庫草原上行醫問診27個(ge) 年頭了。

  剛到草原那會(hui) 兒(er) ,因為(wei) 語言不通,我給藏族患者看病時總得請別人翻譯。為(wei) 了掌握病患的第一手信息,提高診療準確度,也為(wei) 了少給別人添麻煩,不久後,我就纏著院裏的藏族同事教我學習(xi) 藏語。學了一年後,我基本擺脫了翻譯,能直接和患者交流了。現在,我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藏語,下鄉(xiang) 巡診時,還能用藏語為(wei) 藏族群眾(zhong) 講解醫療惠民措施和醫療保健常識。

  澤庫縣地處偏遠,醫療衛生條件比較落後,醫務人員緊缺。為(wei) 了滿足患者需要,我從(cong) 一名普通外科專(zhuan) 科大夫,漸漸成長為(wei) 兼顧內(nei) 、外、婦、兒(er) 、骨科的“全能選手”。

  2013年,64歲的尕洛卓瑪因急性化膿性膽囊炎合並膽囊結石入院,情況危急。我帶領同事們(men) 緊急施治,經過3小時手術後,患者終於(yu) 轉危為(wei) 安。還記得那一天,我接連做了四台手術,雖然十分疲憊,但看到患者恢複健康,我覺得萬(wan) 分值得。

  多年來,我和同事們(men) 先後順利完成腹腔鏡下肝左葉切除術、腹腔鏡下膽囊切除加膽總管探查術、開顱硬膜外血腫清除術、截肢手術等澤庫縣首例大型手術,做到了很多過去“想都不敢想”的事。特別讓人高興(xing) 的是,現在的澤庫縣人民醫院,不論硬件水平、醫療技術,還是科室設置、信息化改造等方麵都得到了大幅改進。通過“把人員送出去、把老師請進來”,醫院形成了長期的人才培養(yang) 方式,現在,我們(men) 也有了“帶不走的強有力團隊”。以前因為(wei) 缺乏人才,醫院手術量很小,這幾年可大不一樣了。僅(jin) 就去年來說,三四級手術已占到總手術量的34%,在青南牧區排名第一。醫療水平提高直接惠及了當地百姓,現在一般常見病在縣裏就可以治療,百姓們(men) 再也不用為(wei) 看病住院發愁了。

  我特別喜歡當地百姓管我叫“曼巴小馬”(“曼巴”,藏語意為(wei) 醫生),這讓我感覺很親(qin) 切。我給藏族患者們(men) 診療、做手術的時候,他們(men) 一見到我,總會(hui) 把帽子摘下來。摘帽在當地是一種最高禮儀(yi) ,每當這時候,我都滿心感動。

  從(cong) 醫多年,我的工作得到了當地百姓的認可。一位76歲的病患曾對我說,不管得了什麽(me) 病,隻要交到我手裏就很放心,這份信任讓我銘記於(yu) 心;有一次,我在山裏遇到風雪迷路,是牧民把我救了出去,讓我取暖、給我吃穿,還用摩托車把我送回縣城……我熱愛這片草原,願一輩子守護草原兒(er) 女的生命健康。

  逐光而行,讓更多人共沐陽光

  講述人:複旦大學附屬眼耳鼻喉科醫院院長、眼科主任醫師 周行濤

  在眼科領域工作了30多年,我深刻感受到,近年來近視患者、近視手術越來越多,並且有往低齡化、高度近視發展的趨勢。

  麵對青少年居高不下的近視率,怎樣將近視防控的關(guan) 口前移?這是我和團隊的努力方向。2003年,我率先帶領團隊在國內(nei) 建立了兒(er) 童與(yu) 青少年屈光發育檔案和動態數據庫,50餘(yu) 萬(wan) 動態數據覆蓋了華東(dong) 地區青少年,在國內(nei) 產(chan) 生了良好的示範效應。我還帶領團隊建立了福利院愛眼小組,每年為(wei) 殘疾兒(er) 童進行多次義(yi) 診。

  在我看來,無論是兒(er) 童和青少年的近視防控、成年人的近視矯正,還是中老年人群的眼健康維護,都是貫穿全生命周期的眼健康服務工作,要早篩查、早幹預,早發現、早治療。為(wei) 了讓近視矯正技術造福更多患者,在國家和醫院的支持下,多年來,我已“手把手”帶教出國內(nei) 外500多位眼科醫生。我們(men) 也多次在全世界規模最大的特殊角膜接觸鏡大會(hui) 上,向世界展示來自中國的努力與(yu) 成果。

  在這個(ge) 科技迅速進步的時代,我們(men) 要充分發展好互聯網遠程醫療、智慧醫療等現代技術,讓各科醫生聯動起來,讓健康事業(ye) 惠及更多百姓。為(wei) 此,我們(men) 牽頭籌建互聯網醫院,成立國內(nei) 首家五官科互聯網醫聯體(ti) ,建立5G+裸眼3D遠程診斷和教學係統,實現優(you) 質醫療資源共享。

  如果跟著光走,就不會(hui) 生活在黑暗裏。能與(yu) 更多的人共同沐浴光明,是我畢生最大的心願。風雨中即使有再多困苦,為(wei) 了心中的夢想,我依然會(hui) 迎難而上。

  一條“生命熱線”,支撐無數病患

  講述人:江西省南昌市第九醫院艾滋病治療中心主任、主任護師 胡敏華

  2000年,我所在的醫院被確定為(wei) 江西省艾滋病治療中心,我被任命為(wei) 首任護士長,開始從(cong) 事艾滋病護理工作。結合多年的臨(lin) 床護理工作經驗,我摸索建立了艾滋病門診、接診流程和護理常規等工作製度。

  大家知道,艾滋病患者特別是新發病人剛確診感染時,普遍對疾病十分恐懼,也會(hui) 產(chan) 生強烈的恥感,這讓他們(men) 的身心備受煎熬。能不能給他們(men) 一個(ge) 可以傾(qing) 訴、宣泄的出口?為(wei) 此,我們(men) 開通了專(zhuan) 門的熱線電話。

  通過這條“生命熱線”,我們(men) 挽救過多位一心求死的青年,支撐起一個(ge) 個(ge) 瀕臨(lin) 崩潰的家庭,幫助一些未確診的人群消除了恐懼。後來,我們(men) 又成立了創新工作室,開通了網絡新媒體(ti) 平台,做一些力所能及的科普服務。現在,我們(men) 的微博粉絲(si) 已超過了7.5萬(wan) 人。

  2010年,醫院設立了艾滋病房,我們(men) 嚐試著為(wei) 病友們(men) 做一些量身定做的個(ge) 案管理,提供力所能及的個(ge) 性化幫助,並建立了患者從(cong) 篩查確診、建檔,到隨訪、複診等全程全麵的服務流程。

  同時,我們(men) 還有針對性地為(wei) 這些群體(ti) 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人文關(guan) 懷和心理幹預幫助。比如,建立“醫院、疾控中心、家庭、誌願者”四位一體(ti) 、線上線下互動的工作模式,組建抗艾服務隊,發動一些病友成為(wei) 誌願者,幫助其他病友,讓他們(men) 更好地自我管理,規範自身行為(wei) 。我還牽頭設立了“艾友”“溫馨家園”,定期開展健康宣教、科普沙龍等線下活動,方便病友溝通交流。

  20多年來,我的手機裏已經儲(chu) 存了1000多個(ge) 患者和家屬的電話,也和很多病友成了微信好友。我衷心希望更多人科學認知艾滋病,給予病人更多的支持和關(guan) 懷,為(wei) 他們(men) 創造更寬鬆、更溫暖的生存環境。

  “紅醫精神”讓我挺身而出

  講述人:中國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重症醫學科副主任、主任醫師 丁仁彧

  中學時,因為(wei) 爺爺患胃癌去世,我萌生了學醫的想法,後來如願考入中國醫科大學。入校第一天,我就被毛主席為(wei) 學校的題詞“救死扶傷(shang) ,實行革命的人道主義(yi) ”深深震撼。那時,我對題詞的理解還不是很深刻,而經過了多年從(cong) 醫經曆的洗禮,這句話已經成為(wei) 我的座右銘。

  在學校裏,得益於(yu) 辛育齡院長、吳天一院士的榜樣作用和導師馬曉春教授的悉心教導,我對“紅醫精神”的認識不斷加深。今天,在新時代新征程中,傳(chuan) 揚“紅醫精神”,就是要始終把人民群眾(zhong) 的生命安全和身心健康放在首位。

  2017年,我成為(wei) 遼寧省第二批組團式援疆醫療隊隊員。在援疆的一年時間裏,我和隊員們(men) 救助了800多名重症和危重症患者,其中有80多歲的畸形膽囊炎、膽管炎、合並左心衰的老人,有重症感染合並多髒器衰竭的產(chan) 婦……隻有在祖國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才能真正體(ti) 會(hui) 到自己能為(wei) 邊疆百姓所做的事情,這讓我充滿了從(cong) 醫的成就感。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我主動請纓,擔任遼寧援鄂重症醫療隊隊長,帶領150名來自全省重症醫學專(zhuan) 業(ye) 的醫護人員,奔赴武漢抗疫前線,全力救治危重症患者。作為(wei) 國務院新冠肺炎聯防聯控機製醫療救治組專(zhuan) 家,我還先後奔赴內(nei) 蒙古二連浩特、滿洲裏以及遼寧葫蘆島等地,指導救治新冠肺炎重症患者。

  身在ICU,我每天麵對的都是生死一線的患者,這場“決(jue) 戰”中,我隻有一個(ge) 信念:想盡一切辦法把患者救回來。今後,我會(hui) 繼續發揚“紅醫精神”,踏踏實實把工作幹好,在國家和人民需要的時候挺身而出。

  當好抗擊疫情的“參謀部”

  講述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國家流調專(zhuan) 家隊代表、中國疾控中心傳(chuan) 染病所黨(dang) 委書(shu) 記、研究員 盧金星

  武漢抗疫取得階段性勝利後,疫情仍在國內(nei) 其他地域陸續發生,呈現出點多、麵廣、範圍大的特點。這對我們(men) 的流調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那時,當一個(ge) 地方發生疫情後,流調隊伍大都是臨(lin) 時組建的,人員數量不足、經驗不足,能力更是參差不齊,非常有必要組建一支國家的專(zhuan) 業(ye) 隊伍進行指導和傳(chuan) 幫帶。

  基於(yu) 此,去年9月18日,國家衛健委會(hui) 同國家疾控局遴選了一批在流行病學調查、疫情分析、實驗室檢測等領域專(zhuan) 業(ye) 能力強、實戰經驗豐(feng) 富的專(zhuan) 家,組建了國家流調專(zhuan) 家隊。專(zhuan) 家隊分片區對口包幹、隨時待命,一旦有地方報告疫情,就以最快速度趕赴現場,支援疫情發生地迅速開展流調溯源、風險排查、疫情研判工作,提高疫情處置的科學、精準水平,力爭(zheng) 以最短時間、最小成本控製住疫情傳(chuan) 播。

  現在,新冠病毒變化較快,傳(chuan) 播能力和隱匿性更強了,要想把疫情控製住,更要在“早”和“準”上不斷下功夫。如果抗疫是一場戰鬥,那麽(me) 流調隊伍就是信息情報係統或參謀部,地方隊伍就是偵(zhen) 察兵和情報員,把挖來的信息提供給國家專(zhuan) 家隊分析。換句話說,流調的作用就是鎖定源頭,探明傳(chuan) 播途徑,然後探清風險人群、風險點,進而準確分析態勢。

  信息技術對“快”和“準”的流調貢獻很大。疫情防控需要一個(ge) 大型信息平台,統籌核酸檢測、流調溯源、轉運隔離、醫療救治、後勤保障等各方麵信息。這些信息看似彼此無關(guan) ,實際上是相通的。在現實中,建設社區數據庫、隔離點數據庫……我們(men) 還有很多工作要做。

  當前,疫情還沒有結束。要想取得最後的勝利,除了專(zhuan) 業(ye) 隊伍發揮作用外,更需要全體(ti) 人民堅定信心、積極參與(yu) 。我們(men) 相信,隻要齊心協力,一定能夠迎來盼望中的勝利時刻。

  項目團隊:光明日報記者 張亞(ya) 雄、張曉華、陳海波、金振婭、張勝、王斯敏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