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畢業設計“寫”在鄉村田間地頭 論文要過高校導師、村民“導師”兩大關
“你的設計中,楓湖景觀河邊護欄高度一是沒有考慮過小孩的安全性;二是遇到洪水怎麽(me) 辦?”前不久,在浙江省寧波市寧海縣下畈村大樟樹下,村民“導師”周方權聽了安徽建築大學王駱安琪的畢業(ye) 論文《基於(yu) 地域文化敘事的傳(chuan) 統村落公共空間設計——以寧海下畈村為(wei) 例》後,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王駱安琪同學承認方案中的不足:“這方麵的確有疏漏,整個(ge) 設計太注重美觀等因素,沒有考慮到當地的氣候影響。”她表示,將和村民“導師”進一步探討,對設計方案進行調整、優(you) 化。
從(cong) 今年暑假起,共有60名大學生畢業(ye) 設計成果亮相寧海鄉(xiang) 村,其中,既有可視化的鄉(xiang) 村品牌形象IP設計,也有村莊規劃設計等。在答辯中,大學生的畢業(ye) 作品不僅(jin) 要過高校導師關(guan) ,還要過村民“導師”關(guan) 。
蘇州科技大學畢業(ye) 生蔡萬(wan) 權以《下畈村鬆樹林陽光休閑書(shu) 屋設計》為(wei) 題現場闡述。陽光書(shu) 屋是依托下畈村露營基地獨立打造的休閑空間,是為(wei) 村莊引流而設計的一個(ge) “網紅”打卡點,目前已完成80%主體(ti) 構件的安裝。接受村民“導師”、產(chan) 業(ye) 導師、高校導師聯合答辯後,他的額頭上布滿了汗珠。
東(dong) 華大學畢業(ye) 生向蓉的創意《基於(yu) 葛洪養(yang) 生文化的盲盒IP形象設計》引起了產(chan) 業(ye) 導師的興(xing) 趣。“我們(men) 企業(ye) 多款產(chan) 品嚐到了創意的紅利,比如一款普通卡套,原先隻能賣3.5元,加入動漫創意後,價(jia) 格賣到12元。”寧波優(you) 和辦公文具有限公司總經理蔣新連,對向蓉的畢業(ye) 設計成果十分感興(xing) 趣。目前。雙方已達成初步意向,把向蓉設計的葛洪養(yang) 生創意形象“葛小洪”與(yu) 該企業(ye) 的文具產(chan) 品進行結合。
國內(nei) 開設設計專(zhuan) 業(ye) 或學科的高校有數百所,學生在導師的指導之下,至少要用半年的時間進行畢業(ye) 設計、論文答辯等。之前,很多的選題都落不了地。東(dong) 華大學服裝與(yu) 藝術設計學院教授陳慶軍(jun) 說,這一次,他們(men) 恰好找到鄉(xiang) 村振興(xing) 這個(ge) 聯合畢業(ye) 設計點。
自今年2月起,來自上海、浙江、江蘇、安徽的12所高校設計院係師生團隊深入寧海縣岔路鎮湖頭村、下畈村,將畢業(ye) 設計“寫(xie) ”在鄉(xiang) 村田間地頭,用畢業(ye) 設計方案、成果與(yu) 村民對話。與(yu) 其他畢業(ye) 設計不同,“我在楓湖做畢業(ye) 設計”是探索村民“導師”+高校導師+企業(ye) 導師,從(cong) 學術探究、商業(ye) 價(jia) 值、方案落地等角度,針對畢業(ye) 設計提出具體(ti) 問題和建議,從(cong) 單純的畢業(ye) 設計轉變為(wei) 項目的落地。
村民“導師”從(cong) 畢業(ye) 設計選題開始就參與(yu) 進來。寧海縣岔路鎮湖頭村村民建議大學生做一個(ge) 恢複古戲台的文創,一直從(cong) 事古建築修複的村民葛招龍就成為(wei) “導師”,他經常與(yu) 同學們(men) 就古建築修複過程中如何修舊如舊,包括選擇建築材料、木質、木紋等,一起進行商討,完善畢業(ye) 設計成果。在評價(jia) 和推進項目落地過程中,村民“導師”就占有很大的話語權。
對於(yu) 青年大學生來說,這次畢業(ye) 設計最大的變化是,從(cong) 城市做設計轉場到鄉(xiang) 村,從(cong) 校園課堂到田野課堂,讓設計真正滿足村民的生活、生產(chan) 需求,解決(jue) 村民真實的問題。在學校裏,他們(men) 很難接觸到這種落地的機會(hui) ,要跟村民溝通、工人協調,包括材料、用地、資金等各方麵資源的調度,與(yu) 之前的想象完全不一樣。對於(yu) 他們(men) 來說,這種經曆是一筆財富,不管是升學還是就業(ye) ,都得到了相應的鍛煉和成長。
比如說,東(dong) 華大學,浙江工業(ye) 大學、安徽大學、安徽建築大學等駐村時間較長的同學,經常會(hui) 被村民邀請去家裏,在茶餘(yu) 飯後聊傳(chuan) 統的木工技藝、鄉(xiang) 村發展等。一方麵是觀察村民的生活狀態,讓設計成果更好在這片土地生長;另一方麵,接觸和了解校園課堂之外的諸多技能和知識。
從(cong) 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角度來看,現在一些鄉(xiang) 村麵臨(lin) 最大的問題是,老年人多,青年人少、活力不夠變成“空心村”。年輕大學生的到來,不光給村裏帶來活力與(yu) 朝氣,更帶給村民的創新意識和能力。東(dong) 華大學有一個(ge) 叫王淼的碩士,在湖頭村裏待了兩(liang) 個(ge) 多月,晚上就到村裏夜市跟村民一起探索如何賣出更多的咖啡。他們(men) 就地取材,聯合創新推出艾草奶茶、艾草味咖啡,帶動銷量的增長。
寧海縣湖頭村裏有個(ge) 創業(ye) 青年叫葛林龍,原來開有一個(ge) 傳(chuan) 統模具作坊。他看到大學生來村裏做畢業(ye) 設計,就提出結合葛洪養(yang) 生產(chan) 業(ye) ,能不能把護膝、護腰等護具列入設計課題範圍。這個(ge) 提議獲得同意後,他就與(yu) 大學生一同起早貪黑地做課題研究和設計,以及探索產(chan) 業(ye) 化方向。陳慶軍(jun) 教授說,這就是年輕人的創新理念,帶給鄉(xiang) 村發展的力量和變化。他們(men) 要聯合更多的青年學生到鄉(xiang) 村去,把設計專(zhuan) 業(ye) 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的畢業(ye) 論文進行聯合設計,向更多的高校發布和征集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畢業(ye) 論文選題。
寧海縣相關(guan) 負責人表示,將繼續推動後續項目在該縣鄉(xiang) 村的落地和運營,打造高校畢業(ye) 設計、實踐的一塊“試驗田”,讓更多的青年學生“走進來”,讓鄉(xiang) 村品牌影響力“走出去”。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李劍平 來源:中國青年報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