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為打造科技領軍人物提供“厚積薄發”的土壤 青年科研人員迎來減負3.0時代

發布時間:2022-08-22 15:45:00來源: 中國青年報

 

  近日,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國科學院、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五部門聯合推出“減輕青年科研人員負擔專(zhuan) 項行動”(以下簡稱“減負行動3.0”)。作為(wei) 繼2018年減負行動1.0和2020年減負行動2.0之後,持續減輕科研人員負擔的又一重磅舉(ju) 措,此新政一出,引發青年科研人員廣泛關(guan) 注。

  在一些受訪者看來,這些新舉(ju) 措不但可以幫助青年科技工作者,從(cong) 一些“不合理負擔”中解放出來,促進個(ge) 人發展,更重要的是,為(wei) 科技攻堅克難提供了更有力的機製保障。他們(men) 表示,減負有利於(yu) “沉心”“蓄力”,讓大家可以鉚足勁頭攻關(guan) “卡脖子”難題,從(cong) 而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

  看能力不唯學曆,出身“雙非”執教名校敢想敢幹

  武恩秀是天津大學精密儀(yi) 器與(yu) 光電子工程學院副研究員,他認為(wei) 自己是前兩(liang) 輪減負行動的受益者。

  80後武恩秀本科畢業(ye) 於(yu) 一所“非211”“非985”高校,隨後考取天津大學的碩士和博士。博士畢業(ye) 後,2021年他拿到了天津大學的“副研究員”崗位。“這是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事情,因為(wei) 我的第一學曆屬於(yu) ‘雙非’院校。”他說。

  近些年,科研減負行動持續開展。2018年,科技部、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聯合印發《貫徹落實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兩(liang) 院院士大會(hui) 上重要講話精神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zhuan) 項行動方案》,在全國範圍內(nei) 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專(zhuan) 項行動(減負行動1.0),部署開展減表、解決(jue) 報銷繁、精簡牌子、清理“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問題、檢查瘦身、信息共享、眾(zhong) 籌科改等7項具體(ti) 行動。

  其中在“四唯”清理方麵,科技部、教育部相繼出台破除“唯SCI”“唯論文”的措施,推動全國高校和科研院所積極行動。科技部政策法規與(yu) 創新體(ti) 係建設司副司長湯富強表示,全國各省市基本都已出台科技評價(jia) 改革相關(guan) 文件,對清理“四唯”特別是破除“唯論文”提出要求,以“四唯”為(wei) 代表的科技評價(jia) 不良導向加快扭轉。

  “天津大學主要就是看能力,隻要有能力,資曆、學曆都不再是門檻。”武恩秀認為(wei) ,正是因為(wei) 用人單位積極響應國家減負行動,破除“唯論文、唯職稱、唯學曆、唯獎項”問題,從(cong) 能力出發,才讓優(you) 秀青年教師有機會(hui) 脫穎而出。

  2020年,在深化前期7項行動的同時,科技部會(hui) 同財政部、教育部、中科院印發《關(guan) 於(yu) 持續開展減輕科研人員負擔 激發創新活力專(zhuan) 項行動的通知》,再推出減負行動2.0,部署了成果轉化盡責擔當、科研人員保障激勵、新型研發機構服務和政策宣傳(chuan) 等4項新行動。

  武恩秀入職後,麵臨(lin) 的第一個(ge) 問題就是暫時沒有科研經費的支持,他入職時當年的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申請已經截止。沒有經費,第一年如何開展工作?

  “幸運的是,學校在資助青年教師科研方麵推出了很多政策。”他說,自己入職第一年,分別拿到了天津大學自主創新基金25萬(wan) 元和天津大學精密儀(yi) 器與(yu) 光電子工程學院國家重點實驗室探索課題項目基金20萬(wan) 元的資助,讓他有足夠的經費開展課題,“這真的讓我感動”。一年後,他申請的青年基金項目也獲得了批準。

  在真切感受到“不唯學曆”和“支持青椒”紅利的同時,他也在一些日常科研工作的細節上,體(ti) 會(hui) 到了減負的好處。比如切實簡化報銷流程,“網上填寫(xie) 相關(guan) 材料,財務處投遞,效率極大提高”;項目績效比例提高等。這些都讓他這個(ge) 初出茅廬的“青椒”免於(yu) 成為(wei) “青焦”。武恩秀說:“目前未曾為(wei) 生計擔憂,可以踏實搞科研”。

  也因此,他對新一輪減負行動滿懷期待。

  破除不合理負擔,青年科研人員迎來減負3.0時代

  相比於(yu) 前兩(liang) 輪行動,減負行動3.0,更加聚焦青年科研人員群體(ti) 。談及新政出台的背景,湯富強表示:“當前,科技自立自強使命要求更好地發揮青年科技生力軍(jun) 作用。”“減負行動3.0各項舉(ju) 措,均是針對廣大青年科研人員反映的不合理負擔問題而提出的”。

  他表示,青年科研人員處於(yu) 職業(ye) 生涯早期和人生階段的特殊時期,麵臨(lin) 工作、生活、成長等各方麵壓力。這其中,既有職業(ye) 發展需要和學術追求帶來的“合理負擔”,也有因製度設計不完善造成的非學術性、不必要的“不合理負擔”。這些不合理的負擔不利於(yu) 他們(men) 潛心研究、積蓄發展。

  他介紹,一線調研顯示,“不合理負擔”主要包括,青年科研人員嶄露頭角難度大,特別是35歲以下的科研人員往往很難獲得資助;起步成長通道窄,花費大量時間“搶”到的項目未必符合自己的研究方向;評價(jia) 考核壓力大,青年科研人員普遍麵臨(lin) 考核評價(jia) 周期短、過於(yu) 頻繁等問題,短期內(nei) 就要“達標”的負擔重;不必要事務性負擔重,“白天忙雜事,晚上搞科研”成為(wei) 很多青年科研人員的工作常態等。

  針對這些痛點問題,減負行動3.0的主要措施集中在五個(ge) 方麵:“挑大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40歲以下青年人才擔任項目(課題)負責人和骨幹的比例提高到20%;“增機會(hui) ”,中央級公益性科研院所和中央部門直屬高等學校基本科研業(ye) 務費用於(yu) 資助青年科研人員的比例一般不低於(yu) 50%;“減考核”,推動科研單位對青年科研人員減少考核頻次,實行聘期考核、項目周期考核等中長周期考核評價(jia) 等;“保時間”,確保青年專(zhuan) 職科研人員工作日用於(yu) 科研的時間不少於(yu) 4/5;“強身心”,定期組織青年科研人員開展心理健康谘詢和心理疏導,關(guan) 心、解決(jue) 廣大青年科研人員心理焦慮等。

  看到這些新政策,武恩秀的第一反應是“興(xing) 奮且激動”。他說,國家積極給青年科研人員減負,提高資助比率,延長考核聘期,無疑給青年科研人員打了一劑“強心針”“興(xing) 奮劑”。

  北京科技大學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徐曉明認為(wei) ,提高國家重點研發項目負責人與(yu) 骨幹的青年人才擔任比例,將對培養(yang) 青年人才攻堅破難、勇擔重任的能力具有積極促進作用,“有利於(yu) 我國建設年齡結構合理、富有戰鬥力的科研梯隊”。

  同時徐曉明說,提高非競爭(zheng) 性經費資助比例,實行中長期考核與(yu) 保障科研時間,將有效減輕青年科研人員在申報科研項目、職稱評定和經費執行等方麵的負擔,“有力保障從(cong) 事科研的專(zhuan) 注度”。而這些,都有利於(yu) 引導和保障廣大青年科研人員更好地投身基礎性研究探索和“卡脖子”科研攻關(guan) 工作。

  好鋼用在刀刃上,讓青年科技人員脫穎而出

  作為(wei)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放療科醫師、副研究員,周成最近把關(guan) 於(yu) 減負行動3.0的報道翻了個(ge) 遍,他認為(wei) ,為(wei) 青年科研人員減負的“深層含義(yi) ”,值得突出強調。

  在他看來:“當前,我國科技發展麵臨(lin) 巨大挑戰,想要突破瓶頸,就需要創造條件,讓最富科研創造力的年輕人能夠沉下心做事。特別是聚焦一些重大科學問題、國家戰略需求與(yu) ‘卡脖子’技術開展深入基礎研究攻關(guan) 並儲(chu) 備人才。”

  中國科協創新院發布的《中國科技人力資源發展研究報告(2020)》顯示,截至2019年年底,我國39歲以下的科技人力資源占比達到了78.39%。

  青年科技工作者,是我國科技人力資源的主體(ti) ,且往往正值創造力高峰,好鋼應該用在刀刃上。

  周成說,以很多教學三甲醫院的青年醫生為(wei) 例,“白天忙臨(lin) 床、晚上寫(xie) 文章課題”,時間很緊張。過去,申報課題、職稱都需要花大量時間填寫(xie) 很多重複性的表格、準備各種材料,每項課題還需要年度報告及進展總結,手頭如果同時主持幾項課題,單寫(xie) 進展報告與(yu) 年度考核,累計就需要耗費數周。

  如今,通過減少考核程序和頻率、避免大會(hui) 小會(hui) 與(yu) 應景性事務、增設穩定課題資助、提高青年人才擔任課題負責人比例等務實舉(ju) 措,可以讓青年科研人員“更沉下心去做探索性、創造性研究”,同時也給予了年輕人“敢於(yu) 試錯”的勇氣。他認為(wei) ,減負、鬆綁,為(wei) 培養(yang) 青年科技骨幹、打造國際水平科技領軍(jun) 人物,提供了“厚積薄發”的土壤。

  湯富強指出,在減負行動1.0和2.0基礎上,將繼續用好減負行動這一有效抓手,通過減負行動3.0,“保障青年科研人員將主要精力用於(yu) 科研工作,充分激發青年創新潛能與(yu) 活力”。

  武恩秀希望,全國相關(guan) 單位都能貫徹落實國家減負政策,讓有能力的青年科技人員脫穎而出、大顯身手,為(wei) 祖國人才隊伍建設蓄力。他說:“我輩青年定不負國家所托,在科研一線攻關(guan) ‘卡脖子’技術難題,為(wei) 實現科技強國,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貢獻力量。”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張茜 來源:中國青年報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