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雜技之鄉”沿運河打造特色文化旅遊帶
“小小銅鑼圓悠悠,學套把戲江湖走,南京收了南京去,北京收了北京遊,南北二京都不收,運河兩(liang) 岸度春秋!”在“雜技之鄉(xiang) ”河北省滄州市吳橋縣大運河畔,雜技大世界景區“彭家班”的演員們(men) 唱著鑼歌進行網絡直播表演雜技。
“當年,我們(men) 沿著運河耍把式,運河養(yang) 活了我們(men) 這些雜技藝人。現在日子好了,我們(men) 雜技藝人把運河文化和非遺技藝傳(chuan) 承下來,唱段鑼歌,演段吳橋雜技,讓大夥(huo) 既能欣賞到大運河的美景,又能看吳橋雜技。”雜技大世界景區演員彭立新說起雜技和大運河,臉上滿是自豪。
吳橋縣是著名的“雜技之鄉(xiang) ”。吳橋雜技最早可追溯至漢代,大運河貫通後,帶動沿河流域碼頭、城鎮興(xing) 起。千百年來,吳橋雜技藝人乘船沿大運河北上南下表演賣藝,近代史上運河流域的大城市出現的著名藝人活動聚集區,如北京的天橋、南京的夫子廟、天津的“三不管”等雜技集散地,幾乎都有吳橋人,吳橋雜技藝術得以在大運河水的哺育下傳(chuan) 承發展,走向全國各地,並逐步登上世界舞台。
大運河吳橋段總長34.8公裏。吳橋縣依托大運河文化帶建設,深入挖掘運河文化和雜技文化,打造了運河公園、冀魯風情園、運河“五季”公園等特色文旅項目,從(cong) 優(you) 化運河生態和促進鄉(xiang) 村振興(xing) 著手,大力發展萬(wan) 畝(mu) 紅高粱、千畝(mu) 金銀花等特色農(nong) 業(ye) 項目,打造中藥材種植、加工、銷售產(chan) 業(ye) 鏈,推進大運河沿岸農(nong) 業(ye) 產(chan) 業(ye) 結構調整,增加農(nong) 產(chan) 品附加值,促進農(nong) 民增收。“在運河邊采摘金銀花,每天還可以收入近100塊錢。”今年62歲的薛建良,是吳橋縣桑園鎮大第九村村民。之前以種地為(wei) 生的他,如今將自家10畝(mu) 地流轉出去,還可以在家門口大運河邊的農(nong) 旅融合項目打工掙錢。
當地統籌產(chan) 業(ye) 、生態、交通、文化、旅遊等功能,實施了大運河河道清理整治和堤頂路硬化等大運河治理修複提升工程,建成運河堤頂路和6條“魚刺路”,建設水清、河暢、岸綠、景美的運河生態,持續優(you) 化大運河周邊人居環境,加速貫通鄉(xiang) 村發展道路設施,強化大運河文化遺產(chan) 保護、傳(chuan) 承、利用。
“現在俺村大變樣了,村裏建起了大運河民俗館,出門就是運河公園,文化廣場還放電影,環境美了,腰包鼓了,老百姓也樂(le) 嗬了!”說起如今的生活,在運河邊住了50多年的大第九村村民王立新頗有感觸。(駱學峰)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