舞劇上“雲端”能否成常態
原標題:舞劇上“雲(yun) 端”能否成常態
前不久,兩(liang) 台舞劇以1元票價(jia) 線上直播演出引爆“雲(yun) 端”:廣州歌舞劇院原創舞劇《醒·獅》赴四川大劇院演出,為(wei) 配合地方防疫要求,線下演出轉為(wei) 線上直播,引來340萬(wan) 人次觀看;大型經典舞劇《絲(si) 路花雨》在新甘肅客戶端視頻號進行全球網絡首播,兩(liang) 個(ge) 小時吸引了20多萬(wan) 人在線觀看。
受疫情影響,近兩(liang) 年不少演出選擇線上直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但是相對電影、歌曲等大眾(zhong) 化、產(chan) 品化的文藝作品而言,舞劇受演出條件和觀眾(zhong) 群體(ti) 等因素影響,人們(men) 對其搬上“雲(yun) 端”能否覓得知音抱有疑慮態度。此次《醒·獅》與(yu) 《絲(si) 路花雨》的成功給出了兩(liang) 個(ge) 答案:一是高雅藝術並非曲高和寡,在廣大群眾(zhong) 中也有強大的影響力;二是被疫情困住的隻是線下演出形式,而不是演出市場,群眾(zhong) 的文化消費需求仍然旺盛。
事實上,高雅藝術走向大眾(zhong) 市場,並不是在今天才有答案,隻不過是近兩(liang) 年在疫情影響下,演出市場麵臨(lin) 的困局被放大了。早在2017年,《絲(si) 路花雨》就推出了旅遊版,先後在敦煌、蘭(lan) 州進行常態化駐場演出,既豐(feng) 富了當地旅遊市場的業(ye) 態供給,也探索出一條傳(chuan) 統文藝院團的市場化路徑。
當然,並非所有文藝演出都能獲得大眾(zhong) 市場認可。
首先,演出作品要足夠優(you) 秀。藝術價(jia) 值是文藝作品的生命力,無論是大眾(zhong) 藝術還是高雅藝術,要掙觀眾(zhong) 的錢,必須先俘獲觀眾(zhong) 的心。取材於(yu) 敦煌壁畫的《絲(si) 路花雨》,被稱為(wei) “中國民族舞劇的典範”,曆時40多年經久不衰,在國內(nei) 外演出達3000多場次。近幾年《絲(si) 路花雨》旅遊版演出之所以能實現常態化,與(yu) 其本身的藝術價(jia) 值不無關(guan) 係。從(cong) 市場供需關(guan) 係來看,就是觀眾(zhong) 對優(you) 秀演出有消費需求,而《絲(si) 路花雨》正好具備消費價(jia) 值。
其次,演出價(jia) 格要足夠親(qin) 民。滿足大眾(zhong) 消費的前提是物有所值,人們(men) 在劇院花幾百元看演出與(yu) 線上花1元錢看演出的體(ti) 驗感是不同的。無論是身臨(lin) 其境的細品,還是隔屏遠觀的淺嚐,不同的觀看體(ti) 驗有不同的價(jia) 格。從(cong) 商品價(jia) 值角度看,《醒·獅》與(yu) 《絲(si) 路花雨》能夠引爆“雲(yun) 端”,1元錢票價(jia) 與(yu) 演出本身的藝術價(jia) 值具有同樣強大的吸引力。有了此次的成功探索,相信《絲(si) 路花雨》的全球網絡首演,不會(hui) 隻是一次嚐試。
很多人關(guan) 心的是,優(you) 秀如《絲(si) 路花雨》們(men) 的1元“雲(yun) 端”演出能否成為(wei) 常態?從(cong) 演出作品的觀賞體(ti) 驗、市場化需求來看,上“雲(yun) ”不可能完全替代線下,但是可以作為(wei) 線下演出的“引流”方式,也可以成為(wei) 滿足不同消費群體(ti) 的“體(ti) 驗版”。
在以前,很多觀眾(zhong) 之所以沒有被《絲(si) 路花雨》們(men) 圈粉,不是演出不夠精彩,也不是觀眾(zhong) 沒有消費需求,而是缺少充分的獲得渠道。在網絡時代,不管有沒有疫情影響,讓優(you) 秀劇目立足舞台、走出舞台,通過線上渠道的推廣營銷和直播展示,都將拓展出更大的演出市場空間,贏得更廣泛的觀眾(zhong) 群體(ti) 。隻要觀眾(zhong) 認可,不管線上線下都是文化消費。
高雅藝術走進尋常百姓家,於(yu) 文藝院團、文化企業(ye) 而言,創排好作品,沽於(yu) 識貨人,可以帶來更多經濟效益;於(yu) 普通觀眾(zhong) 和社會(hui) 而言,通過普及優(you) 秀文藝作品,豐(feng) 富群眾(zhong) 文化生活,將產(chan) 生更大社會(hui) 效益。一舉(ju) 兩(liang) 得,何樂(le) 而不為(wei) ?(陳發明)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