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焦點訪談:我這十年 擺脫貧困

發布時間:2022-09-16 10:49:00來源: 央視網

  央視網消息(焦點訪談):繼續凝望“我這十年”。每個(ge) 人都有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擺脫貧困、豐(feng) 衣足食是中國人民千百年來的美好夢想。在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成立一百周年之際,我國脫貧攻堅戰取得了全麵勝利,曆史性地解決(jue) 了絕對貧困問題。城鄉(xiang) 巨變,全麵小康,這更是新生活、新奮鬥的嶄新起點。我們(men) 一起來看看曾經貧困的人們(men) 是如何擺脫貧困的。

  這十年,有很多人、很多事,讓我們(men) 難忘。你,有什麽(me) 故事?這十年讓你難忘的一個(ge) 時刻?

  四川懸崖村村民某色拉博說:“以前從(cong) 阿土列爾村走出來,需要走17條藤梯。政府給我們(men) 從(cong) 懸崖村搬到了昭覺縣城,從(cong) 藤梯變成了鋼梯,鋼梯變成了樓梯,我也找到了最適合我的工作,做向導宣傳(chuan) 家鄉(xiang) 。”

  搬運工冉光輝說:“在解放碑附近買(mai) 了套小戶型的房子,娃兒(er) 也長大了,如果在經濟條件允許之下,還想換一個(ge) 電梯房。”

  亞(ya) 吉鐵路工程人員陸海強說:“2018年1月1日,亞(ya) 吉鐵路開始運營,看到中國的技術方案和設備得到外國的認可和尊重,感到無比自豪。”

  一顆小土豆,變成金豆豆;一個(ge) 窮山村,舊貌換新顏。對於(yu) 徐亞(ya) 茹來說,以前幸福生活在大城市去追逐,但是現在,小村莊為(wei) 更多人實現了大夢想。

  徐亞(ya) 茹是河北張家口市德勝村的村民,現在來德勝村裏旅遊的遊客有很多,他們(men) 喜歡沿著草原天路一路看風景,然後參觀村裏的微型薯大棚、2000多畝(mu) 的光伏電站,晚上住在民宿,吃農(nong) 家飯、快樂(le) 地唱歌跳舞。

  然而在十年前,德勝村還是個(ge) 典型的貧困村。那時,雖然大夥(huo) 兒(er) 也種了不少地,但是因為(wei) 德勝村風大沙多,種的作物都長不好。在徐亞(ya) 茹的記憶中,家裏生活一直很苦,每到她和姐姐要交學費時,爸媽就很為(wei) 難。

  那時,國家的脫貧攻堅戰已經打響,村裏超過一半的人家被定為(wei) 建檔立卡貧困戶。村裏窮,村支書(shu) 葉大爺很著急,他和村幹部們(men) 給大夥(huo) 兒(er) 開會(hui) ,說我們(men) 也得找對路子、發展產(chan) 業(ye) 。

  對的路子在哪裏呢?德勝村的氣候和土地很適合種土豆,尤其是優(you) 質小土豆,又叫微型薯,市場賣價(jia) 高、效益好,但是投入大、技術要求也高,銷路又不能保證,因此村裏大部分人都不敢種。

  河北張家口市張北縣德勝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葉潤兵說:“我們(men) 沒有做成微型薯產(chan) 業(ye) ,是一家一戶,小打小鬧模式,形不成氣候。”

  變化發生在2017年春節前,臘月廿七那天,徐亞(ya) 茹清楚地記得這個(ge) 日子,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來到了德勝村,還來了徐亞(ya) 茹家,仔仔細細給大夥(huo) 兒(er) 算了一筆賬。

  徐亞(ya) 茹的媽媽裴秀平說:“毛收入43000元,花出去42000元,剩下1000塊錢,總書(shu) 記說,這咋生活呢?”

  徐亞(ya) 茹的爸爸徐海成說:“我就說,我們(men) 這主要是靠種山藥,就是馬鈴薯。總書(shu) 記問我,那你不多種點?我說種得多了以後不好賣。”

  葉潤兵說:“總書(shu) 記說,火車跑得快,全靠車頭帶,小土豆做成大產(chan) 業(ye) ,給我們(men) 指明了致富產(chan) 業(ye) 的方向。”

  在那之後,葉大爺和村幹部們(men) 就上足了發條,每天早出晚歸,挨家挨戶做工作,說服大家流轉土地,搞規模化種植。

  村裏還申請到了國家的扶貧項目資金,這讓大夥(huo) 兒(er) 對發展小土豆產(chan) 業(ye) 更有信心了。很快,村裏280個(ge) 大棚都建好了。

  徐亞(ya) 茹的爸爸心氣高,承包6個(ge) 大棚,又自建22個(ge) 大棚。不過他心裏也打鼓,因為(wei) 不太懂技術,這也是大夥(huo) 兒(er) 共同的困難。於(yu) 是扶貧幹部們(men) 聯係了縣裏麵,很快就來了農(nong) 科院的專(zhuan) 家給大夥(huo) 兒(er) 做指導。沒了後顧之憂,爸爸天天泡在棚裏照顧那些小苗苗。

  徐海成說:“第二年我們(men) 就收回成本了,每年差不多掙個(ge) 十來萬(wan) 不成問題。”

  規模擴大,徐海成當起小老板,雇人來幫忙。小土豆果然是個(ge) 金豆豆,2018年底,德勝村終於(yu) “得勝”,整村脫貧。徐亞(ya) 茹家也買(mai) 了拖拉機和小轎車。

  隨著小土豆產(chan) 業(ye) 的發展,其他產(chan) 業(ye) 也被帶動起來,養(yang) 殖、光伏發電、鄉(xiang) 村旅遊,致富的路越走越寬。村裏很多在外打工的年輕人也回來了,都想在家門口闖出一片天地。2020年,大學畢業(ye) 一年後,徐亞(ya) 茹也回到了家鄉(xiang) 。

  今年大年初三,冬奧火炬在德勝村傳(chuan) 遞。奧運聖火經過嶄新的文化廣場,經過銀光閃閃的光伏基地,經過美麗(li) 的民居,見證著大家的幸福生活。

  河南南陽市唐河縣王莊村村民王萬(wan) 才,曾經是個(ge) 酒鬼,破罐子破摔。但是,現在王萬(wan) 才破繭重生,好日子過得像吃著甘蔗上樓梯,那是步步高來節節甜。

  王萬(wan) 才讀過幾年書(shu) ,還上過幾天高中,後來生病退了學。之後學了泥瓦匠,給人家蓋房子,日子還過得去。後來有了一兒(er) 一女,日子按說圓滿了,但兒(er) 子卻出了問題。

  王萬(wan) 才說:“經過醫生反複診斷,確定他屬於(yu) 智商上的問題,智力障礙。”

  王萬(wan) 才覺得這日子沒有奔頭了,就整天喝酒,麻醉自己。王萬(wan) 才家成了村裏有名的邋遢戶。

  王萬(wan) 才妻子常海敏說:“他也不幹活,我也不幹,下大雨了後頭的老鼠洞灌到屋裏都是水。”

  王萬(wan) 才說:“2015年春節,我寫(xie) 了一副對聯,對春光且趁今朝有酒,悲白發休說來日方長,橫批是得過且過,對生活完全失去了希望。”

  那時候,各村都在忙著脫貧攻堅,大夥(huo) 兒(er) 幹勁十足。王萬(wan) 才家被劃成了貧困戶,他更感覺在村裏抬不起頭來了,沒想到這時命運拉了他一把。

  王萬(wan) 才說:“工作隊進村了,幫扶人入戶了,我的幫扶人是郭書(shu) 記。”

  河南南陽市唐河縣王莊村幫扶幹部郭有霞說:“凳子上有很多灰,桌子上也是一層灰,確實也沒法下腳,下意識我感覺應該給他打掃一下衛生。”

  王萬(wan) 才沒想到縣上的幹部一來,都沒歇歇腳,就拿起笤帚把他家裏裏外外打掃了一遍,王萬(wan) 才感覺臉上火辣辣的。

  王萬(wan) 才說:“狠狠地將了我一軍(jun) ,我也算多少讀了一點書(shu) ,不說治國平天下了,連自己的小家都撐不起,自尊何在,臉麵何在?”

  郭書(shu) 記是王莊村的駐村幹部,結對幫扶王萬(wan) 才家,她三天兩(liang) 頭來和王萬(wan) 才談心。

  郭有霞說:“他很隨意,業(ye) 餘(yu) 時間有時候還寫(xie) 點歪詩,我感覺能寫(xie) 詩的人是很有激情的人,如果把這種激情點燃起來的話,就是他將來奮起的動力。”

  郭書(shu) 記問王萬(wan) 才想不想過好日子,王萬(wan) 才說想。郭書(shu) 記給他詳細介紹了國家的扶貧政策,建議他嚐試一下高效種植,說幹就幹。郭書(shu) 記幫王萬(wan) 才申請到了5000元幫扶資金,王萬(wan) 才租了6畝(mu) 地,種地膜西瓜,還套種了紅薯。王萬(wan) 才沒想到,第一年就掙了不少錢。2016年春節,王萬(wan) 才又寫(xie) 了一副對聯。

  王萬(wan) 才說:“和諧普世東(dong) 風化雨,精準扶貧老樹逢春,橫批是漸至佳境。感覺我這棵眼看要垂死的老樹真的遇到春天了,重新吐枝了、發芽了,看到了希望。”

  新的一年,對貧困戶的扶持政策更多了:村裏給安排了公益崗位,王萬(wan) 才負責路麵保潔,每月有幾百塊收入,王萬(wan) 才兒(er) 子也有了殘疾人補貼。在幫扶幹部的鼓勵下,王萬(wan) 才又種了10畝(mu) 地膜花生。

  王萬(wan) 才說:“2017年,我的人均純收入達到了5800元,我已經遠遠超出了當年脫貧標準,所以我主動申請脫貧。”

  脫貧是王萬(wan) 才人生中的一件大事,不過,那一年王萬(wan) 才還幹了一件更大的事。

  郭有霞說:“他說郭書(shu) 記其實我有一個(ge) 想法,也不知道合適不合適,他說他想入黨(dang) ,想讓我做他的入黨(dang) 培養(yang) 人。”

  2020年7月1日,唐河縣400名入黨(dang) 積極分子集體(ti) 宣誓入黨(dang) 。當時56歲的王萬(wan) 才成了其中年紀最大的新黨(dang) 員。

  成了黨(dang) 員,就不能光想自己的事了。從(cong) 此,村裏的改造建設、文化宣傳(chuan) 、產(chan) 業(ye) 發展等等,隻要力所能及,王萬(wan) 才都會(hui) 主動去幹。

  2020年,王莊村整村脫了貧。如今的王莊村,產(chan) 業(ye) 興(xing) 、環境美,大夥(huo) 兒(er) 過好日子的心氣兒(er) 可高了。今年王萬(wan) 才58歲了,但他感覺自己還年輕,還能幹很多事。鄉(xiang) 村振興(xing) 的路上,大家一起加油。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