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常務會議釋放重要信號 中國核電迎來新機遇
中新社北京9月15日電 (劉文文)當前,全球能源危機嚴(yan) 峻,極端天氣頻發,世界各國竭力尋找安全可靠且低碳的能源。核電重回人們(men) 的視野。
為(wei) 強化能源保供,中國未雨綢繆推進核電項目建設。日前召開的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明確核準兩(liang) 個(ge) 核電項目,中國核電產(chan) 業(ye) 迎來新機遇。
核準節奏超預期
中國官方加速布局核電建設。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提出,為(wei) 提升能源保障能力和促進綠色發展,會(hui) 議決(jue) 定,核準已列入規劃、條件成熟的福建漳州二期、廣東(dong) 廉江一期核電項目。
國泰君安證券分析師於(yu) 鴻光表示,本次核準是繼2022年4月核準6台核電機組後,年內(nei) 第二次核準,核準時間點及節奏超預期。年內(nei) 已核準10台機組,為(wei) 2008年後年度核準數量新高。
中國核能行業(ye) 協會(hui) 日前發布的《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shu) 顯示,2021年以來,新投入商運核電機組5台,新開工核電機組9台,其中自主三代核電“華龍一號”進入批量化建設階段。截至目前,中國商運核電機組53台,總裝機容量5560萬(wan) 千瓦,在建核電機組23台,總裝機容量2419萬(wan) 千瓦,中國在建機組裝機容量連續保持全球第一。
隨著核電裝機規模不斷擴大,發電量也快速增長。中國核能行業(ye) 協會(hui) 秘書(shu) 長張廷克指出,核電發電量在當前中國電力結構中的占比達到5%左右,較十年前的約2%有了大幅度提高。
最可靠,更低碳,更安全
一直以來,核電因其清潔且高效的屬性備受青睞。
一方麵,核電同太陽能、風能等一樣,運行期間不會(hui) 產(chan) 生溫室氣體(ti) ,核電碳排放量甚至還低於(yu) 其他清潔能源。
中國國際金融股份有限公司研究員劉佳妮介紹,核電作為(wei) 低碳高效的大型基荷電源,利用小時數高、度電成本較低,且不排放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二氧化碳和煙塵顆粒物等物質。
另一方麵,相比那些依賴於(yu) 多變的氣候條件為(wei) 其麵板和渦輪機提供動力的可再生能源來說,核電具備較強抵禦極端天氣災害的能力,可作為(wei) 全天候零碳基荷電源。
受季節、天氣影響,太陽能和風能在許多時間不會(hui) 產(chan) 生太多能量,但核電卻能近乎完美地規避這個(ge) 問題。美國能源信息署(EIA)數據顯示,核能可在93.5%的時間內(nei) 滿負荷運行,是迄今為(wei) 止最可靠的能源。
自切爾諾貝利事故與(yu) 福島核電站危機後,不少人談“核”色變。的確,安全是核電的生命線。此次國務院常務會(hui) 議也強調,強化全過程監管,確保建設和運行安全萬(wan) 無一失。
事實上,就中國而言,核電機組長期保持安全穩定運行。中國自主研發的“華龍一號”采用第三代核電技術,滿足國際上對核電站的最高安全要求,設置了較完善的嚴(yan) 重事故預防和緩解措施,具有良好的安全性與(yu) 經濟性。
據悉,目前中國已經在第四代先進核電技術方麵取得積極進展,首個(ge) 運用該技術的核電站——山東(dong) 石島灣高溫氣冷堆核電站示範工程,安全性再次取得突破性進展,被稱為(wei) 世界首座“不會(hui) 熔毀的核反應堆”。
《中國核能發展報告(2022)》藍皮書(shu) 也顯示,中國核電安全運行業(ye) 績保持國際先進水平。2021年中國有34台機組在世界核電運營者協會(hui) 的綜合指數達到滿分,占世界滿分機組的44%。
中國核電迎來騰飛時刻?
核能作為(wei) 穩定可靠的清潔低碳能源,是中國能源向清潔化、低碳化轉型的重要選項。張廷克指出,為(wei) 適應清潔、低碳的發展要求,預計到2030年,核能發電量在中國電力結構中的占比需要達到10%左右;到2060年,核能發電量在中國電力結構中的比例需要達到20%左右,與(yu) 當前發達國家的平均水平相當。
於(yu) 鴻光表示,作為(wei) 兼具清潔低碳和可控出力的電源,核電能夠較好匹配基礎負荷需求,提升新型電力係統穩定性。今年迎峰度夏期間,四川等地安排有序用電,核電等穩定可控出力電源得到重視。
國聯證券電力設備與(yu) 新能源行業(ye) 首席分析師賀朝暉補充道,核電憑借對投資巨大拉動作用,成為(wei) 推動新基建的重要抓手。單台核電機組預計投資額200億(yi) 元(人民幣,下同)左右,年內(nei) 核準10台機組可帶動產(chan) 業(ye) 鏈2000億(yi) 元投資規模。
在賀朝暉看來,“無論從(cong) 投資帶動效應,還是對長期能源保供方麵都有重要作用,加大核電領域投資存在極強必要性”。(完)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