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曆史文化的現實意義
作者:歐陽堅(甘肅省政協黨(dang) 組書(shu) 記、主席)
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ti) 學習(xi) 時強調,“中華文明源遠流長、博大精深,是中華民族獨特的精神標識,是當代中國文化的根基,是維係全世界華人的精神紐帶,也是中國文化創新的寶藏”“中華優(you) 秀傳(chuan) 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智慧結晶和精華所在,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我們(men) 在世界文化激蕩中站穩腳跟的根基”。秦文化是中華文化的根脈之一,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對我國大一統國家的形成、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孕育,產(chan) 生了開創性、奠基性的影響。研究秦早期曆史文化,是了解中華文明起源、形成、發展的應有之義(yi) ,也是傳(chuan) 承和弘揚中華文明、建設中華民族共有精神家園的內(nei) 在需要。
秦人形成了“協和萬(wan) 邦”的天下觀。據史料和文物考證,從(cong) 商末開始,有一支姓嬴的族群從(cong) 今天的山東(dong) 經過河南、陝西等地,逐步向西遷移,到達如今的甘肅天水一帶。因為(wei) 善於(yu) 養(yang) 馬,曾為(wei) 商王駕車,“遂世有功”而成為(wei) 諸侯。史料記載,當地隴山以西的人被稱為(wei) 秦人,而嬴姓的秦人後來成為(wei) 秦人中的貴族。他們(men) 與(yu) 當時居住在這裏的漢、狄羌、西戎等族群交流交融,形成了秦人新的族群。經考古發現,早期的秦人,主要生活在今天甘肅東(dong) 南部的渭河流域和西漢水流域。
秦人在從(cong) 甘肅形成、建國、獨霸西戎,到東(dong) 出陝西、向六國進軍(jun) 的過程中,積極整合、借鑒、吸收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學說,形成了以“華夏一體(ti) ”“一同天下”“天下大統”等為(wei) 特征的天下觀,並將這一天下觀運用於(yu) 政治實踐,從(cong) 而促進了秦國崛起和完成統一,創建了維護多民族中央集權的一整套國家製度、運行模式和文化形態,為(wei) 構建國家認同和民族認同奠定了文化根基,進而使維護國家統一成為(wei) 以後各個(ge) 曆史時期國人始終不變的共識。
秦朝開創了大一統的國家。據史料記載,公元前771年,秦襄公因為(wei) 護送周平王東(dong) 遷洛邑有功,被周王室封為(wei) 諸侯,並賜予今天隴山以西的大片土地,允許與(yu) 列國“通使聘享之禮”,從(cong) 此成為(wei) 諸侯國。秦人通過連續多年與(yu) 狄羌、西戎等的交戰、融合,收編了不少“周餘(yu) 民”,使經濟文化和國力迅速發展,秦國開始在甘肅東(dong) 南部發展壯大。近年來在甘肅省禮縣發現的四角坪遺址,極有可能就是當時秦人建國後王族祭天的地方。
毛澤東(dong) 同誌曾指出,百代都行秦政法。秦人無論如何遷徙、怎樣發展、遭受多大挫折,但實現“大一統”、建“萬(wan) 世之業(ye) ”的目標從(cong) 未改變,曆經38代,初心不改,接續奮鬥,開創的皇帝製、郡縣製、三公九卿製等製度,被曆代封建王朝的統治者奉為(wei) 圭臬,奠定了中國2000多年封建政治製度的基本格局。秦統一六國後,實施了“書(shu) 同文、車同軌、量同衡、行同倫(lun) ”,以及土地國有製、新開土地私人占有合法化等一係列新政。正如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指出,秦國“開啟了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發展的曆程。此後,無論哪個(ge) 民族入主中原,都以統一天下為(wei) 己任,都以中華文化的正統自居”。從(cong) 此,大一統成為(wei) 維係以後任何一個(ge) 朝代合法性的基礎,不論政權更替或遭到外來入侵,國家不能散、民族不能分,始終是統治者和民眾(zhong) 為(wei) 之奮鬥的目標,祖國統一始終是每個(ge) 中國人的夙願。
秦文化促進了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的形成。從(cong) 東(dong) 麵來的嬴秦人,為(wei) 了生存和發展,在繼承商周文化理念的同時,積極與(yu) 當地的狄羌、西戎和巴蜀等族群通婚、交流融合,形成了以務實創新的價(jia) 值追求、開放包容的進取精神、尚武堅毅的民族性格、令行禁止的法治觀念、上下一心的團隊意識、始終如一的堅定信念等為(wei) 主要內(nei) 容的文化形態和文化特質。正是由於(yu) 秦人這些寶貴的意誌品格、價(jia) 值觀念和行為(wei) 方式,才使他們(men) 由小到大、由弱變強,直至統一了六國。從(cong) 甘肅省甘穀縣毛家坪、禮縣大堡子山、清水縣李崖、張家川縣馬家塬等遺址出土的大量禮器、樂(le) 器、兵器、生產(chan) 生活用品等文物來看,當時的秦人在文化傳(chuan) 承上,既有商周的文化特質,又有狄羌、西戎等土著文化的特點,同時吸收了巴蜀、楚國文化。這與(yu) 史料記載的“秦仲始大,有車馬禮樂(le) 侍禦之好焉”等相吻合,表明秦人在甘肅時期,其文化形態、價(jia) 值理念已基本成型。
循著秦人西遷、崛起、建國、東(dong) 出、統一六國、建立大一統國家的奮鬥曆程,可以看出,一部秦人發展史,就是一部多民族交往交融、多區域文化交流演進的曆史。秦統一全國的過程,也是融合漢族與(yu) 周邊各少數民族關(guan) 係的過程,以及加速中華民族形成的過程。中華文明多元一體(ti) 的演進和多民族國家的發展,讓不同地方的各個(ge) 民族,有了共同的文化基因和情感認同,有了持續不變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中國2000多年來雖有一時的分裂,但多元一體(ti) 的中華民族始終沒有分裂,其中一個(ge) 重要原因就是由秦朝發端、逐步形成發展的中華民族共同體(ti) 意識發揮了極為(wei) 重要的作用。
大量史料記載、考古發現和專(zhuan) 家研究均已證明,甘肅是秦人、秦國、秦文化的重要發祥地,是秦興(xing) 起的地方。秦人在中華文明發展曆程中有著極為(wei) 重要的地位,而秦人早期在甘肅的活動又是研究秦曆史文化的重要環節。當前,在這方麵研究中還有許多曆史之謎等待破解,還有許多重大問題需要通過實證和研究達成共識,這就需要我們(men) 深入挖掘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的多重價(jia) 值,讓更多文物和文化遺產(chan) 活起來。為(wei) 此,建議相關(guan) 方麵將秦早期曆史文化研究納入中華文明探源工程,從(cong) 國家層麵有計劃地組織多學科專(zhuan) 家對秦曆史文化遺址、文物、文獻等持續開展更加係統的調查、發掘和整理工作,推動形成更多研究成果。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