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這個鎮為何村村搶著辦非遺晚會

發布時間:2022-09-20 16:46: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光明日報記者 耿建擴 陳元秋 光明日報通訊員 田瀟 張智超

  近日,因為(wei) 一場晚會(hui) ,河北省任丘市梁召鎮整個(ge) 鎮子都熱鬧了起來。

  辛安莊村幾十位農(nong) 家藝人擊鼓吹笙,奏出國家級非遺辛安莊民間音樂(le) 會(hui) 的悠揚與(yu) 壯觀;東(dong) 薑村的鄉(xiang) 親(qin) 放下鋤頭扮上臉,唱出省級非遺東(dong) 薑老調的質樸和高亢;正洛村的羅家槍傳(chuan) 人,手持長槍挑崩纏擋,舞出這項市級非遺的氣勢與(yu) 力道……

  這火熱的場麵並非出現在大型演出現場,而是在梁召鎮23個(ge) 村的廣場與(yu) 街巷上演。

  鄉(xiang) 親(qin) 們(men) 如此賣力排練,全為(wei) 在即將舉(ju) 辦的梁召鎮非遺專(zhuan) 場展演晚會(hui) 上有個(ge) 好表現。“我們(men) 鎮有23個(ge) 村,從(cong) 2012年起,每到春節、端午、文化和自然遺產(chan) 日這些節日,鎮裏就會(hui) 辦非遺晚會(hui) ,節目以鎮裏的非遺項目表演為(wei) 主,23個(ge) 村爭(zheng) 著承辦,這次終於(yu) 讓我們(men) ‘搶’上啦!此次的主題是‘奮進新征程、建功新時代,喜迎二十大’。這不,大夥(huo) 兒(er) 就連中秋假期也沒閑著,都忙著排練呢……”北蘆張村黨(dang) 支部書(shu) 記王紅俊激動地說。

  非遺項目融入老百姓生活

  梁召鎮非遺晚會(hui) 的承辦權得靠“搶”,這一點全鎮人都知道。

  梁召鎮曆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僅(jin) 以該鎮為(wei) 申報單位的國家、省、市、縣級非遺項目就有13項,另外還有3項非遺在這裏廣泛傳(chuan) 播,可以說村村都有非遺傳(chuan) 承。

  數量多,非遺的熱度也很高。71歲的高進寶,既是東(dong) 薑音樂(le) 會(hui) 的省級代表性傳(chuan) 承人,也是省級非遺東(dong) 薑老調的劇團團長;70歲的王永存,是市級非遺任丘竹板書(shu) 和省級非遺陰陽八盤掌的傳(chuan) 人……在梁召鎮,像這樣“身兼數職”的人有很多。也正因為(wei) 如此,北蘆張村獲得非遺晚會(hui) 承辦權的過程,堪稱“過五關(guan) 斬六將”。

  早在去年7月,上屆非遺晚會(hui) 一結束,北蘆張村就遞交了承辦申請書(shu) 。王紅俊以為(wei) 自己是頭一個(ge) ,可還是被辛安莊村搶了先。緊跟著,大薑村、西蘆村、梁各村、東(dong) 薑村……也交了申請書(shu) 。

  “辛安莊村有國家級非遺項目,又有晚會(hui) 承辦經驗;東(dong) 薑村有3項非遺,全鎮最多;大薑村、西蘆村經濟實力強,能提供全套的演出設備……”分析競爭(zheng) 對手的優(you) 勢後,王紅俊決(jue) 定從(cong) 節目數量和內(nei) 容創新上下功夫,“武術、戲曲、任丘大鼓,這些普及性高的非遺項目,每項拿出一兩(liang) 個(ge) 節目。創新的任務交給竹板書(shu) ,這幾年,王永存和徒弟創作了不少新作品……”

  為(wei) 了爭(zheng) 奪承辦權,各村鉚足了力氣。王永存師徒完成了抗疫題材新作品《獅城讚英雄》;東(dong) 薑村東(dong) 薑音樂(le) 會(hui) 則搬出了拿手戲——曾獲河北省第三屆秦川杯銀獎的《喜慶豐(feng) 收》……

  最終,經過層層比拚,別出心裁的北蘆張村如願以償(chang) 。“對我們(men) 來說,非遺晚會(hui) 不是一場簡簡單單的文藝會(hui) 演,而是一次難得的展示機會(hui) ,展示本村的曆史文化遺存和如今的好日子。”王紅俊說。

  “傳(chuan) 承計劃”激活非遺生命力

  秋風習(xi) 習(xi) ,王仙莊村村民馬榮花家的小院裏洋溢著豐(feng) 收的喜悅,也彌漫著河北梆子的激越與(yu) 高亢。

  去年,梁召鎮以家庭成員長期從(cong) 事非遺傳(chuan) 承、依托宅院開展非遺活動為(wei) 標準,評選了11個(ge) “非遺小院”,馬榮花家就是其中之一。“隻要有時間,我們(men) 就唱!不光在家裏唱,還在網上唱。我們(men) 有4個(ge) 微信群,群員除了梁召鎮的,還有很多外地人。”馬榮花邊說邊翻起了微信群的聊天記錄,手指劃了半天也沒翻到頭兒(er) 。

  梁召鎮的非遺文化豐(feng) 富多彩,這些年,為(wei) 了更好地保護起來、傳(chuan) 承下去,鎮裏製訂了包括“非遺小院”在內(nei) 的一係列傳(chuan) 承計劃。

  自2010年起,辛安莊民間音樂(le) 會(hui) 、東(dong) 薑音樂(le) 會(hui) 、東(dong) 薑老調等非遺項目相繼走進梁召鎮的中小學校。“我們(men) 每周都去學校教課,孩子們(men) 在學校裏學不夠,就來家裏繼續學,都是免費的。”55歲的東(dong) 薑村村民李立霞是東(dong) 薑老調的傳(chuan) 人,在她心裏,有了這些,東(dong) 薑老調的傳(chuan) 承就有了保障。

  光有傳(chuan) 人還遠遠不夠。這些年,梁召鎮邀請專(zhuan) 業(ye) 老師創作了很多貼近生活的新節目,組織非遺傳(chuan) 承人進行表演,並在網上發布。王永存是任丘竹板書(shu) 的第5代傳(chuan) 人,他表演的《太行山上新愚公》等新作品,在網上一經發布就廣受好評。“我18歲學藝,唱了一輩子竹板書(shu) 。沒想到這麽(me) 大年紀了,還能在網上火一把。”王永存笑嗬嗬地說。

  此外,梁召鎮還結合原有活動辦起了“彩虹課堂”。非遺傳(chuan) 承人將黨(dang) 的創新理論、“四史”宣傳(chuan) 教育融入曲藝作品之中,既傳(chuan) 承了非遺,也讓理論宣講更加有聲有色。

  傳(chuan) 人有了,新作有了,舞台也有了……梁召鎮的“傳(chuan) 承計劃”讓非遺煥發了生命力。

  群眾(zhong) 熱情補齊傳(chuan) 承關(guan) 鍵點

  非遺是全社會(hui) 的共同財富,非遺的保護工作不能僅(jin) 靠政府的行政手段,需要全社會(hui) 共同參與(yu) 。在這一點上,梁召鎮的非遺項目傳(chuan) 承擺脫了“政策依賴症”。

  周末一大早,東(dong) 薑村新時代文明實踐站裏擠滿了人。這天,是東(dong) 薑音樂(le) 會(hui) 排練、教學的日子。人群中,既有東(dong) 薑音樂(le) 會(hui) 的傳(chuan) 人和小學員,也有觀看表演的村民。

  東(dong) 薑音樂(le) 會(hui) 傳(chuan) 承數百年,始終以工尺譜記譜,如今很少有人掌握。高進寶11歲學藝,1年才學會(hui) 了兩(liang) 首曲譜。“工尺譜太難記,年輕人不願學。我2001年開始收徒,3年才教出了10個(ge) 徒弟。”2005年,高進寶從(cong) 保定請來專(zhuan) 業(ye) 老師,將東(dong) 薑音樂(le) 會(hui) 現存的工尺譜全部翻譯成簡譜。“有了這些簡譜,孩子們(men) 就不用記那些天書(shu) 似的工尺譜了。”看著身邊漸漸多起來的年輕人,高進寶覺得這錢花得很值。

  梁召人對身邊的非遺項目感情有多深,鎮文化站站長王春懷最有發言權:“我在鎮文化站工作了24年,從(cong) 來沒有為(wei) 組織群眾(zhong) 文藝演出犯過愁。”

  梁召鎮生產(chan) 的電力金具和汽車配件全國有名,是任丘市的富裕鎮。“這些企業(ye) 老板大多是本地人,從(cong) 小對這些非遺項目有感情,有的本身就是非遺傳(chuan) 人,經常出資讚助各種非遺活動。”王春懷說。

  非遺的保護是為(wei) 了“搞活”,而不是保護成“標本”。在這方麵,梁召鎮的非遺保護已然成為(wei) 任丘市的一個(ge) 縮影。截至目前,任丘市共有非遺項目52項,其中國家級1項、省級6項。“近年來,我們(men) 始終堅持‘保護為(wei) 主、搶救第一、合理利用、傳(chuan) 承發展’的指導方針,通過將非遺編入《任丘鄉(xiang) 土教材》、非遺進校園、非遺進網絡、非遺+文創、非遺+產(chan) 業(ye) 、公益文化百姓講堂、理論講堂等形式,激發非遺生命力,將非遺文化融入產(chan) 業(ye) 、生活、精神文明建設的方方麵麵,使非遺成為(wei) 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一部分,成為(wei) 人民精神財富、物質財富的一部分。”任丘市委書(shu) 記王少傑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