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故宮博物院圖書分館:大高玄殿的承續

發布時間:2022-09-21 11:12:00來源: 北京青年報

  ◎韋力

  編者按:故宮博物院圖書(shu) 分館的淵源、流轉少為(wei) 人知,尤其它在大高玄殿時期所留下的故事更是謎團。著名藏書(shu) 家韋力先生溯源而上,並難得地探訪了正在修複中的大高玄殿現場,與(yu) 史料相印證,探究其間藏書(shu) 的特殊曆史文化底蘊,值得細細回味。

  

  這裏收藏著清朝最高機密檔案

  藏書(shu) 源之一 軍(jun) 機處檔

  張樹華編著的《北京各類型圖書(shu) 館誌》中說:“(1926年)由故宮博物院接受楊氏觀海堂、資政院、方略館藏書(shu) ,建立故宮博物院圖書(shu) 分館,地址:景山西大高殿。”對於(yu) 這幾批書(shu) 的來源,向斯在《故宮國寶流傳(chuan) 宮外紀實》中先談到故宮圖書(shu) 館成立後創建了十三大書(shu) 庫,這些書(shu) 大多藏在壽安宮內(nei) ,但是有幾批書(shu) 因為(wei) 數量較多,沒有移去,其中包括軍(jun) 機處檔和觀海堂藏書(shu) 。

  關(guan) 於(yu) 軍(jun) 機處檔的來由,向斯在專(zhuan) 著中簡述說:“軍(jun) 機處將一切經辦的文書(shu) 、檔案登記簿冊(ce) ;所有諭旨奏章,一一繕錄副本,正本原件送還內(nei) 閣。這樣,留存在軍(jun) 機處的是一些關(guan) 乎軍(jun) 國大事和外交事務的原始諭旨奏章、外藩表文和各國照會(hui) 文件,是國家最重要、最機密,也是最完整、最可靠的檔案。內(nei) 閣大庫雖然留存的是原件文檔,但檔案如果缺失,還要到軍(jun) 機處借用副本抄補。”

  1914年,這批軍(jun) 機處檔移交給北洋政府國務院管理,國務院將這批書(shu) 藏在了院內(nei) 的“集靈囿”。然國務院事務繁忙,沒有派人整理這批檔案。故宮博物院成立後,在1920年1月致函國務院,希望將這批檔案交還給故宮。

  函中談到了這批檔案的重要性,同時舉(ju) 出了《太常集禮稿》《大元通禮》等書(shu) 已失傳(chuan) ,所以他們(men) 提出:“以此類推,清代遺文,失今不圖,後將何及?查德、法等國所有各機關(guan) 過時檔案,均移存文獻館,以為(wei) 編纂國史之用。本院現為(wei) 保存有清一代文獻典章起見,用特函請貴院將舊存軍(jun) 機處檔案移存故宮博物院(圖書(shu) 館)文獻部,以便從(cong) 事整理,一麵分類陳列,並可勒成專(zhuan) 書(shu) ,一舉(ju) 兩(liang) 得,豈不勝束之高閣,徒供蠹魚,終歸漂沒也!”

  國務院同意了故宮博物院的所請,於(yu) 是故宮派人前往集靈囿拉回這批數量巨大的文檔,將其運到了大高玄殿內(nei) ,於(yu) 此進行整理。

  藏書(shu) 源之二 觀海堂舊藏

  大高玄殿的第二部分藏書(shu) 是楊守敬觀海堂舊藏。楊氏是晚清著名藏書(shu) 家,關(guan) 於(yu) 他的藏書(shu) 數量,其弟子熊會(hui) 貞在《鄰蘇老人年譜》中稱:“嗜古成癖,書(shu) 籍、碑版、錢印、磚瓦之屬,莫不多方搜求,貯藏之富,當世罕匹。”

  光緒六年(1880),楊守敬跟隨駐日公使何如璋前往日本,那時正趕上明治維新,很多中國古書(shu) 被日本人處理出來,價(jia) 格很便宜。楊守敬抓住這個(ge) 機會(hui) ,連買(mai) 帶換,搜集了大量珍貴典籍,同時幫助黎庶昌公使校刻《古逸叢(cong) 書(shu) 》。等他回國時,將買(mai) 得之書(shu) 一並帶回,因為(wei) 他在黃州的住所與(yu) 東(dong) 坡舊居相鄰,於(yu) 是自號鄰蘇老人。在黃州居所內(nei) ,他拿出十間房子來做書(shu) 庫,可見其藏書(shu) 量之大。

  楊守敬也以自己的藏書(shu) 成就為(wei) 傲,在給友人黃萼的信中自稱:“弟現在所藏書(shu) ,已幾十萬(wan) 卷,其中秘本亦幾萬(wan) 卷,就中有宋版藏書(shu) 五千六百冊(ce) 。大約在本朝唯錢遵王藏書(shu) 可以相並,其他皆不足言也。”(容肇祖《史地學家楊守敬》)

  楊守敬自稱有宋版書(shu) 五千多冊(ce) ,自認為(wei) 可與(yu) 清初時的錢曾藏書(shu) 量相媲美。然從(cong) 其藏書(shu) 目看,這種說法顯係誇張,但盡管有所誇張,也足以說明他的藏書(shu) 質和量確實都有一定水平。

  楊守敬去世後,其家人在民國四年(1915)將觀海堂藏書(shu) 以國幣三萬(wan) 五千元售予北洋政府。1918年11月,梁啟超請政府將所購觀海堂藏書(shu) 轉給鬆坡圖書(shu) 館收藏,經大總統徐世昌批準,觀海堂藏書(shu) 中的2.4萬(wan) 餘(yu) 冊(ce) 撥給了鬆坡圖書(shu) 館,剩餘(yu) 部分還有近1.6萬(wan) 冊(ce) ,存在國務院院內(nei) 的集靈囿。民國十五年(1926)一月,故宮博物院理事陳垣致函國務院,希望仿鬆坡圖書(shu) 館前例,將這批書(shu) 撥給故宮博物院。此後觀海堂剩餘(yu) 部分藏書(shu) 撥給故宮博物院,儲(chu) 藏在大高玄殿內(nei) 。

  藏書(shu) 源之三 方略館

  大高玄殿藏書(shu) 的另一部分則來自方略館。

  清廷纂修方略,動議於(yu) 平定三藩之亂(luan) 後。玄燁認為(wei) 此事可行,但是要找出此做法的理論依據。當時任武英殿大學士的勒德洪查看史料後,找到了先例,這些史料都是記載皇帝的武功,大多稱為(wei) “錄”或“記”,也有的稱為(wei) “要略”和“日曆”,可見並沒有統一的稱呼方式。

  康熙二十一年八月十三日,大學士明珠等奏:“臣等奉旨傳(chuan) 集九卿,將前戴王縉疏奏逐一與(yu) 閱。九卿等言,祖宗聖訓,固應編輯。至逆賊變亂(luan) 以來,皇上宵旰憂勤,運籌決(jue) 勝。八年之間,殄滅賊寇,克奏膚功,複見升平,皆皇上神機獨運,指授方略所致。若不纂輯成書(shu) ,恐鴻功偉(wei) 績,或有遺漏。況古來帝王,武功告成,無不將所行之事,逐一記載。今宜如禦史所請,勒成一書(shu) ,以垂永久。”

  此處提到了“方略”二字。玄燁首肯了明珠等人所奏,於(yu) 是禮部於(yu) 九月初擬定書(shu) 名為(wei) 《皇帝武功方略》,十月改稱為(wei) 《平定三逆神武方略》,亦稱《平定三逆方略》。自此之後,就有了方略這一類史書(shu) ,後來方略館不僅(jin) 僅(jin) 是纂修方略,也會(hui) 參與(yu) 其他書(shu) 的編纂,宣統三年(1911),方略館隨同軍(jun) 機處一並被撤。

  當年方略館編纂之書(shu) 直接在宮內(nei) 印製,主要是以雕版方式出版。到同治年間,開始用大鉛字排印本,因為(wei) 這屬於(yu) 機印,所以紙張也做了相應調整。

  

  張作霖入關(guan) ,插手建立管委會(hui) ,僅(jin) 存8個(ge) 月

  張作霖入關(guan) 後,插手故宮博物院事務。

  1927年6月16日,張作霖的安國軍(jun) 將領在北京聚會(hui) ,擁其為(wei) 安國軍(jun) 政府海陸軍(jun) 大元帥。兩(liang) 天後,張作霖在居仁堂就職,任命潘複為(wei) 國務總理。兩(liang) 個(ge) 月後,國務會(hui) 議決(jue) 議了兩(liang) 項有關(guan) 故宮博物院的議案:一是將清太廟、堂子兩(liang) 處撥歸內(nei) 務部壇廟管理處;二是將存在大高玄殿的清軍(jun) 機處檔案擬歸國務院保管。

  故宮博物院維持會(hui) 會(hui) 長江瀚聽聞消息後,立即從(cong) 天津返回北京,與(yu) 維持會(hui) 同仁商議保留大高玄殿檔案的辦法,他們(men) 致函國務院,稱軍(jun) 機處檔案整理還未完結,希望能將這些檔案保留於(yu) 故宮,等工作完結後再做移交。

  國務院派內(nei) 務部總長沈瑞麟和農(nong) 業(ye) 部總長劉尚清各率隨員四人,前往大高玄殿查看,之後將此事匯報大元帥府。沈和劉認為(wei) 維持會(hui) 的工作搞得井然有序,資料圖書(shu) 保護得很好,但是安國軍(jun) 政府還是要改組故宮博物院人事。他們(men) 在9月20日的國務會(hui) 議上,決(jue) 定成立故宮博物院管理委員會(hui) ,以取代故宮博物院維持會(hui) 。管理委員會(hui) 以王士珍為(wei) 委員長,另有張學良、傅增湘、江庸等12人為(wei) 委員。

  轉天,管理委員會(hui) 派江庸等四人為(wei) 接收委員,到故宮辦理了接管手續,管委會(hui) 接手後,聘江庸為(wei) 古物館館長,馬衡為(wei) 副館長,傅增湘為(wei) 圖書(shu) 館館長,袁同禮為(wei) 副館長。但這個(ge) 管理委員會(hui) 到1928年6月,國民革命軍(jun) 北伐成功後,也就解散了,存在時間僅(jin) 八個(ge) 月。

  

  藏書(shu) 歸入大高玄殿之後,經過一番悉心整理

  關(guan) 於(yu) 這些資料檔案存在大高玄殿的情況,單士元在《清代軍(jun) 機處檔案釋名前言》中說:“一九二六年北洋軍(jun) 閥政府國務院同意,將在辛亥革命後,從(cong) 故宮移去的清朝軍(jun) 機處檔案交回故宮博物院進行整理。當時連同楊守敬觀海堂藏書(shu) 一並搬到景山西街故宮博物院所屬大高玄殿庋藏。曾經編印出軍(jun) 機處檔案目錄一冊(ce) 。”

  為(wei) 什麽(me) 將這些檔案存到了當時國務院的集靈囿?單士元說:“案清代軍(jun) 機處檔案原存故宮內(nei) 舊軍(jun) 機處方略館。屬於(yu) 清代機密檔案,保管謹密。當日除軍(jun) 機處章京職官外,任何人不能窺見。舊民國成立後,袁世凱重視這批檔案,因而移到北洋軍(jun) 閥政府國務院集靈囿地方。利用它並為(wei) 其統治做參考資料,這批檔案在集靈囿後樓擱置長達十五年之久。在一九二五年故宮博物院成立後,經博物院要求作為(wei) 研究清代史料,於(yu) 是又收回故宮。並連同舊國務院收購楊守敬觀海堂藏書(shu) 遷到故宮迤西大高玄殿庋藏整理和閱覽,始為(wei) 世人所知。”

  這批資料儲(chu) 藏在大高玄殿後,卻難以充分利用,主要原因是這些史料以及相應的書(shu) 籍未能予以編目整理,尤其是缺乏題解式目錄,於(yu) 是文件館開始整理這些檔案。

  單士元在前言中簡述說:“軍(jun) 機處檔案移存大高玄殿後,文獻館由單士元、劉儒林、張德澤、程文翰等人進行整理,首先編製檔冊(ce) 目錄,計檔冊(ce) 一百五十五種,並將折包檔按朝代年月順序,仿圖書(shu) 館公開閱覽之例,使學者可以到館參觀。當日利用軍(jun) 機處檔案,寫(xie) 出學術著作,有社會(hui) 調查所陶孟和、湯象龍、劉什如等教授,近代經濟史蔣廷黻教授寫(xie) 《國際關(guan) 係史輯要》,吳燕紹教授寫(xie) 《蒙藏史料匯編》。亦有其他學術團體(ti) 來館查閱史料者,欲求其所需時,每苦調何種檔為(wei) 宜,常以此事見詢吾輩。整理之初亦無備谘詢之識,餘(yu) 即發憤將所印行之隻具檔而無錄者,在檔名之下附以解題,試為(wei) 數檔,私稱為(wei) 檔案詞解。呈諸陳垣教授,師曰:‘何不稱為(wei) 檔案釋名。’一九三六年夏,在山東(dong) 青島首次成立圖書(shu) 館博物館協會(hui) ,餘(yu) 在該會(hui) 上宣讀一篇論文,曰‘檔案釋名發凡’,以求同好,發表在民國二十五年雙十節《故宮文獻論叢(cong) 》。”

  除了整理檔案外,這裏還撥來了很多圖書(shu) ,整理圖書(shu) 必須要有相應的版本知識,當時給觀海堂舊藏編目之人是那誌良。他原本對版本不甚熟悉,然卻得到了高人指點:“這一批檔案、圖書(shu) ,運到大高殿之後,檔案部分由文獻部接管,圖書(shu) 部分派我在大高殿編目。那時,我對圖書(shu) 編目,一無所知,有一位北平圖書(shu) 館的王先生,時常來指導我。我就每天騎著自行車,到院裏簽到,然後再到大高殿編目。”(那誌良《典守故宮國寶七十年》)

  那誌良所說的王先生,有人認為(wei) 應當是指王重民。

  經過一番整理,他們(men) 編出了《大高殿書(shu) 目》,該書(shu) 為(wei) 謄印本,此目應當就是那誌良所編。何澄一則主編了《故宮所藏觀海堂書(shu) 目》。

  

  八國聯軍(jun) 中的法軍(jun) 曾盤踞了十月之久

  大高玄殿位處紫禁城北,與(yu) 景山隔一條街,是我國現存規模最大的一座皇帝禦用道觀,始建於(yu) 明嘉靖二十一年(1542)。嘉靖皇帝朱厚熜是明代最崇信道教的君主,以藩王身份入繼大統,朱厚熜喜好道教,應是受其父興(xing) 獻王朱祐杬的影響。關(guan) 於(yu) 他下令修建大高玄殿的原因,按照《明實錄》記載,是聽從(cong) 了道士陶仲文的建議。

  其實在此之前,紫禁城內(nei) 已有道觀欽安殿,因為(wei) 宮內(nei) 幾次失火,嘉靖帝認為(wei) 真武大帝有鎮火之能,所以要另建一所道觀。大高玄殿陸續修了30多年方完工,嘉靖皇帝以自己的道裝形象做成金像,供奉在大高玄殿內(nei) ,可見他對此殿極其看重。

  滿人入關(guan) 後,雖然他們(men) 信仰的是薩滿教和喇嘛教,但仍然在大高玄殿內(nei) 舉(ju) 辦道教活動。玄燁即位後,因避其名諱,將大高玄殿改稱為(wei) 大高元殿,有時又稱大高殿。進入民國後,恢複了大高玄殿之稱,但故宮內(nei) 的工作人員仍習(xi) 慣稱其為(wei) 大高殿。

  光緒二十六年(1900),八國聯軍(jun) 打入北京,法國軍(jun) 隊駐紮在大高玄殿內(nei) 長達十個(ge) 月之久,致使宮內(nei) 建築受到損壞,裏麵的所藏大部分被搶走。對於(yu) 大高玄殿內(nei) 損壞情況,《內(nei) 務府檔案》有房文瑞在光緒二十七年(1901)五月的呈報,其中記載:

  大高殿檔案房為(wei) 報堂事,於(yu) 光緒二十六年七月洋兵入城,二十日洋隊在本殿紮營,今於(yu) 二十七年五月十三日接收看守。查得山門外三麵牌樓夾杆石鐵箍並三麵柵欄均行拆毀無存。音樂(le) 亭兩(liang) 座四麵槅扇拆毀不齊,石欄杆均行損壞。頭道山門門扇六麵拆毀不全,石欄杆拆毀損壞。二道山門門扇六麵拆毀不全,石欄杆均行損壞。東(dong) 西院值房十四間門窗戶壁並兩(liang) 角門均行拆毀無存,屋內(nei) 冊(ce) 檔稿案及一切家具均失落無存。

  此後,清廷派張百熙等主持修複,1911年辛亥革命後,按照民國政府優(you) 待遜清皇帝條件,大高玄殿仍然歸皇室所有。1924年,溥儀(yi) 離開紫禁城後,大高玄殿改由善後委員會(hui) 管理,轉年移交給故宮博物院。2013年5月,大高玄殿歸還給故宮。

  

  住這兒(er) 的曾全是學術界的單身漢

  大高玄殿還回之後,故宮花大力氣將其維修複原,但尚未開放,為(wei) 此,我找到了故宮院辦的賈立新老師,在賈老師的安排下,我於(yu) 今年4月15日前往該處。這天一早,我先去了國家文物局,感覺時間尚早,於(yu) 是決(jue) 定步行前往大高玄殿,未成想一路上的耽擱,到達時竟然比約定晚了半小時。賈老師涵養(yang) 很好,她聽到我喋喋不休的解釋後,隻是笑著說沒關(guan) 係,而後帶我入院。

  因為(wei) 處於(yu) 維修中,大高玄殿隻能從(cong) 消防通道進入,此通道位於(yu) 景山公園西門的斜對麵。進入院落後,眼前所見仍然是施工現場,地麵的磚都已起了出來,上麵蓋著防塵網,腳下坑窪不平,我小心地尋找著下腳處,慢慢向前走。

  而今大高玄殿僅(jin) 餘(yu) 一路,我們(men) 先走到最前方,在那裏看到了著名的三門,而後進入主殿中,此殿高大敞闊,讓我覺得大高玄殿這個(ge) 名稱有可能是形容詞。其頂棚彩繪頗為(wei) 完好,隻是在左角留有時代痕跡。

  參觀完畢後,從(cong) 院中轉出,賈立新老師帶我前往後方的清稽查內(nei) 務府禦史衙門,現在這裏由北京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在使用。內(nei) 務府是清廷為(wei) 服務皇室而設的機構,下轄七司三院,機構規模十分龐大,為(wei) 此,在雍正四年(1726)設立了稽查內(nei) 務府禦史衙門。

  之所以要來這裏探訪,緣於(yu) 民國間此處是北京圖書(shu) 館的宿舍,有不少人為(wei) 了到大高玄殿查史料,就會(hui) 居住於(yu) 此。謝興(xing) 堯的《堪隱齋雜著》中有《記大高殿和禦史衙門》一文,該文稱:“大高殿是過去貯藏軍(jun) 機處檔案的地方,禦史衙門是北京圖書(shu) 館的宿舍”,“二十年代三十年代間,故宮博物院的組織分為(wei) 三部分:一為(wei) 古物館,俗稱珍寶館,是故宮精華之所在,館長由院長易培基兼;一為(wei) 圖書(shu) 館,即乾隆時所稱的天祿琳琅,所藏均宋元善本,乃皇家族的圖書(shu) 室,館長由北京圖書(shu) 館館長袁同禮兼;一為(wei) 文獻館,所藏均清朝軍(jun) 機處檔案,是中國近世近代的原始資料庫,館長沈兼士。”

  如果以直線距離計,禦史衙門的大門距大高玄殿的院落僅(jin) 隔著不寬的陟山門大街,兩(liang) 者間的距離不超過20米,因為(wei) 太過便利,所以查書(shu) 之人喜歡居住於(yu) 此。謝興(xing) 堯寫(xie) 道:“三十年代這所稱為(wei) 禦史衙門的房屋,劃歸北京圖書(shu) 館作為(wei) 宿舍。但是這座北京圖書(shu) 館的宿舍,卻沒有一人住在這裏,這裏住的,全是學術界的單身漢,似乎是圖書(shu) 館的招待所。”

  那時的謝興(xing) 堯在此租住一年多,趙萬(wan) 裏、王重民等人常到這裏來找他。謝興(xing) 堯主要是到那裏查看與(yu) 太平天國有關(guan) 的史料,他談到曾在故宮內(nei) 花五角錢買(mai) 到了太平天國金璽的鈐蓋印。

  禦史衙門的門牌號為(wei) 陟山門大街5號,其隔壁6號院是個(ge) 更有故事的地方,這裏曾經是林長民的居所,他當時任段祺瑞內(nei) 閣司法總長,這個(ge) 職務的性質與(yu) 禦史衙門屬於(yu) 同一類。後林長民跟隨郭鬆齡去討伐張作霖,在敵軍(jun) 中身亡。為(wei) 此,6號院歸其女林徽因管理,在之後林徽因將這處院落賣給了胡適。

  賈老師是故宮文物保護基金會(hui) 的秘書(shu) 長,她對這裏十分熟悉,邊走邊聽她講解那些曆史故事,使得這個(ge) 寂靜的院落在我的腦海中立體(ti) 了起來。一路參觀下來,這裏總計有三進院落,每一進院落都有正廳和廂房,謝興(xing) 堯說,他當時是住在東(dong) 邊的一間,房屋高大,裏麵有20多平方米,每月租金四元。而今這裏不對外開放,更不會(hui) 對外出租。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