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影視創作開拓黨史教育生動課堂

發布時間:2022-09-21 11:21:00來源: 光明網-《光明日報》

  【影視銳評】

  作者:閆金紅(黑龍江省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理論體(ti) 係研究中心特聘研究員、哈爾濱工業(ye) 大學馬克思主義(yi) 學院副教授)

  影視劇和節目因具象的視聽語言和通俗的表達方式易於(yu) 觀眾(zhong) 接受認同,成為(wei) 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重要手段。近年來,隨著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的深入開展,創作者仿佛聽到了一聲召喚,紛紛投入黨(dang) 史題材創作中。從(cong) 電影《1921》《懸崖之上》,到電視劇《覺醒年代》《山海情》,再到電視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dang) 史》、紀錄片《山河歲月》,這些影視佳作在觀眾(zhong) 中引發了強烈反響。有的情節進入了中小學試卷,有的人物出現在公司麵試題中,有的片段變成了黨(dang) 課的課件,有的話題成為(wei) 大眾(zhong) 熱議的焦點,一時間,因黨(dang) 史題材影視作品熱播掀起的一股股紅色潮流在社會(hui) 上凝聚起奮進新征程的磅礴力量,為(wei) 我國影視創作發展和黨(dang) 史教育開展帶來諸多啟示。

  百年黨(dang) 史,銘刻著一幕幕波瀾壯闊的崢嶸歲月,為(wei) 影視作品提供了豐(feng) 沃的藝術土壤。縱觀黨(dang) 史題材的發展過程,創作者主要用三種不同方式回答“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為(wei) 什麽(me) 能”的問題:一是回望黨(dang) 史上的重大時刻,表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從(cong) 誕生、發展到壯大劈波斬浪的艱難與(yu) 輝煌、光榮與(yu) 夢想,讓觀眾(zhong) 對這個(ge) 偉(wei) 大曆史進程形成具象認識;二是以傳(chuan) 記體(ti) 形式聚焦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重要人物的人生經曆和非凡成就,由點及麵描畫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精神譜係;三是展現平凡人物在逐夢與(yu) 築夢過程中的生命體(ti) 驗,在虛實之間重演不同時代黨(dang) 員幹部努力拚搏、犧牲奉獻的記憶。無論時代如何發展,理念怎樣更新,這些黨(dang) 史題材作品始終以“真實”為(wei) 精神底色,堅持“大事不虛、小事不拘”的寫(xie) 史原則。

  幾十年來次第湧現的大量影視作品,已對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各個(ge) 曆史時期進行了較為(wei) 全麵的展現和梳理。如何在浩如煙海的史料中尋找新靈感、挖掘新內(nei) 容,用新的藝術手段將“黨(dang) 史”這一複雜而又有深度的主題潤物無聲地傳(chuan) 達給受眾(zhong) ,成為(wei) 一直以來影視創作發展探索的題中應有之義(yi) 。尤其是近年來,伴隨中國媒介環境發生深刻改變,影視市場發展日趨成熟,黨(dang) 史題材創作者也與(yu) 時俱進,在講述方式、內(nei) 容表達、傳(chuan) 播形式等方麵主動求新求變,為(wei) 主流影視創作出新出彩積累了寶貴經驗。

  這種創新首先表現在看待黨(dang) 史的角度。拿對焦裕祿這位英模人物的人生經曆和其中蘊藏的焦裕祿精神為(wei) 例,觀眾(zhong) 對這段故事耳熟能詳,此前電影、電視劇、紀錄片等不同藝術門類也對此進行了多樣詮釋。2021年上映的電影《我的父親(qin) 焦裕祿》又給人帶來新鮮的觀賞感受。創作者將主場景設置在家庭生活場域,采取焦裕祿女兒(er) 口述的方式,從(cong) “一名黨(dang) 員”“一位幹部”“一個(ge) 親(qin) 人”三個(ge) 不同維度回顧焦裕祿光輝的一生,讓人看到了他可愛可親(qin) 的一麵。電視劇《山海情》將易地搬遷、對口幫扶、科技扶貧、教育扶貧等宏大內(nei) 容轉化成馬得福等基層黨(dang) 員幹部帶領村民種蘑菇、修水渠、修膳學校操場等具象化劇情,讓觀眾(zhong) 在進程式追劇中切身感受發展和變革的力量。還有“以畫為(wei) 體(ti) ,以史為(wei) 魂”的節目《美術經典中的黨(dang) 史》選取具有代表性的美術經典作品再現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光輝曆程;從(cong) “江山就是人民、人民就是江山,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這句話出發的節目《人民就是江山》,用感人的故事闡釋我們(men) 黨(dang) 根基在人民、血脈在人民、力量在人民的理念;選取黨(dang) 史上重大事件、關(guan) 鍵場景、重要人物為(wei) 表現內(nei) 容的紀錄片《山河歲月》則以山河為(wei) 經、以歲月為(wei) 緯結構全篇,讓觀眾(zhong) 係統了解黨(dang) 的偉(wei) 大精神。這些作品的創作者潛下心來重讀黨(dang) 史,從(cong) 中捕捉新的故事源和切入口,或填補某個(ge) 領域的創作空白,或換個(ge) 視角詮釋以往已呈現過的內(nei) 容,為(wei) 黨(dang) 的曆史留下影像化的新注解。

  融媒時代,短視頻崛起,受眾(zhong) 注意力呈現碎片化、移動化接收的特征。一些創作者在對這種時代語境進行深入分析研判之下,開始探索適應網絡用戶群體(ti) 的觀看方式與(yu) 審美習(xi) 慣,吸引更多人駐足觀賞的道路。有的人嚐試散點透視的手法,運用適合短視頻傳(chuan) 播的製片模式生產(chan) 。電視劇領域,諸如《功勳》《我們(men) 的新時代》等采取短劇、單元劇模式,每個(ge) 故事一集或幾集,一集20分鍾的體(ti) 量。電影領域,“我和我的”係列以及《你是我的春天》《穿過寒冬擁抱你》等作品由多位導演圍繞某主題各拍一部短片,再匯聚成長片。還有微紀錄片《這十年》《百煉成鋼:中國共產(chan) 黨(dang) 的100年》等,每集隻有幾分鍾,用微觀個(ge) 體(ti) 的經曆匯聚成宏觀意義(yi) 上的“中國故事”。也有人探索類型雜糅之路,引入符合觀眾(zhong) 期待的講述模式、移情方式。比如《湄公河行動》《懸崖之上》《緊急救援》等引入戰爭(zheng) 、動作、科幻、諜戰、災難等類型元素,為(wei) 未來主流影視創作打開了更廣闊的想象空間。

  黨(dang) 史題材影視作品已成為(wei) 黨(dang) 史學習(xi) 教育活動的重要組成部分。從(cong) 近年來的黨(dang) 史題材影視作品中汲取經驗,麵向未來,百年黨(dang) 史這一文藝創作的肥沃土壤仍有可以探索創新的潛力。隨著曆史理論研究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黨(dang) 史中的細節被挖掘出來,並為(wei) 人熟知。創作者應始終秉持敬畏曆史的態度,加強對黨(dang) 史的學習(xi) 積累,將最新的研究成果運用於(yu) 創作之中。與(yu) 此同時,還需深入生活、紮根人民,讓創作粘泥土、帶露珠、冒熱氣,更加準確地找到主題表達與(yu) 人民群眾(zhong) 需求之間的契合點,從(cong) 而實現從(cong) “主流”向“頂流”的轉變。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