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屆年輕人為什麽越來越青睞現實題材電影了?
玩轉技術、打破規則 大學生電影節聚焦生活
這屆年輕人為(wei) 何越來越青睞現實題材電影
從(cong) 《我的姐姐》《奇跡·笨小孩》《送你一朵小紅花》到《人生大事》……近兩(liang) 年,一大批現實主義(yi) 題材電影聚焦經濟社會(hui) 高速發展背景下的家庭親(qin) 情、生老病死、城鎮化等現實話題,走向銀幕,並引發青年觀眾(zhong) 的觀影熱潮。
剛剛落幕的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9屆大學生電影節,正在為(wei) 中國電影產(chan) 業(ye) 作出青春注解。在以青春為(wei) 名的電影討論中,不論是在影院裏觀影的年輕人,還是在電影工業(ye) 製作中的青年電影從(cong) 業(ye) 者,抑或是關(guan) 注青年電影文化研究者,都在探索現實題材與(yu) 青年電影的新風向。
電影點映、直播帶票、互聯網媒體(ti) ,尤其是短視頻平台,已成為(wei) 電影與(yu) 青年觀眾(zhong) 間的重要橋梁。
更自覺的類型意識、更多樣化的題材、更強的工業(ye) 意識是近年來中國青年影人,為(wei) 中國電影工業(ye) 提供、展現的三重新意。
新觀影
在現實題材中找到參與(yu) 感
觀眾(zhong) 為(wei) 什麽(me) 會(hui) 偏愛現實主義(yi) 題材?此前一份《Z世代觀影偏好調查報告》顯示,盡管喜劇、懸疑類型片仍受到Z世代(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一代人)歡迎,但真正吸引他們(men) 的卻不僅(jin) 僅(jin) 是“幽默搞笑”“燒腦反轉”影片創作風格。
據調查,這群年輕觀眾(zhong) 更看重的是影片的故事內(nei) 容層麵:劇情足夠豐(feng) 富、內(nei) 容有思想深度、能激起情感共鳴這3個(ge) 因素在受訪者的偏好選擇裏,全都超過了半數比例。
1998年出生的女生薩拉,是新聞學專(zhuan) 業(ye) 研究生。在她近期的觀影中,現實題材占了多數。在她看來,“現實題材意味著很多社會(hui) 議題能夠以電影媒介的形式進入大家的關(guan) 注圈,讓討論觸達成百萬(wan) 、上千萬(wan) 的觀眾(zhong) 。”
貼近現實、敘事語境相對真實,讓現實題材電影更易於(yu) 引起大眾(zhong) 對社會(hui) 話題的熱議。同時,藝術精神與(yu) 現實力量的結合更有效喚起了觀眾(zhong) 的共情。“通過電影這種寫(xie) 實而富有感染力和傳(chuan) 播力的手段,能夠讓不同群體(ti) 的聲音和故事以更為(wei) 生動、形象、深刻的方式被大家知道。”00後男生小黃說。
《中國電影報》社長、《當代電影》雜誌社長兼主編皇甫宜川在接受北京青年報專(zhuan) 訪時表示,新一代青年觀眾(zhong) 的感知能力、審美水平以及知性程度普遍提高,他們(men) 除了關(guan) 注自己,也渴望了解其他人的生活狀態和價(jia) 值觀。因此,以社會(hui) 生活為(wei) 創作源泉的現實主義(yi) 題材電影對大眾(zhong) 來說充滿吸引力。
“在麵對很多社會(hui) 事件時,觀眾(zhong) 的表達欲很強,他們(men) 也越來越願意參與(yu) 到這類電影的討論和交流當中,做出自己的評判與(yu) 表達。”
新方法
短視頻平台“選角”
以年輕的視角進入麵向生活的現實題材創作。青年導演在拍攝前,會(hui) 花更多的時間躬身田野調查。在本屆大學生電影節青年電影人論壇及“新生·新聲”主題對談中,很多嶄露頭角的青年導演發表了自己的聲音。
曾執導《我不是藥神》《奇跡·笨小孩》的青年導演文牧野,很重視電影開拍前的功課,這是他從(cong) 大學時代拍短片就開始養(yang) 成的習(xi) 慣。
“大學時代,我拍攝過兩(liang) 個(ge) 老奶奶的故事,當時去養(yang) 老院住了兩(liang) 周,觀察奶奶們(men) 的生活。”導演文牧野告訴北青報記者,《我不是藥神》創作前,他用了近4個(ge) 月走訪,拍攝《奇跡·笨小孩》前,他也走訪了各行各業(ye) 勞動者,包括去人才市場、電子廠做調查。
搜集了大量一手資料後,導演要做的便是化繁為(wei) 簡,“把每個(ge) 角色相對有代表性的精華提取出來。在電影裏找到平衡這些素材的空間,相對有度地去控製量,讓一手素材服務於(yu) 故事的同時,也有一定人物質感的流露,讓這些細節既服務於(yu) 電影,又服務於(yu) 情節和氣質。”
青年編劇餘(yu) 曦曾參與(yu) 多部現實題材電影創作。此前,他加入《1921》編輯工作中。如何進入真實曆史現場,餘(yu) 曦也談到了田野調查的重要性:“和當代題材不同,100年前的田野調查是在文獻和史料、訪談、回憶錄這樣的核心文獻中尋找。”對重大題材而言,文獻的準確性是非常重要的。
“看文獻的過程很像是寫(xie) 論文做文獻綜述,我們(men) 要確保文獻來源是準確的。”在餘(yu) 曦看來,在曆史細節中按圖索驥,複原整個(ge) 曆史場景,在文獻中找到適合電影創作的線索,是這一題材的創作路徑。
社會(hui) 生活和網絡平台也成為(wei) 青年創作者的廣闊田野。青年導演姚婷婷參與(yu) 《我們(men) 的新生活》,並負責《雲(yun) 上音樂(le) 會(hui) 》單元的創作。“很多年前,我因為(wei) 工作接觸了留守兒(er) 童,當我問他們(men) 的夢想是什麽(me) ,其中有一個(ge) 小男孩特別喜歡唱歌,但是他轉而又講自己沒有機會(hui) 唱歌。”這次《我們(men) 的新生活》的拍攝,讓她又想起了那個(ge) 孩子。
“在今天的時代環境裏,新媒體(ti) 平台可以讓很多人有機會(hui) 展示自己,所以,我希望把這個(ge) 故事放到現代的環境裏去講,希望那個(ge) 男孩能追求到自己的夢想。”姚婷婷覺得,社交網絡和短視頻平台也深刻影響著她的拍攝過程。
在選角環節,她希望找到一些會(hui) 樂(le) 器的小演員,最終幫她實現這個(ge) 想法的是短視頻平台,“因為(wei) 想找一些大山裏的孩子,有一天在短視頻平台看到一個(ge) 特別會(hui) 敲碗的男孩,就聯係他來試戲。雖然小朋友沒有演戲經驗,但非常有天賦。這個(ge) 選角的過程也非常符合我們(men) 影片的主旨——讓所有人都有展現自我的機會(hui) 。”
新表演
流量時代更需要練“內(nei) 功”
現實題材影片不僅(jin) 需要故事的真實性,同時也需要演員的真實表演帶來張力。對於(yu) 青年演員來說,就是要不斷精進自我。
近期熱映的電影《媽媽!》聚焦社會(hui) 關(guan) 注的問題——如何麵對阿爾茲(zi) 海默症。老戲骨吳彥姝、奚美娟、朱時茂實力擔當,青年演員文淇的加入,讓這部現實題材電影有了更豐(feng) 富的年齡跨度。
在本屆大學生電影節上,作為(wei) 青年演員代表的文淇也受邀擔任大學生電影節“青春同路人”。談及自己的表演之路,文淇說,她不斷讓自己“走出去”,觀察生活、感悟世界多樣性,用自己最真實的感受和體(ti) 驗去麵對角色。
文淇說,自己平時以觀察人為(wei) 樂(le) 趣,平時自己有空的時候,喜歡出去走走,看看周圍發生的事、身邊路過的人,感受世界的多樣性,“這種觀察家式的生活,影響是潛移默化的。”
談到如何把生活上的感受回饋到表演中去,文淇認為(wei) ,她始終是在用真實的感受去麵對角色,“比如需要我難過的時候,可以拉開我心裏的一個(ge) 小抽屜,把難過的情緒拿出來。”文淇表示,“雖然可能我的力量有限,但是我會(hui) 盡我所。用之前張國立老師對我說的一句話:‘流水不爭(zheng) 先,爭(zheng) 的是滔滔不絕。’我覺得這也適用於(yu) 每一個(ge) 現在覺得自己沒有嶄露頭角、前途未卜的年輕人。”
對青年演員來說,在流量即認可的時代更需要練內(nei) 功。青年演員張予曦,以模特身份出道,有很高的人氣,出道以來,從(cong) 古裝仙俠(xia) 、武打動作,到青春校園、都市愛情均有涉獵,以多變的風格、靈動的演技及出色的角色塑造能力為(wei) 觀眾(zhong) 所熟識。張予曦在接受北青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希望自己通過不斷挑戰全新的題材、迥異的人物角色,不斷積累經驗、常學常新。比起關(guan) 注自己的“流量”,她更願意把時間花在磨練演技上,“隻要平穩地、一步一個(ge) 台階地往前走,不斷地拍戲,就會(hui) 收獲一些喜歡你的人”。
新宣發
劇透式短視頻讓影片“破圈”
一部電影能從(cong) 構思拍攝走到最終排片公映實屬不易,而讓電影走向觀眾(zhong) 消費並收獲高票房,卻離不開持續而有效的宣發。
近年來,電影宣發已經不單單是影片的主創們(men) 巡回式路演,在時效、內(nei) 容、載體(ti) 與(yu) 形式上也迎來了多方麵的革新。特別是對於(yu) 現實題材電影而言,電影點映、直播帶票、互聯網媒體(ti) ,尤其是短視頻平台,已成為(wei) 電影與(yu) 青年觀眾(zhong) 間的重要橋梁。
“短視頻平台正成為(wei) 現實題材電影宣發的主戰場。”大象點映宣傳(chuan) 副總監肖副球告訴北青報記者,“以往,很多電影的前期宣傳(chuan) 物料會(hui) 集中在電影花絮、製作特輯、宣傳(chuan) 曲這些電影周邊信息,大家會(hui) 默認不涉及核心劇情。”
他和團隊最近觀察到現實題材電影宣發的一些變化:“在影片登陸流媒體(ti) 平台後,短視頻平台博主,特別是二創傳(chuan) 播博主,進行完全劇透式的短視頻二次傳(chuan) 播之後,讓電影得以在觀眾(zhong) 群體(ti) 破圈,也讓更多年輕觀眾(zhong) 進入影院,二次反哺票房。”
在宣發行業(ye) 從(cong) 業(ye) 者看來,這是一種新興(xing) 的、大膽的形式,和現實題材的影片也有一定的適配性。“劇透式宣發完全打破了原有的電影宣發套路,但這對於(yu) 短視頻平台青年受眾(zhong) 來說或許有別樣的效果。”肖副球說。
新觀察
新主流電影聚焦感受生活
“更自覺的類型意識、更多樣化的題材、更強的工業(ye) 意識是近年來中國青年影人,為(wei) 中國電影工業(ye) 提供、展現的三重新意。”在本屆大學生電影節上,很多討論圍繞青年影人進入現實題材帶來的新意展開。
在青年電影人論壇上,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影視傳(chuan) 媒係主任、副教授陳剛談道,“一方麵,青年導演用類型的框架去表達個(ge) 人對於(yu) 生活、對於(yu) 現實的感受,這對於(yu) 整個(ge) 產(chan) 業(ye) 來說是非常重要的;第二,青年導演的多元化創作跟他們(men) 更多元的學習(xi) 經曆和學曆背景有關(guan) 。”
陳剛特別談到電影工業(ye) 和科技技術的加持,“電影的發展不僅(jin) 僅(jin) 是技術跟藝術的發達,更多是靠工業(ye) 技術支撐。特別是現代數字技術的發展,動作和表演捕捉技術的廣泛應用,在這些方麵,青年導演走在了前麵,為(wei) 中國電影的工業(ye) 化流程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在彰顯青年影人新聲的討論中,“新主流電影”成為(wei) 被頻繁提及的關(guan) 鍵詞。
從(cong) 《我不是藥神》到《奇跡·笨小孩》《我在時間盡頭等你》《我們(men) 的新生活》,新主流電影得到觀眾(zhong) 的熱愛,也為(wei) 現實題材提供了新風向。“新主流電影表達、關(guan) 注與(yu) 書(shu) 寫(xie) 了當下真切能感受到的中國,聚焦生活中的美好與(yu) 變化,並且在這其中用成熟的、不斷往前發展的電影藝術化的語言表達出來。”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副院長、教授楊乘虎說。
楊乘虎表示,“新時代的主流電影意味著我們(men) 對於(yu) 新主流電影類型化和藝術方式的新探索,從(cong) 傳(chuan) 統的禮讚與(yu) 謳歌方式,擴展到關(guan) 注生活。”
談到新主流電影受眾(zhong) 中的青年力量,楊乘虎表示,“這個(ge) 時代裏最有貢獻的,對於(yu) 生活最有期望的這群年輕人是受眾(zhong) 中最重要的群體(ti) 之一。今天的年輕觀眾(zhong) ,尤其是年輕的電影人對於(yu) 時代的觀察、思考與(yu) 理解的能力足以應對電影的發展,他們(men) 的審美也足以接納並且激勵電影人在新主流的內(nei) 涵裏不斷探索。”
對話
尋找和Z世代溝通新方式
國內(nei) 現實題材電影、新主流電影的新風向,探討電影與(yu) 青年觀眾(zhong) 之間的互動關(guan) 係,北青報記者與(yu) 北京師範大學藝術與(yu) 傳(chuan) 媒學院院長、北京國際電影節·第29屆大學生電影節執行副主任委員肖向榮教授進行了對話。
北青報:近年來國產(chan) 現實題材電影在哪些方麵有新突破?
肖向榮:這幾年國內(nei) 現實題材電影突破了很多表達方式和講述方法,像《守島人》《我的父親(qin) 焦裕祿》《愛情神話》《奇跡·笨小孩》,這一係列現實主義(yi) 題材電影都用了一種更貼近老百姓心聲的方式去講述一個(ge) 小人物的故事——以小切口的方式敘述宏大的背景,勾連出觀眾(zhong) 對生活的想象。
通過主人公的眼睛,像碰彈珠一樣,不斷地形成連鎖反應,一個(ge) 個(ge) 引爆大家心中對生活的想象,這種方式就是現在影視試聽的一種新表達。
第二個(ge) 突破就是視覺奇觀。三維動畫、AR等電影工業(ye) 技術加持既滿足了通過樸實的小視角講普通人的故事這一表達形式,同時又為(wei) 觀眾(zhong) 創造了無限的想象空間。像《外太空的莫紮特》,內(nei) 核都是普通人的故事,而通過電影特效、奇觀,能讓觀眾(zhong) 在視覺和心靈上得到同樣的享受。
北青報:麵對更年輕的觀眾(zhong) ,更新的觀影方式,電影是否也需要更新與(yu) 年輕觀眾(zhong) 的溝通方式?
肖向榮:是的。Z世代新族群出現之後,我們(men) 不能回避和忽略的是,他們(men) 已經有了一整套屬於(yu) 自己的視覺係統、交友方式和溝通方式。因此,我們(men) 不能強硬地要求他們(men) 要接受已有的觀影方式,而是需要找到和Z世代溝通的新方式。
現在是一個(ge) 快節奏和急劇變化的時代,如何找到一條通道,能夠和最有衝(chong) 擊力、最有生命力的青年群體(ti) 對話,跟他們(men) 一起為(wei) 中國電影助力,是很重要的事。
北青報:大學生電影節堅持“大學生辦、大學生看、大學生評、大學生拍”,其實也是麵對Z世代的青年電影愛好者的一種開放的表態。
肖向榮:我們(men) 期待更多開放式平台的出現,也希望大學生電影節能夠成為(wei) 這樣的平台。這次電影節中,我們(men) 也有很多嚐試,“新生·新聲”就是一個(ge) 從(cong) 零開始,完全開放式的電影平台——我們(men) 希望聚焦青年電影人和青年觀眾(zhong) 之間的直接對話。不同角度呈現多元的精彩和美,這樣才能對內(nei) 打通中國電影和中國青年的合力,最終形成能突破中國電影國際表達的新路徑。
文/本報記者 王婧懿 張知依
實習(xi) 生 牛秀敏 李芊筱
統籌/林豔 張彬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