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文旅融出新天地 且以詩意共遠方

發布時間:2022-09-21 16:39:00來源: 中國旅遊報

  “旅遊是修身養(yang) 性之道,中華民族自古就把旅遊和讀書(shu) 結合在一起,崇尚‘讀萬(wan) 卷書(shu) ,行萬(wan) 裏路’”“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產(chan) 業(ye) 密不可分,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讓人們(men) 在領略自然之美中感悟文化之美、陶冶心靈之美”“發展旅遊要以保護為(wei) 前提,不能過度商業(ye) 化,讓旅遊成為(wei) 人們(men) 感悟中華文化、增強文化自信的過程”……黨(dang) 的十八大尤其是2018年黨(dang) 和國家機構改革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高度重視文化建設、旅遊發展及文旅融合工作,作出係列重要指示,深刻闡明了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基本遵循。

  牢記囑托,奮勇前行。文化和旅遊部門堅持以人民為(wei) 中心的工作導向,著眼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動文化和旅遊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融合發展。當前,旅遊因為(wei) 文化賦能而豐(feng) 富了內(nei) 涵、提升了品位,文化因為(wei) 旅遊帶動而更有魅力、增添活力,“詩”和“遠方”在滿足人民美好生活新期待中實現了更好聯結,進一步提升了人民群眾(zhong) 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多措並舉(ju) 推進文旅融合

  “我們(men) 來敦煌旅遊,就是為(wei) 莫高窟來的。出發前,我就預約了門票,沒想到一大早就這麽(me) 多人。”日前,北京遊客張先生和夫人利用年假到甘肅旅遊,深度體(ti) 驗了這裏的大漠落日和博物館熱。“每次旅遊,我們(men) 都喜歡選擇那些兼具厚重曆史和美麗(li) 風光的目的地。幾乎每到一地,博物館都是必須打卡的地方。”

  文化是旅遊的靈魂,旅遊是文化的載體(ti)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和旅遊發展,對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作出一係列重要部署,特別是2018年3月,在推進全麵深化改革進程中,作出組建文化和旅遊部,推動文化事業(ye) 、文化產(chan) 業(ye) 和旅遊業(ye) 融合發展的重大決(jue) 策。

  文化和旅遊係統積極響應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號召,堅定落實中央部署,順利完成機構改革,組建文化和旅遊行政部門,整合文化市場綜合執法隊伍,理順體(ti) 製機製、優(you) 化職能職責,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重塑文化和旅遊發展格局。各地陸續出台推動文旅融合發展政策文件,不斷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業(ye) 態融合、產(chan) 品融合、市場融合、服務融合。

  2019年12月,北京出台《關(guan) 於(yu) 推進北京市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的意見》,從(cong) 資源利用、空間布局、產(chan) 品業(ye) 態、公共服務、市場管理、對外交流、保障措施7個(ge) 方麵提出26條舉(ju) 措;2020年4月,廣東(dong) 推出《廣東(dong) 省加快推進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三年行動計劃(2020—2022年)》,提出實施紅色文化和旅遊提質升級、嶺南特色文化傳(chuan) 承利用、粵美鄉(xiang) 村文旅振興(xing) 等九大重點工程……

  在中央和地方大力推動下,文化和旅遊以資源融合、服務融合、產(chan) 業(ye) 融合、交流推廣融合為(wei) 重點,形成了優(you) 勢疊加的良好局麵。

  在此背景下,依托革命舊址、革命文物開展的曆史文化遊、紅色旅遊規模和熱度全麵攀升,文化遺產(chan) 進一步“活起來”,“考古熱”“博物館熱”“非遺熱”“古籍熱”蔚然成風,故宮、三星堆博物館、河南博物院等在節假日常常出現“一票難求”的現象,國潮國風成為(wei) 年輕人的新時尚。

  今年8月24日,文化和旅遊部產(chan) 業(ye) 發展司司長繆沐陽在中共中央宣傳(chuan) 部舉(ju) 行的“中國這十年”係列主題新聞發布會(hui) 上介紹,近年來,文化和旅遊業(ye) 態融合、產(chan) 品融合、市場融合,旅遊演藝、紅色旅遊、鄉(xiang) 村旅遊、文化遺產(chan) 旅遊蓬勃興(xing) 起。“正可謂‘文旅融出新天地,且以詩意共遠方’。”

  以文塑旅 豐(feng) 富產(chan) 品內(nei) 涵

  “落吊橋、開城門、迎貴賓。”隨著鴻臚寺卿一聲令下,一台融合千年古都曆史與(yu) 絲(si) 路風情的文化盛禮、一場重現盛世大唐迎接貴賓的最高禮儀(yi) 正式開啟。這場注入盛唐文化元素的西安城牆大唐迎賓儀(yi) 式自1996年“世界古都大會(hui) ”首次亮相以來,已經成為(wei) 西安的標誌性旅遊產(chan) 品,廣受遊客喜愛。

  從(cong) 承載著人們(men) 對“世外桃源”想象的武陵源,到“掛在瀑布上的千年古鎮”芙蓉鎮,再到赴一場“長桌宴”喝一次“高山流水”酒的西江千戶苗寨……事實證明,擁有著豐(feng) 富人文資源、浸潤著曆史文化氣韻的地方,總是吸引著眾(zhong) 多遊客慕名前往。越來越多的城市開始盤點文化家底,提煉人文氣質,探索文旅融合之道。

  今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的《“十四五”文化發展規劃》在推動文化和旅遊融合發展方麵,明確提出“提升旅遊發展的文化內(nei) 涵,有助於(yu) 引導旅遊市場主體(ti) 加快創新,以文化賦能旅遊產(chan) 業(ye) 發展,對於(yu) 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供給、推進旅遊品牌建設、提升旅遊體(ti) 驗、促進旅遊產(chan) 業(ye) 高質量發展具有重要意義(yi) 。”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我國旅遊業(ye) 已步入高質量發展的新階段,市場需要更具特色、更具內(nei) 涵、更具吸引力以及更加豐(feng) 富多樣的旅遊產(chan) 品。”在北京第二外國語學院中國文化和旅遊產(chan) 業(ye) 研究院副教授吳麗(li) 雲(yun) 看來,文化資源、文化內(nei) 容、文化符號、文化故事等文化元素與(yu) 旅遊的深度融合,不僅(jin) 可以讓旅遊產(chan) 品更加豐(feng) 富、旅遊內(nei) 容更具吸引力,也能讓越來越多的遊客更加深刻地感悟中華文化之美,不斷增強民族自信和文化自信。她還舉(ju) 例道,黃山迎客鬆之所以成為(wei) 黃山風景區的標誌性景觀,不僅(jin) 是鬆樹形態之美帶來的感官吸引,更重要的是黃山鬆背後蘊含的文化內(nei) 涵和精神品格。

  與(yu) 此同時,文化元素的融入、文化主題的打造、文化內(nei) 涵的挖掘也成為(wei) 各地豐(feng) 富旅遊產(chan) 品、提升旅遊體(ti) 驗、塑造個(ge) 性化服務的重要路徑。從(cong) 文化主題酒店、民宿,到主題公園、特色街區,再到地域美食、旅遊演藝……文化要素正在全麵融入旅遊產(chan) 業(ye) 各個(ge) 環節,為(wei) 遊客提供深度感知目的地文化的多元方式,極大地提升了遊客的旅遊體(ti) 驗。

  以旅彰文 增強保護動力

  旅遊是文化的重要載體(ti) ,旅遊資源中蘊含著豐(feng) 富的文化內(nei) 涵,旅遊資源的開發過程,也是對文化的搶救、傳(chuan) 承和弘揚的過程。

  今年暑期,罕見的晴熱天氣讓南方各省苦不堪言,持續的高溫卻讓貴州省丹寨縣這座年平均氣溫在12.6℃—17.2℃的南方小城備受追捧。四麵八方的遊客紛紛湧入“雲(yun) 上丹寨”星羅棋布的非遺院落,體(ti) 驗愜意曼妙的田園時光與(yu) 少數民族文化的無窮魅力。丹寨擁有苗族蠟染、古法造紙等8項國家級、17項省級、34項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chan) ,建成非遺生產(chan) 性保護示範基地等非遺場所48處。據統計,今年6月底以來,丹寨主要非遺場所共接待非遺研學遊客926批次,累計接待遊客11.2萬(wan) 人次。丹寨縣黔山古紙合作社、千年傳(chuan) 蠟染製作工坊、丹籠鳥籠製作工坊等非遺場所接待非遺研學遊人次均過萬(wan) 。

  刺繡、剪紙、竹編、漆藝、泥塑、昆曲、京劇……傳(chuan) 統非遺技藝與(yu) 旅遊碰撞出了“活力”,技藝傳(chuan) 承人更多了,展示舞台更大了;西藏的布達拉宮,雲(yun) 南的麗(li) 江古城、景德鎮的古窯遺址等文化遺產(chan) 與(yu) 旅遊碰撞出了“火花”,伴隨著到訪遊客的增多,遺址修葺保護得更好了,文化內(nei) 涵傳(chuan) 播得更遠了。

  千裏運河,迤邐穿行。“這就是我課本裏學到的京杭大運河啊,是世界上最長的人工河,明清時代,忙碌在這條河上的‘漕運’,曾經是維持國家正常運轉的一條‘生命線’。”來自內(nei) 蒙古的黃女士一家到北京(通州)大運河文化旅遊景區旅遊,看著滔滔河水,思緒萬(wan) 千。遙望百年來首次全線通水的京杭大運河,昔日“帆檣林立、萬(wan) 舟駢集”的盛景仿佛在眼前展開。

  近年來,長城、大運河、長征、黃河、長江國家文化公園建設穩步推進。貫通中華文脈,詮釋生態文明,這些重大工程項目充分彰顯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人們(men) 徜徉於(yu) 國家文化公園,既可以感受到國家偉(wei) 大、曆史震撼,也可以體(ti) 會(hui) 到靜水深流、海納百川。

  殷殷初心如磐,時代答卷常新。展望下一個(ge) 十年,正如文化和旅遊部黨(dang) 組書(shu) 記、部長胡和平所說:“要在更廣範圍、更深層次、更高水平上推動文旅深度融合發展,讓‘詩’和‘遠方’實現更好聯結、共創美好生活。”(首席記者 王洋 見習(xi) 記者 楊麗(li) 敏)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