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時代】珠海:鏈接港澳共築“活力之都” 創新引領智造“上天入海”
編者按:“大時代需要大格局,大格局呼喚大胸懷。”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中華民族迎來從(cong) 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wei) 大飛躍。胸懷“國之大者”,踔厲奮發,變革性實踐、突破性進展、標誌性成果在中華大地不斷湧現,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不斷變為(wei) 現實。為(wei) 立體(ti) 展現各地以習(xi) 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思想為(wei) 指引,踐行新發展理念推動高質量發展的生動實踐,央廣網特別策劃推出《大時代》係列主題報道,邀您和我們(men) 一起走進城市深處,感受十年巨變,看各地不負偉(wei) 大時代、築夢追夢繪就的壯美畫卷。
央廣網珠海9月20日消息“10多年來,我都非常關(guan) 注橫琴的發展。”講著一口流利的普通話,澳門青年黃景禧在位於(yu) 珠海橫琴的律師事務所,述說著這些年他在粵港澳大灣區生活的點點滴滴。
當天,他剛剛結束了中山的一場大灣區律師交流活動,在接受專(zhuan) 訪後又要趕回澳門的家。像這樣一天之內(nei) 來往於(yu) 大灣區三座城市,對他來說已是習(xi) 以為(wei) 常。“從(cong) 律所回到我家,不用半小時,這還是算上在澳門堵車的時間。”
隨著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的縱深推進,越來越多像黃景禧一樣的澳門青年以珠海為(wei) 據點,將業(ye) 務輻射至大灣區。
作為(wei) 內(nei) 地唯一與(yu) 港澳陸路相連的城市,珠海因地處珠江入海口而得名。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廣東(dong) 時曾兩(liang) 次來到珠海,親(qin) 切勉勵珠海經濟特區要辦得更好、辦得水平更高,要求加快珠海經濟特區發展,對用好管好港珠澳大橋、推進橫琴開發建設、提升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等作出係列重要指示。
回望過去十載,伴隨著港珠澳大橋飛架三地、“大國重器”藍天逐夢以及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的藍圖一步步實現,“發現珠海之美”也被注入了更多的內(nei) 涵。
打造大灣區融合的“橋頭堡”
“陳博士,好久不見!”時隔三年,央廣網記者再次走進澳門大學博士陳天藍位於(yu) 橫琴·澳門青年創業(ye) 穀的實驗室,映入眼簾的是“澳門大學首家技術孵化企業(ye) ”的牌匾。
當年隻有幾名研發人員、麵積不到30平方米的初創公司,如今已發展成為(wei) 30多人、生產(chan) 研發空間超2000平方米的生物科技企業(ye) ,並在園區擁有一棟獨立的辦公樓。
談到這幾年的變化,陳天藍坦言,團隊是真正享受到了橫琴給予青年創業(ye) 的政策紅利,“前期場地免租、人才補貼、法律谘詢、融資對接等服務都為(wei) 我們(men) 提供了良好的創業(ye) 環境”。
在珠海橫琴,澳門大學和橫琴·澳門青年創業(ye) 穀之間僅(jin) 隔著一條環島路。2018年,陳天藍和同學帶著自主研發的數字型微流控芯片技術,“跨”過這條環島路,開啟了創業(ye) 征程。
在創業(ye) 過程中,澳門大學將相關(guan) 技術專(zhuan) 利授權給了陳天藍的團隊,且入股其中,這也是澳門大學首次入股畢業(ye) 生創立的公司。
這幾年,依托自主技術,陳天藍及其團隊已將科研成果轉化為(wei) 多款產(chan) 品。
“未來,我們(men) 也會(hui) 在芯片平台上開發其他生命科學應用,比如癌細胞分析、藥物篩選或合成生物學等,助力粵港澳大灣區醫療產(chan) 業(ye) 的升級發展。”陳天藍對未來發展充滿信心。
陳天藍團隊所在的橫琴·澳門青年創業(ye) 穀,已成為(wei) 珠海推進粵澳深度合作的一個(ge) 縮影。截至2022年7月底,創業(ye) 穀累計孵化企業(ye) (項目)848家,其中澳門企業(ye) (項目)369家,香港企業(ye) (項目)34家。
當資本、技術、人才、信息等產(chan) 業(ye) 要素在橫琴加速流動時,如何讓規則、機製更加高效銜接就顯得愈發重要。
這一點,澳門青年律師黃景禧深有體(ti) 會(hui) 。自2021年12月起成為(wei)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首批港澳籍仲裁員後,一周的行程中,他有一半時間要行走在粵港澳大灣區的不同城市裏。
黃景禧出身於(yu) 律師家庭,其父親(qin) 黃顯輝是澳門第一位土生土長的華人律師,2021年7月,黃景禧一家三口走進考場,成為(wei) 第一批參加粵港澳大灣區律師執業(ye) 考試的澳門律師。
“我所在的聯營律師事務所,位於(yu) 橫琴總部大廈,50多人中有10餘(yu) 人是澳門籍律師。”黃景禧介紹,從(cong) 橫琴回到澳門的家中隻需半小時車程,極大地方便了澳門律師來橫琴執業(ye) 。
“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是澳門融入祖國發展大局的重要發展平台,同時也是澳門居民宜居宜業(ye) 的重要平台。對我來說,到橫琴發展是最好的選擇。”黃景禧笑稱自己也是大灣區飛速發展的見證人。
十年間,滄海變桑田,橫琴從(cong) 一張白紙起步,如今已是路網縱橫,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
2021年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ti) 方案》,讓“橫琴效應”持續釋放,也為(wei) 珠海的產(chan) 業(ye) 發展打開了更多的想象空間。
隨著一係列優(you) 惠政策的落地實施,合作區逐漸成為(wei) 越來越多兩(liang) 地青年的創業(ye) 首選之地。截至2022年8月,橫琴累計商事主體(ti) 達56176戶,其中合作區成立以來,新設立企業(ye) 4298家。
暨南大學經濟學院教授、特區港澳經濟研究所副所長謝寶劍認為(wei) ,未來珠海一方麵要充分發揮港珠澳大橋“硬聯通”作用,不斷完善體(ti) 製機製和規則對接;同時也要發揮在珠江西岸的引領作用,“加強與(yu) 大灣區東(dong) 岸城市的產(chan) 業(ye) 聯係,整體(ti) 提升珠海的發展能級”。
“大國重器”藍天逐夢
十年,讓一座荒島變成了創業(ye) 熱土;十年,也可以讓一個(ge) 人褪去青澀,獨當一麵。
“麵對這麽(me) 大的飛機,我完全沒有抵抗力。”2011年,夏天駿從(cong) 南京航空航天大學畢業(ye) ,入職中航通飛華南飛機工業(ye) 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通飛華南公司”),開始了他的藍天逐夢。
據夏天駿回憶,當時公司所在的珠海航空產(chan) 業(ye) 園創業(ye) 條件是比較艱苦的,但發自內(nei) 心的熱愛與(yu) 對未來的篤定讓他選擇了留下。
入職僅(jin) 一年,夏天駿就參與(yu) 了小飛機AG300的部分設計,並在2012年珠海航展中展出。從(cong) 2017年起,他開始參與(yu) AG600防冰和除雨係統方案設計、總裝跟產(chan) 、係統調試、故障排查、科研試飛等工作。
雖然是“90後”,但夏天駿已是公司的資深員工,並在2019年獲得了航空工業(ye) 集團航空報國立功獎個(ge) 人三等功,是當時這個(ge) 獎項最年輕的獲得者之一。
作為(wei) “大國重器”,AG600是目前世界在研最大的水陸兩(liang) 用飛機,其最大起飛重量達60噸,最大載水量達12噸,填補了我國大型水上飛機的空白。2022年5月31日,AG600全狀態新構型滅火飛機在珠海成功首飛,標誌著AG600項目全麵進入加速發展的新階段。
大型裝備,考驗著一個(ge) 地區製造業(ye) 的水平。以AG600飛機為(wei) 例,其圖紙設計、研製、總裝,均在珠海航空產(chan) 業(ye) 園內(nei) 完成。依托這一產(chan) 業(ye) 龍頭,近年來珠海引進了一批知名航空項目,初步實現了研發、製造、維修、運營等業(ye) 態的聚集。
國產(chan) 大飛機的背後,離不開自主創新的硬核實力,這一點在家電製造領域也同樣意義(yi) 深遠。
“要有誌氣和骨氣加快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和實力,努力實現關(guan) 鍵核心技術自主可控。”2018年10月,習(xi) 近平總書(shu) 記考察格力電器股份有限公司時,勉勵企業(ye) 要把創新發展主動權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牢記囑托,砥礪奮進。近年來,格力電器持續加強自主創新能力,截至目前已擁有35項全球領先技術,累計申請國內(nei) 外專(zhuan) 利近10萬(wan) 項,產(chan) 品遠銷160多個(ge) 國家和地區。
2021年,格力電器曆時9年研發的“零碳源”技術一舉(ju) 斬獲世界級技術創新大獎。據悉,采用這項技術,碳排放量較傳(chuan) 統空調技術可降低80%以上。
當“零碳源”技術助力“雙碳”目標時,“珠海一號”衛星星座正運行在浩瀚太空,守護全球地表生態環境;由珠海科技企業(ye) 自主研發的無人船則穿過海浪,賦能水上監管和海洋牧場安全。
統計數據顯示,2021年珠海集成電路產(chan) 業(ye) 產(chan) 值125.83億(yi) 元,同比增長超35%;在打印耗材芯片、電源管理芯片、封裝基板等細分領域“領跑”全國;同時生物醫藥產(chan) 業(ye) 也在“跑步前進”,2021年累計完成規上工業(ye) 增加值81.89億(yi) 元,同比增長19.5%。
產(chan) 業(ye) 蓬勃發展背後,是珠海企業(ye) 在研發創新上的不斷投入。據統計,2021年超三成珠海上市公司研發投入過1億(yi) 元,主要分布於(yu) 計算機、電子、醫藥生物領域。
“我們(men) 搭建了珠海市科技創新政策的‘四梁八柱’,將重點放在了創新型企業(ye) 的培育和技術研發上,鼓勵和引導各種類型的企業(ye) 投入研發費用,增強自己的核心競爭(zheng) 力。”珠海市科技創新局副局長傘(san) 景輝表示。
數據顯示,2011年,珠海的R&D(科學研究與(yu) 試驗發展)經費占GDP比重僅(jin) 為(wei) 2.01%,到2020年已經上升到3.26%,在全省位列第3位,每萬(wan) 人口發明專(zhuan) 利擁有量達97件,科技創新發展指數排名全國地級市第2位。
珠海,這座外人眼中的“宜居之城”,如今已陸續誕生了一批能“上天入海”的隱形冠軍(jun) ,而這也是珠海堅持走高端產(chan) 業(ye) 路線的底氣。
本土文藝“揚帆出海”
“心有猛虎,細嗅薔薇。”這一詩句用在澳門青年設計師劉欣玨身上恰如其分。
15歲時,她獨自提著箱子從(cong) 珠海跑到北京求學,再從(cong) 北京跑到倫(lun) 敦求學,從(cong) 中央聖馬丁學院畢業(ye) 後,兜兜轉轉又回到珠海,創立了自己的同名品牌。
在劉欣玨眼中,珠海是一個(ge) 神奇的地方:“既有粵式文化,又有中葡文化交融,還有漁村文化,為(wei) 我提供了豐(feng) 富的創作靈感。”在創作中,她不斷采用港珠澳大橋、古村老城等珠海特色元素,為(wei) 作品注入新的活力。
珠海是珠三角地區中海洋麵積最大、島嶼最多、海岸線最長的城市,素有“百島之市”之稱,以其開放包容、融貫東(dong) 西的氣質,孕育出絢麗(li) 多彩的藝術氛圍。這不僅(jin) 吸引了劉欣玨紮根於(yu) 此,更催生了一批各具特色的本土新晉文藝團體(ti) 。
2022年5月,在“萬(wan) 水千山總是情”慶祝中荷建交50周年線上音樂(le) 會(hui) 上,由金爵士大樂(le) 團打造的爵士版粵劇《花好月圓》片段成為(wei) 最受矚目的節目之一。
然而,在2016年樂(le) 團創立之初,演出境況可以用“慘淡”來形容。
“當時,爵士樂(le) 還是比較小眾(zhong) 的演出門類,即使不收門票,一場表演也沒幾個(ge) 觀眾(zhong) 。”金爵士大樂(le) 團團長、音樂(le) 總監兼鼓手聶鑫回憶。
2016年3月,金爵士大樂(le) 團聯合一批國內(nei) 外優(you) 秀戲曲表演藝術家和國際頂尖爵士音樂(le) 家,啟動創作“跨樂(le) ”這一中國戲曲與(yu) 爵士樂(le) 的融合創新項目,開始在藝術領域嶄露頭角。2018年,這一項目還被文化和旅遊部評為(wei) “一帶一路”文化貿易與(yu) 投資重點項目。
“跨樂(le) ”項目的靈感,來源於(yu) 聶鑫的爺爺。他的爺爺退休後組織了一個(ge) 秦腔社團,和誌同道合的夥(huo) 伴們(men) 一起唱秦腔。在聶鑫爺爺去世後的追悼會(hui) 上,秦腔社的老人們(men) 現場演奏、演唱了秦腔《斬單童》,為(wei) 老人家送行。
“一群老人唱著高亢的秦腔的場麵,讓我難以忘懷,於(yu) 是我就想到將秦腔與(yu) 爵士樂(le) 結合,讓東(dong) 西方來一次碰撞。”聶鑫說。
“舊曲新唱,老戲新演”,創新的演繹讓金爵士大樂(le) 團成為(wei) 國內(nei) 屈指可數的專(zhuan) 業(ye) 爵士大樂(le) 團之一。如今,金爵士大樂(le) 團不僅(jin) 登上了珠海大劇院、星海音樂(le) 廳等專(zhuan) 業(ye) 舞台,還一度與(yu) 美國頂尖爵士音樂(le) 家提姆·石井合作音樂(le) 會(hui) ,讓珠海文藝“揚帆出海”。
誕生於(yu) 珠海大力發展城市文化基礎設施之際,金爵士大樂(le) 團的成長,也是這座海濱之城藝術力量崛起的真實寫(xie) 照。
十年來,華發中演大劇院、珠海大劇院相繼投入使用,為(wei) 珠海的文藝表達提供了廣闊的舞台,吸引了名團名作接踵而至,形成了穩定的本土文藝消費群體(ti) 。
話劇《龍騰伶仃洋》、民族管弦音樂(le) 會(hui) 《樂(le) 從(cong) 大灣來》、歌舞詩《珠海的故事》、現代粵劇《南粵破曉》……據不完全統計,近五年來,珠海文藝工作者入選國家級文藝展覽、展演的作品達200餘(yu) 件。
與(yu) 此同時,植根於(yu) 基層的文化土壤也不斷盛開出文藝果實。走進廣東(dong) 省省級傳(chuan) 統村落會(hui) 同古村,也許你會(hui) 感到驚訝,小小的村子竟然有藝術節。
“我已經參加過兩(liang) 屆會(hui) 同藝術節了!”提起故鄉(xiang) ,祖籍珠海的香港男高音歌唱家莫華倫(lun) 興(xing) 奮地說。2020年,他和另外兩(liang) 位男高音,一起在會(hui) 同村演唱了《我和我的祖國》。
自2015年開始,會(hui) 同村每年都舉(ju) 辦藝術節,將曆史文化內(nei) 涵、民俗非遺、傳(chuan) 奇故事、嶺南風格建築資源、大學小鎮完美結合,以創意市集及行為(wei) 藝術的形式,再現會(hui) 同村繁盛的商業(ye) 文化。
在莫華倫(lun) 看來,珠海與(yu) 港澳聯係日益密切,通過優(you) 勢互補,將推動文化產(chan) 業(ye) 發展“更上一層樓”。“從(cong) 一枝獨秀到百花齊放、從(cong) ‘自娛自樂(le) ’到走向國際,珠海這些變化都令人感到驚喜。”
從(cong) 基礎設施“硬聯通”到體(ti) 製機製“軟對接”,再從(cong) 科技創新“上天入海”到本土文藝“揚帆出海”,如何承接大灣區融合的紅利,讓這座“海濱之城”激蕩出更多青春與(yu) 活力,珠海正在給出自己的答卷。
百家讀城:
用歌劇唱響“珠海故事”
□ 莫華倫(lun)
盡管生在北京、長在香港,但廣東(dong) 珠海才是我魂牽夢縈的故鄉(xiang) 。自我幼時,父母便常常說起,珠海唐家灣鎮會(hui) 同村是我祖父的生長之地。
時間與(yu) 空間也無法阻隔的是血脈之間的相連。我第一次回珠海,是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當時族人在家鄉(xiang) 為(wei) 爺爺舉(ju) 辦壽宴,借此機會(hui) ,我和父母跨越山海、歸鄉(xiang) 團聚。
會(hui) 同村莫氏是客家人,300多年前從(cong) 中原遷居至此。雖是第一次回來,鄉(xiang) 親(qin) 們(men) 的熱情開朗卻深深感染了我,儼(yan) 然喚醒了我身上的客家基因。而村口綠意蔥蘢的老樟樹、古色古香的碉樓與(yu) 祠堂,也令我倍感親(qin) 切。
我第一次意識到,這片土地,是我整個(ge) 家族出發的原點,也是我生命的根底所在。自此之後,我雖然仍在世界各地遊走演唱,但在內(nei) 心深處與(yu) 珠海的連結卻與(yu) 日俱增。我與(yu) 這座城市在精神上的相契,也越發深刻。
珠海告訴了我,何為(wei) 進取。在首次歸鄉(xiang) 的十餘(yu) 年後,我第一次去了橫琴。彼時它尚待開發,目光所及之處,不是灘塗,就是工地。盡管有些雜亂(luan) ,卻處處顯示出了蓬勃向上的姿態。聽著工地的機器轟鳴聲,無盡希望在我心中湧動。
事實證明,橫琴的發展日新月異,呈現出了驚人的生命活力。港珠澳大橋的開通,更是具有裏程碑式的意義(yi) 。
如今的珠海,是全國唯一一個(ge) 與(yu) 港澳陸橋相連的城市。從(cong) 珠海到香港,開車僅(jin) 需30多分鍾,通行效率比港珠澳大橋開通前提高了足足十倍。
大橋開通後,珠澳兩(liang) 地的經濟文化交流也更加密切。我還記得,幾年前擔任澳門國際音樂(le) 節的藝術總監時,就看到很多觀眾(zhong) 從(cong) 珠海趕來觀看演出。看完演出,他們(men) 又在12點深夜關(guan) 閘門前返回內(nei) 地。當日往返珠海與(yu) 澳門的便捷,在早些年是不敢想象的。
珠海也告訴了我,什麽(me) 是文化軟實力。近年來,珠海推動舉(ju) 辦了多場國際性文體(ti) 賽事,在世界上的文化影響力不斷提升。就連我的老家會(hui) 同村,也曾舉(ju) 辦過藝術節。
更讓我驕傲的是,在硬件方麵,家鄉(xiang) 珠海有著世界一流的演出場地,包括華發中演大劇院、被昵稱“大貝殼”的珠海大劇院等,這一點在一個(ge) 常住人口僅(jin) 約200萬(wan) 人的城市堪稱罕見。
也正因此,近年我幾乎每年都會(hui) 回到珠海參加演出。2021年5月,我們(men) “中國三大男高音”還在珠海大劇院辦了一個(ge) 專(zhuan) 場音樂(le) 會(hui) 。
作為(wei) 歌唱者,我由衷地期待能有更多為(wei) 家鄉(xiang) 放歌的機會(hui) ,也忍不住暢想,若珠海能夠舉(ju) 辦國際性藝術節或者音樂(le) 節,想必會(hui) 讓城市的文化影響力再上台階。
屆時,我將用我所擅長的歌劇表演,驕傲地向全世界講述珠海及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故事。
(作者係中國香港男高音歌唱家、香港歌劇院和福建大劇院藝術總監)
總策劃:張軍(jun) 於(yu) 鋒
總監製:伍剛 夏淩雲(yun)
統籌:陶玉德
記者:王雪薇 夏燕
編審:韓曉餘(yu) 郅怡婧
視頻:黃璐璐 官文清 王倩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