匯聚戲迷、傳播越劇,浙江嵊州在全國建立180餘個“愛越小站”
匯聚戲迷、傳(chuan) 播越劇,浙江嵊州在全國建立180餘(yu) 個(ge) “愛越小站”——
小站大舞台 聚攏愛戲人(護文化遺產(chan) 彰時代新義(yi) )
核心閱讀
作為(wei) 全國第二大劇種,一直以來,越劇都有不少戲迷。在越劇的發源地浙江嵊州,依托嵊州市越劇博物館建設的中國越劇戲迷網,自2016年起在全國各地建起180餘(yu) 個(ge) “愛越小站”,聚攏越劇戲迷,傳(chuan) 播越劇藝術,吸引更多人愛上越劇。
唱腔優(you) 美、造型悅目的越劇是全國第二大劇種,曾經火遍大江南北。然而,近年來,越劇也麵臨(lin) 著市場萎縮、後繼乏人等問題。
在越劇發源地浙江省嵊州市,依托嵊州市越劇博物館建設的中國越劇戲迷網從(cong) 2016年起,在全國各地建起“愛越小站”,聚攏越劇戲迷,傳(chuan) 播越劇藝術。6年來,從(cong) 社區到大學,“愛越小站”已達180餘(yu) 個(ge) ,每個(ge) 小站多則上百人、少則幾十人,既有老票友,也有新觀眾(zhong) 。
組織專(zhuan) 業(ye) 培訓,業(ye) 餘(yu) 演員也能上台
走進嵊州越劇藝術學校的9號排練室,10多名學員正在排練《西廂記》。國家一級演員王桂萍一邊做示範,一邊糾正學員動作:“肩要放鬆,不能僵硬,端起來就沒了美感。”“舞台就這麽(me) 大,腳下要有數,不能一口氣走到前台。”大家學得有板有眼。
嵊州市越劇博物館副館長鄭孝斌說,這些學員來自全國各地的“愛越小站”,每天6小時課程,學習(xi) 任務並不輕鬆,可下課以後,學員們(men) 仍常常圍著老師問個(ge) 沒完。
“來這裏學習(xi) ,我盼了幾個(ge) 月。”來自遼寧大連的姑娘康樂(le) 喜不自禁。這期學員來自遼寧、湖南、湖北、江西等地。“越劇唱腔悠揚,姿態優(you) 雅,還能增強古典文化涵養(yang) ,我越學越喜歡。”康樂(le) 說。
大連“愛越小站”的站長禮響也是這期學員。當天氣溫很高,禮響汗水涔涔,但話語間透著興(xing) 奮,“我們(men) 來學習(xi) ,就想排更多好戲,回去吸引更多觀眾(zhong) 。”
這些業(ye) 餘(yu) 愛好者,真能上台演出?
“可別小看他們(men) ,越劇的特點就是易上手,易模仿。”鄭孝斌說,一些對自己要求高的戲迷,不滿足於(yu) 自己學習(xi) ,想方設法請教專(zhuan) 業(ye) 老師。所以,每年到嵊州藝校培訓的機會(hui) 特別熱門,需要“搶票”。
“我們(men) 還不定期派老師去各地培訓,教唱腔念白。怎麽(me) 用胸腹呼吸、如何發出純正的字音……這些隻有麵對麵才能教會(hui) 。”鄭孝斌說,越劇唱詞通俗、委婉動聽,動作直觀又充滿美感,經過培訓,學員都有明顯提高。
活動豐(feng) 富多彩,聚攏各地戲迷
“夕陽西下晚霞紅,驪歌聲聲催歸鴻……”台上,《柳毅傳(chuan) 書(shu) 》正在上演,不時引來台下陣陣掌聲。這是重慶沙坪壩區第四十六期“群星越劇秀”的現場,演員都是重慶“愛越小站”的成員。
不僅(jin) 是重慶,剛剛過去的這個(ge) 夏天,浙江瑞安“愛越小站”的成員登上溫州的古戲台,連演兩(liang) 場;廣東(dong) 深圳的“愛越小站”在“深圳市文化館”雲(yun) 上直播號、抖音號直播新排大戲《追魚》。除了演出,聲樂(le) 唱腔提升課、名家表演藝術講解等活動也在各地舉(ju) 辦……“各地‘愛越小站’全年的活躍度都很高!”鄭孝斌說。
重慶“愛越小站”依托沙坪壩區文化館群星越劇團成立,成員們(men) 請來專(zhuan) 業(ye) 老師授課,排了近10部大戲,連續4年登上重慶科教頻道中老年春節聯歡晚會(hui) 。“每演大戲,100多人的小劇場都滿滿當當,演出中沒人離場。”小站骨幹何德鳳很自豪。
“‘愛越小站’像磁鐵,聚攏各地的越劇迷,不斷擴大影響,讓更多人接觸越劇、認可越劇。這些僅(jin) 靠專(zhuan) 業(ye) 劇團很難做到。”嵊州市文廣旅遊局副局長李煬說。
去年,嵊州新排了一出越劇現代戲《核桃樹之戀》。全國巡回演出時,各地的“愛越小站”成員畫海報、做推廣,成為(wei) 得力幫手。
今年5月27日,《核桃樹之戀》巡演到貴州遵義(yi) 。一大早,貴州貴陽“愛越小站”的成員們(men) 就登車出發。“我們(men) 提前十來天就準備上了!”站長李珊很激動。劇團全國巡演,一路上都受到熱情接待。“他們(men) 是越劇戲迷,也是越劇生長的土壤。他們(men) 對越劇的熱愛和深情,經常讓我特別感動。”嵊州市越劇團演員部部長陳亞(ya) 軍(jun) 說。
更多年輕人加入“愛越小站”,對越劇的未來很重要。鄭孝斌說,目前在國內(nei) 各大高校裏已經建立了92個(ge) “愛越小站”,成為(wei) 傳(chuan) 播越劇藝術的生力軍(jun) 。
李曉燕是浙江工業(ye) 大學“愛越小站”負責人。“我們(men) 的‘愛越小站’不光吸納新生,還有一些早已畢業(ye) 的師兄師姐,有活動時就會(hui) 積極趕回學校幫忙。”李曉燕說。
分享藝術樂(le) 趣,當好戲迷“娘家人”
“有這麽(me) 堅定的戲迷,真幸福。”王桂萍十分欣慰,“在這個(ge) 快節奏的時代,他們(men) 能夠靜心學一門緩慢、古老的藝術,很難得。沒有觀眾(zhong) ,越劇就沒了基礎。”
“成為(wei) 戲迷的‘娘家’”是嵊州叫響的口號。52歲的陳琴是江西上饒人,2017年跟著票友到嵊州參加戲迷會(hui) ,被大家的熱情感染。“參加戲迷會(hui) ,讓我有種歸屬感,非常溫暖人心。”回去後,她在上饒成立了“愛越小站”,加入越劇戲迷大家庭。
除了每年暑假“搶名額”參加專(zhuan) 業(ye) 培訓,嵊州還不斷推出多種活動與(yu) 戲迷互動。2020年夏天,嵊州組織“愛越小站”各地大學站的105名成員登上舞台,與(yu) 嵊州市越劇團演員一起演出,並在越劇藝術學校參加表演、唱腔、化裝、導賞等越劇體(ti) 驗課。天津大學“愛越小站”的成員李彥反串了《碧玉簪》主角李秀英,驚豔全場。“戲迷的快樂(le) ,外人很難體(ti) 會(hui) 。這是一種精神寄托和享受。”鄭孝斌說。
有了小站,天南地北的戲迷就有了精神家園。今年5月18日,中國越劇戲迷網推出“越劇的力量”活動,各地“愛越小站”上傳(chuan) 視頻,剪輯後形成一段兩(liang) 個(ge) 多小時的視頻。有戲迷給公眾(zhong) 號留言:“心情煩悶時聽一段越劇,憂悶就隨之而去。”
“在中國的戲劇百花園中,越劇不是雍容華貴的牡丹,更像是一朵絢爛奪目的小花,生命力頑強,很容易紮根,能夠長成一片。”嵊州市越劇藝校副校長夏言說。
在戲迷眼中,越劇就是他們(men) 共同的“蜜友”,學習(xi) 、分享越劇,讓大家收獲了甜蜜的幸福感。雖然隻是業(ye) 餘(yu) 愛好者,也似小蜜蜂一般為(wei) 越劇傳(chuan) 播貢獻著點滴力量。
絢爛的小花連成花海,蜜蜂盤旋留連。這樣的越劇,怎麽(me) 會(hui) 變老?
本報記者 顧 春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