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真格基金王強對談北大教授董強:閱讀在今天意味著什麽?

發布時間:2022-09-27 10:43:00來源: 中國新聞網

 

  中新網北京9月26日電 (記者 應妮)“我的枕邊書(shu) :《破產(chan) 書(shu) 商劄記》分享會(hui) ”25日在京開講。真格基金、新東(dong) 方聯合創始人,牛津大學哈裏斯·曼徹斯特學院基石院士王強與(yu) 北京大學燕京學堂院長、傅雷翻譯出版獎組委會(hui) 主席董強教授作為(wei) 主講嘉賓,為(wei) 讀者們(men) 帶來了精彩的新書(shu) 交流。

  《破產(chan) 書(shu) 商劄記》是英國作家威廉·揚·達泠作品的首次引進,以第一人稱視角,講述了一位成功的商人盤下了麵臨(lin) 倒閉的書(shu) 店,書(shu) 中呈現了書(shu) 商日常生活方式的種種細節,同時也思考了閱讀、戰爭(zheng) 、生命等多方麵的意義(yi) 。

  王強說:“原著中書(shu) 商經營的書(shu) 店是有原型的,那是一家作者居住附近的書(shu) 店,後來這家書(shu) 店倒閉了,作者就買(mai) 下了那個(ge) 書(shu) 店。”這也直接導致了這本書(shu) 的誕生。而中譯本的誕生則是出於(yu) 王強和達泠的一些相似之處。遇到達泠對於(yu) 王強而言是一種巧合,達泠於(yu) 1962年離世,這一年王強剛好出生,《破產(chan) 書(shu) 商劄記》的原版也是王強無意中讀到的,而從(cong) 達泠的閱讀品味中王強看到了一種相似性,就像是冥冥之中的緣分,促使王強去翻譯這本書(shu) 。

  翻譯這本書(shu) 並非一件易事,王強坦言遇到的難題是首先需要確定翻譯原則,要控製住自我掩蓋原作,這是最重要的。

  本身也做翻譯工作的董強對此有強烈共鳴。他說:“一本書(shu) 在被翻譯後有一種擴散性,在新的語境中會(hui) 有新的理解。”對該書(shu) 的翻譯他表示了很大的認可,還開玩笑說,“如果《破產(chan) 書(shu) 商劄記》是法文譯本,我想把傅雷翻譯出版獎頒給王強。”

  王強認為(wei) ,從(cong) 商業(ye) 角度看,達泠是個(ge) 非常成功的人,而賣書(shu) 是全部商業(ye) 行為(wei) 中最浪漫的行為(wei) ,就像他在書(shu) 中寫(xie) 的“回到書(shu) 鋪,我在我的書(shu) 架間閑逛。禮拜天慢條斯理翻翻我的書(shu) 乃是莫大的樂(le) 趣。我的書(shu) 唯有這一天才是我自己的。”從(cong) 文學創作角度來看,他也是個(ge) 成功的人,他讓那個(ge) 破產(chan) 的書(shu) 店在文學中永恒了。董強則認為(wei) 這樣的行為(wei) 非常文學,在某種意義(yi) 上是一種現代創作,把自己變成故事中的人物。把書(shu) 籍中的想象空間和實際的物理空間融合在一起。

  正如分享會(hui) 的主題所言,該書(shu) 是王強的枕邊書(shu) ,陪伴了他十幾年,這也讓兩(liang) 位嘉賓不禁思考:在短平快的今天,閱讀究竟意味著什麽(me) ?紙質書(shu) 的閱讀還有存在的必要嗎?王強表示,《破產(chan) 書(shu) 商劄記》作為(wei) 一本將近一百年的書(shu) ,現在讀起來仍具有現代精神,反映了一種十分寬廣的生命態度,而自己能夠用中文把這樣的人物複活更是一種美好體(ti) 驗。

  對於(yu) 選擇紙質書(shu) 還是電子書(shu) 進行閱讀的問題,兩(liang) 位嘉賓也有非常統一的答案:在電子書(shu) 流行的時代,紙質書(shu) 給讀者帶來的閱讀維度是電子書(shu) 提供不了的,這種維度體(ti) 現在讀者閱讀前後所感受到的時間流逝。董強表示,電子書(shu) 是一種虛擬物,而紙質書(shu) 是有“肉身”的。在讀《破產(chan) 書(shu) 商劄記》的時候,他就看到了書(shu) 中非常有畫麵感的場景,如對於(yu) 書(shu) 店內(nei) 外各個(ge) 角度的描寫(xie) ,如太陽照射的方向、書(shu) 架的位置、路邊的行人……這些畫麵喚起了人們(men) 對“讀書(shu) ”行為(wei) 的反思。(完)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