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論壇】生態美百姓富,“兩山”理念煥彩現代化中國
【光明論壇】
作者:雷明(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教授、北京大學鄉(xiang) 村振興(xing) 研究院院長)
黨(dang) 的十八大以來,以習(xi) 近平同誌為(wei) 核心的黨(dang) 中央深刻把握生態文明建設在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事業(ye) 中的重要地位和戰略意義(yi) ,將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中國特色社會(hui) 主義(yi) “五位一體(ti) ”總體(ti) 布局,積極踐行“兩(liang) 山”理念,我國生態環境保護發生曆史性變化,自然資源事業(ye) 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了曆史性變革,有力促進了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建設。
堅持底線思維,築牢耕地、生態、自然資源節約利用三條生命底線。耕地是糧食生產(chan) 的“命根子”。保護耕地紅線和建設高標準農(nong) 田是“藏糧於(yu) 地”的重要體(ti) 現。自“十三五”規劃提出“堅持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實施藏糧於(yu) 地、藏糧於(yu) 技戰略”,從(cong) 中央到地方始終把堅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視為(wei) 農(nong) 業(ye) 生命線,不斷完善法律法規,修訂實施土地管理法、土地管理法實施條例,頒布實施黑土地保護法,嚴(yan) 格劃定耕地和永久基本農(nong) 田保護底線。今年中央一號文件更是明確提出,落實“長牙齒”的耕地保護硬措施。實行耕地保護黨(dang) 政同責,嚴(yan) 守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
自然資源與(yu) 生態是人類社會(hui) 經濟發展過程中複雜而重要的生命支持係統,經濟發展不能以破壞生態為(wei) 代價(jia) ,保護生態就是發展生產(chan) 力。可以說,生態保護紅線是繼“18億(yi) 畝(mu) 耕地紅線”後,另一條被提到國家層麵的“生命線”。其根本目的就是通過建立最為(wei) 嚴(yan) 格的生態保護製度,對生態功能保障、環境質量安全和自然資源利用等方麵實施設置嚴(yan) 格保護的空間邊界與(yu) 管理限值,確保經濟社會(hui) 生態效益相統一。十年來,全國各地始終堅持最嚴(yan) 格的生態保護製度,科學劃定生態保護紅線,確保生態安全。通過將國家生態功能極重要、敏感的地區全部納入生態保護紅線,建立國家“三區四帶”生態安全屏障格局,生態係統質量和穩定性持續提升。沙化土地重點治理區實現由“沙進人退”到“綠進沙退”的曆史性轉變。
自然資源節約利用是提升自然資源配置效率,提高自然資源利用質量,確保自然資源安全,是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關(guan) 鍵。人多地少是我國的一個(ge) 基本國情,我國在堅持最嚴(yan) 格的耕地保護製度的同時,必須堅持最嚴(yan) 格的自然資源節約利用特別是節約用地製度。十年來,全國各地深入落實全麵節約戰略,按照總量鎖定、增量遞減、存量優(you) 化、流量增效、質量提高“五量”管控目標要求,全麵開展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綜合評價(jia) 考核,實施自然資源總量管理,嚴(yan) 格控製建設用地規模,逐年減少新增建設用地。自然資源節約集約利用水平持續提升,助推經濟社會(hui) 發展全麵綠色轉型。
踐行“兩(liang) 山”理念,打造“生態美、百姓富”的美麗(li) 中國。綠水青山既是自然資源、生態資源,同時又是社會(hui) 財富、經濟財富。生命的起源來自大自然,歸於(yu) 大自然。保護自然環境就是保護人類,建立生態文明就是造福人類。人類社會(hui) 現代化建設本質就是推動實現人與(yu) 自然和諧共生。隻有在堅持生態優(you) 先、堅持人與(yu) 自然和諧統一的前提下,通過不斷創新,探尋科學轉化方式,才能最終實現綠水青山永續不斷地為(wei) 人類造福。十年來,全國各地積極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全力推進美麗(li) 中國建設。通過持續不斷地生態保護和生態修複,自然和文化遺產(chan) 資源得到整體(ti) 保護和有序利用,自然資源稟賦多樣性的價(jia) 值和優(you) 勢得到進一步發揮。通過全麵開展鄉(xiang) 村全域土地綜合整治進行生態修複,不斷挖掘和發揮林草資源“四庫”作用,助力鄉(xiang) 村綠色振興(xing) ;通過持續開展大規模國土綠化行動,助力美麗(li) 中國建設,實現“生態美、百姓富”。
強化體(ti) 製改革,全麵推進生態文明製度建設。生態文明作為(wei) 一種高級文明形態,是人類現代文明體(ti) 係的基礎,其核心就是人與(yu) 自然和諧統一。新發展階段對生態文明建設提出了更高要求。可以說,建設生態文明,是關(guan) 係人民福祉、關(guan) 乎民族未來的長久大計。推動生態文明建設不僅(jin) 關(guan) 乎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同時也關(guan) 係政治和社會(hui) 建設。必須把生態文明製度建設放到首位,通過不斷強化體(ti) 製改革,推進生態文明製度建設。十年來,我國始終把製度建設作為(wei) 生態經濟發展的基本保障,以前所未有的力度抓生態文明製度建設。將生態文明寫(xie) 入憲法,製定濕地保護法,修改土地管理法、森林法等,編製完成第一部全國國土空間規劃綱要。統籌推進自然資源資產(chan) 產(chan) 權製度改革,積極探索全民所有自然資源資產(chan) 所有權委托代理機製,建立覆蓋土地、礦產(chan) 等主要門類的自然資源資產(chan) 有償(chang) 使用製度。通過“三區三線”劃定,為(wei) 保障糧食安全、生態安全、能源安全,促進城鄉(xiang) 可持續發展,提供了重要製度保障。
深度參與(yu) 國際合作,積極推動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全球治理。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和構建地球生命共同體(ti) 貢獻智慧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個(ge) 國家和地區應盡的義(yi) 務,也是必然的責任。作為(wei) 負責任大國,十年來,我國在堅持“兩(liang) 山”理念與(yu) 習(xi) 近平生態文明思想、推進國內(nei) 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工作的同時,積極與(yu) 國際社會(hui) 攜手合作,率先發布《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國別方案》,向聯合國交存《巴黎協定》批準文書(shu) ,支持開展氣候變化南南合作,積極推動綠色“一帶一路”建設,利用雙邊或區域合作等方式為(wei) 全球生態文明建設貢獻中國方案,積極響應聯合國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和“生態係統恢複十年”倡議,為(wei) 推動自然資源和生態保護全球治理貢獻出中國力量。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