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古是科學也是藝術
作者:嚴(yan) 文明
良渚文化,從(cong) 1936年施昕更發掘良渚鎮所在的棋盤墳等遺址,並於(yu) 1938年出版大型考古報告《良渚》開始,就受到學術界的普遍關(guan) 注。梁思永先生首先把以黑陶為(wei) 特征的良渚遺存劃歸龍山文化的杭州灣區。20世紀50年代,江浙滬一係列相關(guan) 遺址的發現,證明良渚遺存明顯有別於(yu) 山東(dong) 龍山文化。夏鼐先生遂於(yu) 1959年首先將其命名為(wei) 良渚文化。此後在杭州灣和太湖流域陸續發現了許多良渚文化遺址。其中江蘇吳縣(今屬蘇州)草鞋山和張陵山等地更發現了玉琮、玉璧等重器,說明良渚文化已經進入了中國特有的玉器時代。
更大的突破發生在1986年。首先在浙江餘(yu) 杭長命鄉(xiang) 西北一處人工堆築的土山上發現了良渚文化貴族的大墓,其中的第12號大墓出土了大量精美的玉器和多件漆器,包括重達6500克被稱為(wei) 玉琮王的特大型玉琮。更加重要的是其四麵各刻畫了兩(liang) 個(ge) 神人獸(shou) 麵紋,線條之精細與(yu) 表情之神秘令人歎為(wei) 觀止。這座大墓也是迄今發現的良渚文化中最高等級的大墓,因而被稱為(wei) 良渚王之墓。本書(shu) 作者劉斌正是這座大墓的發掘者。他精細的清理工作使我們(men) 能夠一睹這位良渚王的尊容。1987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又在餘(yu) 杭安溪鄉(xiang) 的瑤山發現了良渚文化的祭壇以及埋葬於(yu) 祭壇上的12座良渚文化大墓。
如此高規格的墓地,應該有相應的王城和宮殿。1987年因擴建104國道而發現了大觀山果園的高台原來是人工堆築的。1992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在大觀山果園上的大莫角山南側(ce) 進行發掘,發現了高規格的宮殿基址,因此,將這裏命名為(wei) 莫角山遺址。這座麵積30多萬(wan) 平方米、相對高度10多米的高台,被認為(wei) 是良渚貴族所居住的台城。
1994年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成立了良渚工作站,通過拉網式的勘探調查,到上世紀90年代末,在良渚鎮到瓶窯鎮一帶共發現良渚遺址100多處。1999年劉斌擔任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第一研究室主任兼良渚工作站站長。2002年浙江省政府聘請我及12位專(zhuan) 家擔任良渚遺址谘詢委員會(hui) 委員,在良渚遺址總體(ti) 保護規劃會(hui) 上,劉斌提出了以莫角山為(wei) 中心到南北兩(liang) 山是等距離的一個(ge) 完整地理單元的認識,得到了與(yu) 會(hui) 專(zhuan) 家們(men) 的肯定,從(cong) 而將良渚遺址的保護範圍從(cong) 33.8平方公裏擴大到44平方公裏,由此保障了良渚遺址及周邊環境的完整性。
劉斌的考古工作極為(wei) 精細,同時又不忘對整體(ti) 遺址群的全麵考察,把宏觀和微觀巧妙地結合起來。2006年因居民房屋拆遷安置而發現了葡萄畈遺址石塊墊底的黃土堤,這引起了劉斌的思考與(yu) 關(guan) 注,隨即於(yu) 2007年跟蹤調查勘探,最終發現了300萬(wan) 平方米的良渚古城。良渚古城的發現,改變了良渚文化文明曙光初露的原有認識,標誌著良渚文化已經進入了成熟的史前文明發展階段。這是繼20世紀殷墟之後中國考古界的又一重大發現,將極大地推動中國文明史研究的進程和考古學發展。考慮古城不可能孤立存在,周圍一定有相關(guan) 的配套設施。劉斌他們(men) 發現良渚古城之後,一方麵對城內(nei) 外進行細致的調查發掘,另一方麵又進行大範圍鋪網式的調查,不但新發現了上百處遺址,對良渚古城的內(nei) 外遺址功能布局也有了全麵認識,更加令人震撼的是超大型水利工程的發現。
另外,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還在臨(lin) 平茅山遺址發現了大麵積的水稻田,及由6個(ge) 環壕組成的玉架山環壕聚落。大型水稻田的發現和玉架山環壕聚落的發現,是我們(men) 認識良渚高度發達的文明社會(hui) 的基礎。在玉架山考古現場,每個(ge) 環壕內(nei) 的墓葬從(cong) 良渚早期到晚期都有,持續1000年,反映了中國古代超穩定的血緣家族社會(hui) 。近幾年又在德清雷甸鎮發現了大規模的玉器作坊群,反映了良渚古城周邊的專(zhuan) 門化生產(chan) 方式。至此,一個(ge) 東(dong) 方古國的雄偉(wei) 麵貌便呈現在世人麵前,良渚已經具備申報世界文化遺產(chan) 的條件。2019年7月6日,在世界遺產(chan) 評審大會(hui) 上,良渚古城遺址理所當然地被評為(wei) 世界文化遺產(chan) 。
考古是一門科學,又是一種藝術。劉斌巧妙地把二者結合起來。讀他的書(shu) 既能獲得新知,又能夠獲得精神上的享受。
(作者為(wei) 北京大學考古文博學院教授。此文為(wei) 《尋找失落的文明》序言,本版有刪節。)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