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克思主義的規範性維度
作者:徐夢秋(廈門大學特聘教授)
在馬克思主義(yi) 的理論係統中,用於(yu) 描述其基本性質的雖有“實踐性”“階級性”“批判性”“革命性”“科學性”“實證性”“新唯物主義(yi) ”等概念,但卻並沒有“規範性”“規範性維度”“規範主義(yi) ”這樣的詞匯。當前,為(wei) 了回應西方馬克思主義(yi) 和一些西方學者的批評與(yu) 誤解,並擴展馬克思主義(yi) 研究視域,很有必要引入和運用這些詞匯。
德國法蘭(lan) 克福學派學者哈貝馬斯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基礎是不明確的。國外學界也有觀點否定馬克思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維度和規範性內(nei) 容。對此,中國的馬克思主義(yi) 者必須作出回應。筆者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不僅(jin) 存在著規範性的內(nei) 容和維度,而且它的規範基礎是比較明確的。
1 何為(wei) 規範性維度
為(wei) 了闡發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維度,首先必須說清楚什麽(me) 是“規範性維度”。哲學社會(hui) 科學領域有兩(liang) 個(ge) 術語:規範主義(yi) 和描述主義(yi) ,也叫規範性維度和描述性維度。例如,在經濟學、政治學、社會(hui) 學和法學等領域,都存在規範主義(yi) 與(yu) 實證主義(yi) (也叫描述主義(yi) )之爭(zheng) 。哲學中的科學主義(yi) 學派與(yu) 人文主義(yi) 學派的分歧,也有實證主義(yi) 與(yu) 規範主義(yi) 對立的色彩。那麽(me) ,什麽(me) 是規範性維度或進路?國內(nei) 外諸多解釋似乎都不甚明晰、周全。筆者認為(wei) ,從(cong) 基於(yu) 某種價(jia) 值觀的“應然觀”出發,對相應的實然性存在,作出肯定或否定的評價(jia) ,繼而進行維護、矯正或重構,這個(ge) 維度或進路就是規範性的維度。
為(wei) 什麽(me) 從(cong) 某種應然觀出發的維度,就是規範性維度?因為(wei) 具有普遍性的應然要求就是規範。例如:“必須全心全意為(wei) 人民服務”這一應然要求,就是國家公職人員應該普遍遵守的基本規範。而規範或者說普遍的應然性要求則產(chan) 生於(yu) 相應的價(jia) 值觀。孟子說:“魚,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魚而取熊掌者也。生,亦我所欲也;義(yi) ,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義(yi) 者也。”在此,他列出了魚、熊掌和義(yi) 這三種有價(jia) 值的東(dong) 西,並加以評價(jia) 和排序,這就是孟子的價(jia) 值觀。從(cong) 這種價(jia) 值觀出發必然得出這樣的應然抉擇:多種價(jia) 值若不能兼得,就應該取道義(yi) 而舍其他。
春秋時期,孔子根據周禮的“天子禮樂(le) 用八佾,諸侯六佾,卿大夫四佾,士二佾”,痛斥魯國大夫季孫氏的僭越行為(wei) :“八佾舞於(yu) 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他譴責、批判季孫氏之流僭越行為(wei) 的維度,用現在的話來說就是規範性維度。這一維度所依據的規範就是周禮(當時的社會(hui) 規範係統),其價(jia) 值觀基礎就是孔子對周代以宗法血緣關(guan) 係為(wei) 基礎的等級關(guan) 係的尊崇,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周監於(yu) 二代,鬱鬱乎文哉!吾從(cong) 周。”在孔子看來,名分綱紀亂(luan) 了是天下大亂(luan) 的原因,所以他力圖通過“正名”來矯正“君不君、臣不臣、父不父、子不子”和“民無所措手足”的亂(luan) 象,要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這個(ge) 維度就是以規範矯治失範的維度,簡稱規範性維度。
這種規範性維度,在日常生活中也是廣泛存在的。例如,在公交車上有年輕人不給身邊的耄耋老人讓座,另一乘客就對這位年輕人說,“你應該給這位老人讓座”。這位乘客是從(cong) “在公交車上應為(wei) 老弱病殘孕幼讓座”這一應然要求出發,去批評、矯正年輕人不肯讓座這一實然狀況的。在此,應然判斷就是道德規範。
規範性維度不僅(jin) 存在於(yu) 哲學社會(hui) 科學和社會(hui) 活動之中,也存在於(yu) 自然科學和工程技術領域。例如,在某建築工程驗收的場合,驗收人員把國家或行業(ye) 的技術規範作為(wei) 標準,去檢查工程質量,給出質量不合格的鑒定,並責令工程建設單位整改。這也是規範性維度,作為(wei) 其基礎的價(jia) 值觀就是許多建築工地都高高掛起的橫幅大標語:“百年大計,質量第一。”所以,有些學者如哈貝馬斯等認為(wei) 自然科學和技術缺乏規範性維度,是有片麵性的。
與(yu) 這種規範性相對的另一種維度,學者們(men) 有的稱之為(wei) 描述性維度,有的稱之為(wei) 解釋性維度,還有的稱之為(wei) 實證性維度。筆者認為(wei) ,可用“認知性維度”把這三種表述統一起來。描述性維度對事物本身有所斷定,有所描述。例如“今年夏天某地最高氣溫達45攝氏度,江河多處幹涸見底”。解釋性維度通過對因果關(guan) 係的考察和把握,來解釋事態和事變。例如“為(wei) 什麽(me) 今年夏天某地的氣溫會(hui) 高達45攝氏度?原因是什麽(me) ?”實證性維度要求對斷定和解釋提供經驗性證據。例如,對某地出現高溫天氣的斷言及其解釋提供可靠證據。描述性維度、解釋性維度和實證性維度是人們(men) 對事物認知的三個(ge) 階段,所以可統稱為(wei) 認知性維度。
規範性維度與(yu) 認知性維度,說到底就是對待事物的兩(liang) 種方式。前者是“以我觀物”,後者是“以物觀物”。前者是“從(cong) 主體(ti) 的方麵”去看待,把主體(ti) 作為(wei) 萬(wan) 物的尺度去臧否、維護或改變現存的事物。後者則是按照事物的本來麵貌去看待,力圖客觀地認識事物。對待事物的這兩(liang) 種方式是相互依存的。當人們(men) 完成了對事物的認知,特別是在完成事變的因果關(guan) 係的認識後,就會(hui) 考慮事物和事變(如有些蘋果爛了,蟲咬的)對當事人的或正或負的價(jia) 值(在此是負價(jia) 值,蘋果絕收會(hui) 減少果農(nong) 收入),然後決(jue) 定人們(men) 對這種狀態的作為(wei) (即決(jue) 策和實操:應噴灑農(nong) 藥並馬上行動起來)。可見,對待事物的規範性維度,不僅(jin) 包含評價(jia) 的維度,而且包含實操、實踐的維度。學界通常把規範性維度和描述性維度看作學術研究的兩(liang) 種方法、兩(liang) 種路徑,稱前者為(wei) 規範主義(yi) 的方法或路徑,稱後者為(wei) 描述主義(yi) 或實證的方法或路徑。這種見解,忽視了規範性維度的實操和實踐的方麵,是有片麵性的。
同時,我們(men) 還應看到,把認知性維度的活動和規範性維度的活動,看成兩(liang) 個(ge) 先後繼起、循環往複的過程,是為(wei) 了研究和敘述的方便。從(cong) 發生學的角度看,人類最優(you) 先的活動,肯定是有欲、有求的規範性活動,即按自己的價(jia) 值尺度去接觸或改變外部世界以滿足自己需要的活動,而不是單純的認知性活動;但在任何按主體(ti) 性要求而開展的規範性活動中,如采摘和打獵的過程中,人們(men) 都會(hui) 直接接觸到活動的對象,如山川、草木、野果、野獸(shou) 等,從(cong) 而獲得關(guan) 於(yu) 活動對象的各種性狀及其聯係的覺知。隻是在腦力勞動從(cong) 體(ti) 力勞動中分離出來之後,才有規範性活動和認知活動的分離,才有誰先誰後的爭(zheng) 論,才有休謨問題的提出。休謨問道:我們(men) 是怎樣從(cong) “是什麽(me) ”導出“應如何”的,是怎樣從(cong) 事實導出規範的?筆者認為(wei) ,在曆史和現實中,這兩(liang) 種活動原本就是二位一體(ti) 、同時發生在實踐過程中的;根本就沒有一個(ge) 何者邏輯在先,誰導出誰的情況。如果我們(men) 觀察新生兒(er) 的活動,也會(hui) 發現它的第一個(ge) 活動肯定不是認識乳房的活動,而是因饑餓而主動索求和吮吸乳房,進而發生了對乳房的感知。至於(yu) 有了主體(ti) 意識以後才產(chan) 生的從(cong) “是什麽(me) ”到“應如何”的通道,無論是類還是個(ge) 體(ti) ,都是在實踐中經過反複摸索、試錯而建立起來並傳(chuan) 遞下來的,而且也隻有經過實踐篩選,才能傳(chuan) 遞下去。在這期間,與(yu) 其說是推理在起作用,不如說是基於(yu) 活動和實踐而建立起來的模仿和聯想的機製在起作用。例如初民們(men) 最初的種植活動就是對自然界植物“是怎樣生長”的過程的人工模仿。那時,“應該怎樣”就是對“是怎樣”的模仿和再造,是對自然的因果關(guan) 係的模仿和再造,是從(cong) 簡單的模仿和再造到複雜的模仿和再造,直至各種複雜的模仿和再造的任意組合。休謨倒是論述了聯想和重複的作用,這是他的貢獻,但是他離開人類解決(jue) 生存問題的勞動與(yu) 實踐,抽象地來思考這個(ge) 問題,因而就難免陷入困惑之中。
2 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維度
有一些西方學者認為(wei) ,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基礎是不明確的。哈貝馬斯說:“馬克思主義(yi) 社會(hui) 理論的規範基礎方麵,從(cong) 最初起就是缺乏某種明晰性。馬克思相信自己運用的巧妙的手法,即通過對黑格爾邏輯的唯物主義(yi) 改造,已經解決(jue) 了社會(hui) 理論的規範基礎問題。”哈貝馬斯在《交往與(yu) 社會(hui) 進化》《重建曆史唯物主義(yi) 》《交往行為(wei) 理論》等著作中,多次表達了這個(ge) 觀點。在國內(nei) 外學界關(guan) 於(yu) 馬克思談不談正義(yi) 和道德問題的爭(zheng) 論中,有一派學者,如美國學者艾倫(lun) ·伍德、米勒等也認為(wei) :馬克思不關(guan) 注正義(yi) 和道德問題,不重視以正義(yi) 和道德為(wei) 根據和前提的批判。這實際上也是否定馬克思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維度和規範性內(nei) 容。
哈貝馬斯認為(wei) ,要開展對社會(hui) 的批判,必須從(cong) 一個(ge) 基礎或立足點出發,這個(ge) 基礎或立足點,作為(wei) 批判的根據,要麽(me) 是自然主義(yi) 的,要麽(me) 是規範主義(yi) 的;馬克思對資本主義(yi) 的批判是從(cong) 辯證邏輯即辯證法的否定性和他對資本主義(yi) 發展規律的描述出發的,所以其立足點或基礎是自然主義(yi) 或客觀主義(yi) 的,而不是規範主義(yi) 的。他說,“馬克思曾認為(wei) ,他……強行宣布唯物主義(yi) 占有了黑格爾的邏輯學方法,就似乎解決(jue) 了這個(ge) 問題(即成了‘批判的’理論)”“馬克思把規範性和主體(ti) 性與(yu) 可以感知和可以控製的事物相提並論,認為(wei) 它們(men) 的性質是一樣的,都是客觀化或‘具體(ti) 化’的”,馬克思“把批判和自然科學等量齊觀”。也就是說,馬克思把他的理論客觀化、自然科學化,從(cong) 而消解了其批判的規範基礎。
哈貝馬斯斷言,馬克思“認為(wei) ……批判……資產(chan) 階級理論的規範內(nei) 容,即現代自然法和政治經濟學的規範內(nei) 容……就夠了”,而馬克思又“必定沒有專(zhuan) 門研究過這個(ge) 問題”即社會(hui) 理論的規範基礎問題,於(yu) 是馬克思的社會(hui) 理論就失去規範基礎,至少是不明確的,即“當資產(chan) 階級的理想……失去作用時,內(nei) 在批判似乎能夠使用的規範和價(jia) 值也就不存在了”。這也就是說,馬克思否定了資產(chan) 階級理論的規範內(nei) 容,而自己對社會(hui) 理論的規範基礎又缺乏研究,所以他不是從(cong) 某種清晰的規範和價(jia) 值出發,去批判資本主義(yi) 的,而是借助唯物辯證法並根據曆史發展的必然趨勢,自然主義(yi) 地否定資本主義(yi) 的。
對此筆者不敢苟同。筆者認為(wei) 馬克思的思想和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基礎、規範性維度是存在的,而且比較明確。在馬克思世界觀轉變前後,他的批判所依據的規範基礎或者說規範性維度是不一樣的。例如,他在萊茵報時期對普魯士書(shu) 報檢查製度的批判,和他在巴黎公社時期對鎮壓工人的資產(chan) 階級的批判,二者所依據的規範性基礎是有區別的。前者站在新興(xing) 資產(chan) 階級的立場上,後者站在工人階級的立場上。而在世界觀轉變完成之後的各個(ge) 不同曆史時期,或在同一時期對待不同對象,馬克思社會(hui) 批判的規範性基礎或維度也是有差異的。例如,鴉片戰爭(zheng) 期間,他對英國殖民者的批判,和他對腐朽的清王朝的批判,二者的出發點就是不一樣的,前者是站在中華民族、中國人民的立場上,後者則是站在“現代性”的立場上。但是,不管各時期的差異有多大,有兩(liang) 個(ge) 共性貫穿始終:一是以無產(chan) 階級和勞動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作為(wei) 該利益之表達的無產(chan) 階級價(jia) 值觀為(wei) 價(jia) 值基石,以對曆史的客觀規律和發展趨勢的把握為(wei) 科學基石,融合這兩(liang) 大基石而形成馬克思主義(yi) 關(guan) 於(yu) 未來社會(hui) 及其經濟、政治、文化應如何的革命理想(應然觀);二是從(cong) 有別於(yu) 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之空想的革命理想出發,既訴諸理論武器也訴諸物質武器(工人運動),對資本主義(yi) 社會(hui) 的實然狀態,和資產(chan) 階級的意識形態(包括其規範性內(nei) 容)進行評價(jia) 、批判和解構,為(wei) 社會(hui) 主義(yi) 、共產(chan) 主義(yi) 的建構而奮鬥。
第一個(ge) 共性說的是馬克思主義(yi) 者從(cong) 事批判和建構的基礎、依據和出發點,是馬克思主義(yi) 者的奮鬥目標;第二個(ge) 共性說的是馬克思主義(yi) 者的理論活動與(yu) 實踐活動所要批判的實然對象及其意識形態,和馬克思主義(yi) 者所要建構的新世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yi) 和馬克思主義(yi) 者的社會(hui) 批判和社會(hui) 建構的規範性基礎或規範性維度,也就是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這個(ge) 規範基礎或規範性維度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價(jia) 值觀和應然觀(革命理想)的統一;這個(ge) 基礎的基礎是無產(chan) 階級的根本利益和曆史發展規律的有機統一;其特點是理論的批判和“物質”的批判的統一,道德的批判和武器的批判的統一;其理論上的貢獻和實踐中的成就是使社會(hui) 主義(yi) 從(cong) 空想變成科學,從(cong) 理想變成現實。
由此可見,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規範基礎和規範性維度,說的就是馬克思主義(yi) 的價(jia) 值追求和遠大理想,說的就是馬克思主義(yi) 的階級性、實踐性、批判性、革命性、建設性及其與(yu) 科學性的關(guan) 係,說的就是馬克思主義(yi) 認識世界、改造世界的價(jia) 值尺度和科學尺度的統一、應然尺度與(yu) 客觀尺度的統一。馬克思主義(yi) 者就是從(cong) 這一基礎出發去批判、解構資本主義(yi) ,頌揚、建構社會(hui) 主義(yi) 和共產(chan) 主義(yi) 的。也可以這樣說:這是一個(ge) 以無產(chan) 階級利益和科學曆史觀為(wei) 基礎,從(cong) 馬克思主義(yi) 的價(jia) 值觀和應然觀出發,批判違背無產(chan) 階級利益和曆史規律的一切,維護符合無產(chan) 階級利益和曆史規律的一切,建設符合曆史規律和無產(chan) 階級及全人類利益的“自由人聯合體(ti) ”的邏輯進路和實踐過程。
對於(yu) 主體(ti) 以自己的價(jia) 值尺度、應然尺度去對待客體(ti) 的這一維度,馬克思是有過比較充分的論述的。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他對勞動異化和人的異化的批判,就是把作為(wei) 人之本質的勞動本來“應如何”而資本主義(yi) 勞動的實際“卻如何”的巨大反差,作為(wei) 依據和出發點的。在該書(shu) 裏,他還指出:“動物隻是按照它所屬的那個(ge) 種的尺度和需要來建造,而人懂得按照任何一個(ge) 種的尺度來進行生產(chan) ,並且懂得處處都把內(nei) 在的尺度運用於(yu) 對象;因此,人也按照美的規律來構造。”在此,內(nei) 在的尺度就是價(jia) 值尺度,美的尺度就是主體(ti) 尺度和客體(ti) 尺度的統一。在1845年《關(guan) 於(yu) 費爾巴哈的提綱》中,馬克思批判舊唯物主義(yi) 對客體(ti) “不是從(cong) 主體(ti) 方麵去理解”,不是從(cong) 實踐去理解,這就是主體(ti) 的規範性維度,而且突出了規範性維度中的實踐要素。在1867年的《資本論》中,馬克思指出:“最蹩腳的建築師從(cong) 一開始就比最靈巧的蜜蜂高明的地方,是他在用蜂蠟建築蜂房以前,已經在自己的頭腦中把它建成了。勞動過程結束時得到的結果,在這個(ge) 過程開始時就已經在勞動者的想象中存在著,即已經觀念地存在著。”也就是說,建築師在施工之前,就在頭腦裏形成了建築的觀念模型(如圖紙);圖紙和模型能夠隨心所欲地想象出來嗎?不能,它隻能是建築師根據一定的技術規範和技術標準設計出來的。這就是觀念設計和實踐操作的技術規範維度。所以,哈貝馬斯盡管是抱著善意來批評馬克思的,並力圖彌補他所謂的馬克思主義(yi) 規範基礎不明確的不足,但筆者認為(wei) 他的這一批評顯然是不合乎實際的,況且他還否認了科學技術工程的規範性維度。
必須強調的是,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與(yu) 它的科學性是既有本質區別又相互依存的兩(liang) 種性質。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或者說它的體(ti) 現其階級性的價(jia) 值觀與(yu) 應然觀(理想),和以之為(wei) 基礎的批判性、革命性、建構性,離開了它的科學性,離開了對曆史發展規律的把握,就會(hui) 陷入空想社會(hui) 主義(yi) 和倫(lun) 理社會(hui) 主義(yi) 的窠臼;而馬克思主義(yi) 者也從(cong) 不奢談價(jia) 值中立,從(cong) 不標榜自己的研究與(yu) 價(jia) 值無涉、與(yu) 利益無涉,而是公開宣布自己的學說是無產(chan) 階級的思想武器。對此,馬克思是這樣說的:“哲學把無產(chan) 階級當作自己的物質武器,同樣,無產(chan) 階級也把哲學當作自己的精神武器。”恩格斯在《路德維希·費爾巴哈與(yu) 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一書(shu) 中也有過精辟的概括,他說:“科學越是毫無顧忌和大公無私,它就越符合工人的利益和願望。在勞動發展史中找到了理解全部社會(hui) 史的鎖鑰的新派別,一開始就主要是麵向工人階級的,並且從(cong) 工人階級那裏得到了同情,這種同情是它在官方科學那裏既沒有尋找也沒有期望過的。”也就是說,馬克思主義(yi) 是科學,作為(wei) 科學,他是麵向工人階級的,是與(yu) 工人階級情感相通的,是科學性和階級性(規範性之根基)的統一。總之,馬克思主義(yi) 的規範性是與(yu) 科學性互相依存的,而馬克思主義(yi) 作為(wei) 科學又是為(wei) 實現無產(chan) 階級的根本利益服務的。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