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以金相許古建築

發布時間:2022-09-27 15:43:00來源: 光明網

  40多處古建築在這位老人手中“複活”——

  以金相許古建築

  龐革平 陳飛燕

  一位古稀老人,傾(qing) 盡家財買(mai) 下一座座麵臨(lin) 拆毀的古建築,並移址重建。12年來,他“複活”了40多處古建築,建成全州思源民俗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

  日前,筆者走進廣西壯族自治區全州縣梘塘鎮白地頭村,聽唐以金講述他與(yu) 古建築的故事。

  1944年出生的唐以金,今年已經78歲,看上去仍然精神矍鑠。他童年家境貧寒,13歲起就跟著縣裏有名的建築工匠學手藝。看著普通的木頭和石塊在老工匠手中變成建築精品,唐以金迷上了傳(chuan) 統建築技藝。在走村串巷時,他曾遇到很多精美的古建築,為(wei) 古人的匠心所折服。“那些精致的雕花、巧妙的設計非常經典,現代匠人很難做得出來。”唐以金感歎道。

  桂林市全州縣地處湘桂走廊,在2000多年的楚越文化交融中,形成了獨特的建築文化。可惜的是,曆經滄桑歲月,不少古建築遭到不同程度的損壞。每當看到古建築被損毀,唐以金就心痛不已。從(cong) 年少時起,他心裏就埋下了想要保護古建築的種子。

  改革開放後,唐以金逐漸富裕起來。但他依然過著儉(jian) 樸的生活,一直尋思著做一些對社會(hui) 有益的事。

  2009年,唐以金偶然聽到一個(ge) 朋友惋惜地說,自己老家有一座精美的古建築,沒有納入文物保護範圍,因修建鐵路即將被拆除。唐以金深藏心中的火種一下子被點燃了。他趕到朋友老家,眼前的古建築令他震撼。這是一座硬山頂穿鬥式結構建築,三進四院,恢宏大氣,做工精美,雕梁畫棟,且保存完整。唐以金毫不猶豫地買(mai) 了下來。他隻有3天時間將建築拆走。憑著過去所學的技藝,他繪製了施工圖,將建築部件一個(ge) 個(ge) 編碼、拍照,再拆卸。之後,他跑遍了整個(ge) 全州縣,尋找合適的重建地。

  一年後,唐以金終於(yu) 在灌陽河西岸找到了合適的地塊,在這裏啟動了古建築“複活”工程。由於(yu) 拆卸時間緊,拆下來的建築部件沒有全部編碼,加上二次轉運,已完全散亂(luan) ,要想原樣重裝,難度幾乎不亞(ya) 於(yu) 新建。唐以金花了很長時間來研究這些建築部件。偶然地,他發現每個(ge) 構件的隱蔽處,古人都用朱筆留下了標記,並作了簡要說明。他尋得古建築拚裝的“密碼”,隨後花費一年時間,將這座宅院原貌“複活”。

  當美輪美奐的古建築再現於(yu) 世人眼前,許多人為(wei) 之驚歎、感動,一些當時拆下後被偷走的部件又被人主動還了回來。

  此後,唐以金在保護古建築的道路上繼續前行。12年來,他踏遍全州的村村寨寨,尋找由於(yu) 種種原因瀕臨(lin) 拆除的古建築,買(mai) 下來運回白地頭村進行重建。為(wei) 此,唐以金耗盡了積蓄,連兒(er) 女的存款都被他要來投入這項事業(ye) 中。

  2015年,依托複原的古建築群,唐以金建立了思源民俗博物館。思源取飲水思源之意,寓意謹記古人的建築智慧,保護好曆史文化遺產(chan) 。

  思源民俗博物館的名氣越來越大,慕名參觀的人越來越多,也有不少投資商來洽談合作。“合作是歡迎的,但我有條件,賺來的錢要用於(yu) 古建築保護。如果有一天,國家要征用這些古建築,必須無償(chang) 捐出來。”唐以金說。

  唐以金這些年沒有了經濟來源,但思源民俗博物館一直堅持免費開放,博物館的運營完全依靠他和他的家人。唐以金集設計、施工、監理於(yu) 一身,還兼做講解員、保潔員、保安、服務員。為(wei) 了節省開支,他過著節衣縮食的生活。

  唐以金最擔心的是時間不夠用。一方麵,還有一些建築和藏品需要整理、修複;另一方麵,他希望有人能傳(chuan) 承自己的技藝。

  去年11月,廣西建築工匠學院培訓基地在思源民俗博物館掛牌成立。在廣西城市建設學校兩(liang) 位老師的協助下,唐以金將畢生所學整理成教材。“傳(chuan) 統文化的保護隻有起點,沒有終點,希望前人的智慧能不斷傳(chuan) 承下去。”唐以金說。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