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利平台 > 即時新聞 > 文化

莫紮特筆下的宮鬥大戲

發布時間:2022-09-27 15:43:00來源: 北京日報

  作者:呂傳(chuan) 彬

  公元1781年,25歲的莫紮特信心滿滿來到奧匈帝國的首都維也納,他再也無法忍受薩爾斯堡統治者視他如傭(yong) 仆,因而辭去了那有固定收入的宮廷樂(le) 師職位。他自幼就巡回演出並作曲,雖還不到而立之年,在歐洲已經有相當名氣。當時奧皇是頗有音樂(le) 修養(yang) 的約瑟夫二世,他感於(yu) 那時的歌劇多是意大利式的,想創立一個(ge) 德文式歌劇,稱“Singspiel”,是混合歌唱、芭蕾和道白的歌劇(有點像今日百老匯音樂(le) 劇),並建立一所專(zhuan) 門上演這類歌劇的國家劇院。莫紮特到維也納後立刻去拜訪劇院總管斯提範尼,很快得到了合約。

  18世紀沒有版權法,斯提範尼隨手就給了莫紮特一個(ge) 劇本《後宮救美》,是別人已出版的喜劇《貝蒙特和康絲(si) 坦絲(si) 》,他自己隻略加修改。莫紮特對劇本不大滿意,頗多建議,斯提範尼也從(cong) 善如流。劇本修改後,莫紮特很快譜好音樂(le) ,次年首演。當時的維也納演藝界極度排外,首演夜,搗亂(luan) 群眾(zhong) 的噓聲、口哨聲、吵鬧聲不斷,不過沒幾天,觀眾(zhong) 的叫好聲就蓋過了雜音,歌劇大獲成功。

  據說奧皇觀賞此劇後對莫紮特說:“音樂(le) 太美妙了,讓我們(men) 的耳朵難以消受。親(qin) 愛的莫紮特,音符實在是太多了。”莫紮特回答:“陛下,音符量正敷所需,不多不少。”有人認為(wei) 這是因為(wei) 奧皇的音樂(le) 修養(yang) 一般,不識莫紮特的天才。筆者的猜測則是,奧皇創立Singspiel的本意是多用通俗的德國歌曲,而莫紮特的音樂(le) 的確有些格調過高。事實上Singspiel出品雖然車載鬥量,卻大多庸俗,除了莫紮特此劇和後來的《魔笛》、韋伯兩(liang) 三個(ge) 不出名的作品,以及貝多芬的《費德裏歐》之外,沒有傳(chuan) 世之作。

  《後宮救美》的故事很簡單。貝蒙特和康絲(si) 坦絲(si) 是一對情侶(lv) 。康絲(si) 坦絲(si) 和她的英國女仆“金發”被海盜劫持,賣給了奧斯曼帝國一位統領瑟林。瑟林愛上了美貌的康絲(si) 坦絲(si) ,但是愛情堅貞的她堅決(jue) 不從(cong) 。瑟林並沒有用強或威脅,隻寵愛她,盼她回心轉意。

  貝蒙特為(wei) 了找尋未婚妻來到瑟林領地,遇到他以前的仆人帕德裏婁,他也被海盜賣給了瑟林,現為(wei) 瑟林的園丁,他與(yu) “金發”亦有婚約。帕德裏婁出主意,要貝蒙特假充建築師,介紹給瑟林為(wei) 其服務。

  故事的喜劇效果許多是來自瑟林的後宮總管歐斯閔。他粗暴易怒又殘忍,但是有點四肢發達頭腦簡單,是個(ge) 漫畫型的醜(chou) 角。他恨帕德裏婁入骨,但卻常被其愚弄。瑟林把“金發”賞賜給他,他笨拙地向她求愛,碰了一鼻子灰,卻無可奈何。莫紮特把原著中不起眼的歐斯閔分量加重,不但幾個(ge) 重唱他都有分,此外還給了他三個(ge) 詠歎調,而且在第三幕的詠歎調讓他唱出奇低的低音D!

  帕德裏婁把歐斯閔灌醉,在窗下向“金發”唱情歌,告知脫逃計劃,並拿了軟梯救出康絲(si) 坦絲(si) ,卻因歌聲驚動了守衛,守衛推醒了歐斯閔,帕德裏婁立馬被捕,正打算逃脫上船的貝蒙特和康絲(si) 坦絲(si) 也被攔下。

  四人被押到瑟林麵前,貝蒙特說自己出身西班牙名門貴族,他的父親(qin) 可付大量贖金,但是當瑟林知曉貝蒙特父親(qin) 名字後,反而更為(wei) 憤怒,因為(wei) 貝蒙特父親(qin) 曾陷害他,剝奪他所有,是他的死仇。為(wei) 了報仇,瑟林判決(jue) 貝蒙特酷刑處死。康絲(si) 坦絲(si) 自願與(yu) 愛人一同受刑而死。瑟林經過一番內(nei) 心掙紮後,決(jue) 定以德報怨,不但寬恕了他們(men) 四人,並放他們(men) 自由歸國。最後大家都感謝和歌頌瑟林的美德,隻留下歐斯閔一個(ge) 人氣呼呼。

  18世紀法國起源的啟蒙運動推崇理性,莫紮特深受其影響,最後瑟林的理智克服了他對所愛的感情,正反映了理性主義(yi) 。這也許是瑟林隻有說白沒有唱詞的原因吧。瑟林最後的道白是:“你們(men) 的人民大概習(xi) 慣於(yu) 不公不義(yi) ……我如此憎恨你的父親(qin) ,所以我決(jue) 定不學他的榜樣。我放你自由,你可帶著康絲(si) 坦絲(si) 回國。告訴你父親(qin) ,你雖落在我手中,我卻放過了你。告訴他以德報怨,而非冤冤相報,才能給我更大的快樂(le) 。”觀眾(zhong) 是否覺得這樣理性而冷靜的台詞用說的比唱的更有力呢?

  要看懂這部歌劇,有必要了解一下奧斯曼帝國的後宮製度。奧斯曼帝國除了早期曾與(yu) 察合台汗國和其他韃靼汗國公主聯姻外,以後的後妃多是女奴出身。女奴是俘虜、綁架或搶劫來賣給或獻給王宮的女子,包括被征服的拜占庭和希臘的少女,被韃靼人搶劫的切爾克斯(沿黑海一白人小國,後被彼得大帝征服)和東(dong) 歐少女,以及被海盜俘虜的歐洲女子。她們(men) 進宮後被教以歌舞、音樂(le) 、打扮和其他技能。後宮大致分為(wei) 兩(liang) 級,底層是奴仆,上層是貌美有才藝的女子,如果有人被君主看上侍寢,則更上一級成為(wei) 妃子,有自己的套房和奴仆,生了兒(er) 子(尤其是長子)的妃子地位更高,但並非皇後。真正統領後宮的是太後(皇帝的生母)。

  奧斯曼的後宮頗有幾位女奴出身的“大女主”。最著名的例子奧斯曼最偉(wei) 大的君主蘇萊曼大帝,他深愛妃子羅克絲(si) 拉娜(原籍在今天的烏(wu) 克蘭(lan) ,被韃靼人掠奪賣給王宮為(wei) 奴),破天荒地和她舉(ju) 行了正式婚禮,並從(cong) 一而終。羅克絲(si) 拉娜也成了參與(yu) 政事的第一位奧斯曼皇後。她生的皇子繼承皇位,即瑟林二世。瑟林的意大利寵妃努兒(er) 巴努也權傾(qing) 天下,她不但輔佐夫君,也是兒(er) 子穆拉二世的“參謀”。努兒(er) 巴努過世後,穆拉的阿爾巴尼亞(ya) 籍寵妃成了左右政局的幕後權力者。奧斯曼後宮的宮鬥之激烈,不次於(yu) 電視劇,君主甚至會(hui) 為(wei) 讓寵妃之子繼位而殺死長子。而繼位後的君主常常有如秦二世,把自己的兄弟殺光。

  歌劇結局是莫紮特做的最大變動。原劇結尾非常荒謬:把瑟林寫(xie) 成原籍歐洲,他最後發現貝蒙特原來是他失散多年的兒(er) 子,因而有個(ge) 皆大歡喜的結局。當時歐洲人,尤其是奧國人對土耳其人偏見頗深,原因不難理解,奧匈帝國和奧斯曼帝國連年爭(zheng) 戰,維也納曾兩(liang) 次被圍城。但歐洲人也對奧斯曼帝國的富庶、都城的繁華、蘇丹(皇帝)的奢侈,尤其是後宮的美女如雲(yun) ,非常好奇且著迷,所以18世紀時戲劇中以土耳其為(wei) 背景的頗多。在這些“土耳其劇”裏的君主大多被形容為(wei) 殘酷頹廢荒淫,這樣的統治者怎會(hui) 輕易放過從(cong) 後宮偷走他愛妃的男人?莫紮特的瑟林卻是寬宏大量、仁慈開明。劇中代表土耳其人的負麵形象隻在歐斯閔一人身上,但是歐斯閔是個(ge) 搞笑的醜(chou) 角式人物,觀眾(zhong) 不會(hui) 對他認真。

  西方人根深蒂固的種族偏見一向把古老神秘的東(dong) 方妖魔化。莫紮特年紀雖輕,就已經免去了種族和文化的偏見。如果西方人能夠如莫紮特般消除偏見,嚐試對東(dong) 方文化有些了解,雙方則會(hui) 有更多的寬容,也許能避免一些無謂的戰爭(zheng) 吧。(呂傳(chuan) 彬)

(責編:常邦麗)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