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都賞瓷 玲瓏萬致(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
瓷都賞瓷 玲瓏萬(wan) 致(你所不知道的一級館)
記者 楊顏菲
江西景德鎮,古稱昌南,素有“瓷都”之美譽。碧綠的昌江穿城而過,三麵青山一麵水,一城瓷器半城窯。昌江區紫晶路上,依山而建的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大氣恢宏。
前身為(wei) 1954年開館的景德鎮陶瓷館,是新中國第一家陶瓷專(zhuan) 題博物館。2015年10月,改造完成的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正式對外開放。新館總占地麵積近5.9萬(wan) 平方米,總建築麵積3.2萬(wan) 平方米。館內(nei) 收藏新石器時代陶器和漢唐以來各個(ge) 時期的陶瓷佳作共5萬(wan) 餘(yu) 件,其中國家珍貴文物1641件(套),涵蓋了景德鎮陶瓷史中各時期的代表品種。
千年窯火傳(chuan) 承
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主體(ti) 建築共有7層,其建築設計蘊含不少陶瓷元素:玻璃幕牆的花紋宛如瓷器表麵的“冰裂紋”,一層大廳形似窯爐的爐膛,各層之間由長長的通廊連接,其造型仿照古代燒瓷用的龍窯。
博物館基本陳列“瓷業(ye) 高峰是此都——景德鎮瓷器、瓷業(ye) 與(yu) 城市發展史陳列”分為(wei) 5個(ge) 單元:“水土宜陶、天賜景德”“技術創新、體(ti) 係完備”“千年窯火、舉(ju) 世聞名”“名家輩出、傳(chuan) 承跨越”“國瓷時代、鑄魂塑形”。又軟又黏的泥土,如何成為(wei) 光滑如玉的瓷器?景德鎮何以成為(wei) 聞名世界的瓷都?瓷都有哪些獨特的風俗文化?這些問題都能在展覽中找到答案。
景德鎮從(cong) 漢代開始生產(chan) 陶瓷,有著2000多年的冶陶史、1000多年的官窯史、600多年的禦窯史。陶瓷生產(chan) 在這裏興(xing) 盛不衰,最重要的原因之一是其礦產(chan) 資源得天獨厚。展廳裏陳列著幾種不同的瓷土原料,其中,高嶺土堪稱瓷都“秘寶”。高嶺土潔白細膩,非常鬆軟,具有良好的可塑性和耐火性等,是製瓷的絕佳原料,因其產(chan) 地在景德鎮高嶺而得名。除此之外,景德鎮水係發達,交通便利,便於(yu) 將製成的瓷器運輸到全國各地。
陶瓷是泥與(yu) 火的藝術。明代《天工開物》記載了繁瑣的瓷器製作工藝:“共計一坯工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一件瓷器誕生,所需工序達72道以上。在所有工序中,入窯燒造至關(guan) 重要。博物館裏展示了不同時期的窯爐,從(cong) 土坑築燒到龍窯、饅頭窯、葫蘆窯、蛋形窯再到煤窯、氣窯等,不同形狀的窯爐有不同的特點:始見於(yu) 商代的龍窯,體(ti) 積大,裝燒量多,但由於(yu) 窯身長,窯室溫度與(yu) 氣氛不易控製;首創於(yu) 元代的葫蘆窯,由龍窯演變而來,中部內(nei) 折,分前後兩(liang) 個(ge) 窯室,較龍窯更易控製溫度和氣氛,窯形的變化體(ti) 現了製瓷技術的創新與(yu) 發展。
在長期的瓷業(ye) 生產(chan) 進程中,景德鎮逐漸形成了極具地方特色的瓷業(ye) 習(xi) 俗。祭窯神就是景德鎮傳(chuan) 承數百年的民間祭祀習(xi) 俗,窯神的故事要從(cong) 館藏明代正統年間青花大龍缸說起。
大龍缸是皇帝禦用之器,主要有儲(chu) 水防火等作用。因其體(ti) 型巨大,燒製極為(wei) 困難,耗時長,成功率低。據記載,明萬(wan) 曆年間,景德鎮奉命燒製大龍缸,久燒不成。一個(ge) 叫童賓的窯工心急之下投身窯火,以身殉窯,終於(yu) 燒成了大龍缸。風與(yu) 火是燒造瓷器的關(guan) 鍵,窯工們(men) 為(wei) 紀念童賓,尊稱其為(wei) “風火仙師”,即窯神,每年都會(hui) 舉(ju) 行祭祀窯神的活動。
曆代名瓷薈萃
“雨過天青翠欲流,不須大邑向人求。出新柴汝官哥後,玉色郎窯仿定州。”清代詩人吳銘道的《景德鎮》將景德鎮瓷器與(yu) 曆史上的名窯相比,盛讚其佳絕天下。在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觀眾(zhong) 可以飽覽從(cong) 古至今的名瓷佳作。
景德鎮湘湖鎮汪澈墓出土的宋代青白釉刻花堆塑龍虎蓋瓶引人注目。青白釉的釉色介於(yu) 青白二者之間,是景德鎮工匠在北宋年間創燒而成。此瓶分蓋、罐兩(liang) 部分,罐直口,豐(feng) 肩,圓腹,圈足。蓋頂呈鬥笠狀,中部為(wei) 蓮瓣托起的4個(ge) 支柱,下方蓋呈圓餅狀,造型精巧絕倫(lun) 。胎質堅硬,胎色偏白。口、頸部及內(nei) 壁施青白釉,釉色清潤透亮,餘(yu) 地為(wei) 素胎。肩部堆塑青龍、白虎、朱雀、玄武四方神獸(shou) ,蓋麵、頸部及腹部刻各式花卉紋,刀工犀利流暢,刻畫生動自然。這一作品結合多種裝飾手法,工藝精湛,具有極高的藝術價(jia) 值。
元青花纏枝牡丹紋梅瓶堪稱“鎮館之寶”之一。其胎骨細膩堅致,釉色明淨瑩澈,白中微閃青色,造型端莊,紋飾華麗(li) 。元青花如今存世極少,像這樣精美、完整的作品尤為(wei) 珍貴。此瓶使用波斯蘇麻離青繪製,燒成後,形成較明顯的鐵鏽斑,其紋飾之美在於(yu) 不同文化的交匯融合。紋飾從(cong) 上到下分為(wei) 5層:第一層是雜寶紋,來源於(yu) 佛教密宗法器;第二層為(wei) 纏枝蓮紋,又名“萬(wan) 壽藤”,寓意吉慶;第三層為(wei) 纏枝牡丹紋,象征繁榮昌盛、美好幸福;第四層為(wei) 卷草紋;第五層是仰蓮瓣紋。多層次的裝飾手法、藍白色調的靈活運用,表現出與(yu) 前朝迥然不同的風格,在構圖上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
這件元青花梅瓶器形比宋代梅瓶更加碩大,燒製方法為(wei) “二元配方法”,在瓷石中加入高嶺土,提高了燒成溫度,降低了器物變形的風險。這種方法的發明,開創了中國製瓷史上燒製大件瓷器的新篇章。元青花瓷器的造型、使用功能與(yu) 蒙古族和西亞(ya) 諸民族的生活方式有密切聯係,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康熙天藍釉雲(yun) 耳梅瓶顏色淡雅素淨,造型簡約流暢,吸引了許多觀眾(zhong) 駐足欣賞。梅瓶頸間起弦紋一道,豐(feng) 肩,肩下兩(liang) 側(ce) 凸起如意雲(yun) 狀裝飾,肩下腹漸收。通體(ti) 施天藍釉,釉質瑩潤,釉色素雅。天藍釉是康熙時期創燒的一種高溫色釉,屬於(yu) 藍釉範疇,由天青演變而來,其鈷含量稍低,所以釉色淺淡,呈天空之色,故名天藍釉。這件梅瓶是景德鎮禦窯廠燒製的宮廷用瓷,傳(chuan) 世甚少,也是康熙天藍釉瓷器的代表作。
古代瓷器裝飾講究“畫必有意,意必吉祥”。清乾隆青花蝙蝠葫蘆紋葫蘆瓶,取葫蘆之造型,主體(ti) 紋飾為(wei) 葫蘆紋與(yu) 蝙蝠紋,因葫蘆與(yu) “福祿”諧音,且器形像“吉”字,故又名“大吉瓶”,寓意大吉大利。清光緒五彩堆雕蓮紋竹節帽筒,外形像竹子,寓意節節高升;筒身繪有3支戟和蓮花,寓意連升3級;底部繪有祥雲(yun) ,象征平步青雲(yun) 。
續寫(xie) 瓷都輝煌
“珠山八友”曾是有著重要影響的一個(ge) 陶瓷畫家群體(ti) ,原為(wei) 1928年由王琦倡導組織的藝術社團。他們(men) 農(nong) 曆每月十五在一起聚會(hui) ,稱為(wei) “月圓會(hui) ”,每人都交出新作,互相觀摩評論,探討陶瓷繪畫心得,從(cong) 而使景德鎮陶瓷藝術有了新發展。雖然名為(wei) “八友”,但實際上先後有10位畫家參加過“月圓會(hui) ”。“珠山八友”在繼承中國畫傳(chuan) 統的基礎上,借鑒吸收西洋繪畫技巧,用於(yu) 改良傳(chuan) 統粉彩,把粉彩創作推向新的高峰。館藏的粉彩鍾馗除邪降福圖瓷板為(wei) 王琦所繪,生動明麗(li) 。王琦捏過人物塑像、畫過瓷像,吸收了西洋畫陰陽彩瓷技法,形成了用西洋畫明暗技法畫人物頭像、以寫(xie) 意筆法畫衣紋的畫風。
新中國成立後,景德鎮在原有小作坊的基礎上組建成立10餘(yu) 家陶瓷生產(chan) 企業(ye) ,逐步形成完備的陶瓷工業(ye) 體(ti) 係,能夠燒製各種日用瓷、陳設瓷以及紀念瓷,續寫(xie) 了千年製瓷業(ye) 輝煌。其中較為(wei) 知名的有建國、人民、宇宙、藝術、光明、紅星、紅旗、為(wei) 民等大型國營瓷廠,人們(men) 習(xi) 慣稱之為(wei) “十大瓷廠”。“十大瓷廠”生產(chan) 的瓷器,設計獨特、製作精良。展廳裏可以看到人民瓷廠的青花瓷、光明瓷廠的玲瓏瓷、建國瓷廠的顏色釉瓷、藝術瓷廠的粉彩瓷等,被稱為(wei) “景德鎮四大傳(chuan) 統名瓷”。
澀胎瓷龍舟瓷雕創作於(yu) 1959年,是為(wei) 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0周年而製作的獻禮瓷。船體(ti) 呈龍形,甲板上有3層宮殿,十分氣派,船上裝飾的鈴鐺、燈籠、鎖鏈等全都可以活動。作品中雕有150多個(ge) 人物,形態各異,載歌載舞,栩栩如生。
時至今日,景德鎮陶瓷產(chan) 業(ye) 已發展出藝術陶瓷、日用陶瓷、工業(ye) 用瓷、高技術陶瓷等多種類型,既有大型瓷廠,又有個(ge) 人藝術工作室;既有本地傳(chuan) 承的手工藝人,也有來自海外的“洋景漂”。2019年,景德鎮國家陶瓷文化傳(chuan) 承創新試驗區獲批。2021年景德鎮陶瓷總產(chan) 值達516.2億(yi) 元,其中,文化創意陶瓷產(chan) 值為(wei) 112.6億(yi) 元。
博物館中展示了以精製高純、人工合成無機化合物為(wei) 原料,采用精密控製設備燒製而成的新一代高技術陶瓷,包括結構陶瓷、功能陶瓷、蜂窩陶瓷等,它們(men) 具有遠勝傳(chuan) 統陶瓷的性能,被廣泛應用於(yu) 電子、機械、航空航天等領域。
新技術也為(wei) 博物館文化傳(chuan) 播帶來更多機遇。今年初,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對館藏珍貴文物進行數字化采集,建立藏品信息管理數據庫。博物館一層大廳設有大型智能觸摸屏和12塊電子顯示屏,詳細展示了300件館藏珍貴文物信息。屏幕上的文物可以進行360度旋轉,就像把文物放在手上把玩,從(cong) 不同角度欣賞。博物館還將10個(ge) 臨(lin) 時展覽製作成AR線上展覽,讓更多人可以不受時空限製觀展。
“今年上半年,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線下接待觀眾(zhong) 8.7萬(wan) 餘(yu) 人次。而通過雲(yun) 直播、雲(yun) 展覽、短視頻等線上方式,綜合觀看量高達近1400萬(wan) 人次。”景德鎮中國陶瓷博物館館長彭國紅說,希望借助數字技術,將景德鎮陶瓷文化傳(chuan) 播得更廣。
版權聲明:凡注明“來源:新利平台”或“新利平台文”的所有作品,版權歸高原(北京)文化傳(chuan) 播有限公司。任何媒體(ti) 轉載、摘編、引用,須注明來源新利平台和署著作者名,否則將追究相關(guan) 法律責任。